王之涣的凉州词解析

时间:2020-10-29 13:14:40 王之涣 我要投稿

王之涣的凉州词解析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以下是小编带来王之涣的凉州词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 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5.何须:何必。

  6.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7.度:吹到过。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译 文

  远远向西望去,黄河之水好像流入白云中,巍峨的群山环抱着玉门关这座边塞孤城。也无须埋怨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支属于送别的曲子,春风历来是吹不到玉门关的。

  ▌关于凉州

  凉州,今称武威(甘肃)。从汉到唐,凉州是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治。它还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繁荣了近10个世纪,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率先接受西方(中西亚)物质、精神文明洗礼,融胡汉东西文明为一体,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军政中心和区域性古都、商贸经济和交通网络中心、文化整合和民族汇聚中心。唐王朝建立后,北部边境不稳定,北方的突厥、契丹,西方的吐蕃,对新兴的政权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唐王朝对凉州的经营就显得极为重要,唐代统治者也极为重视边功,而凉州作为唐都长安的一道屏障,是边塞的前线地区,是兵家必争的交通要道。在唐代涌现出大量咏凉州的诗,出现了著名的以《凉州词》为代表的咏凉州的诗歌,成为唐诗中一个特殊而又可观的`诗歌现象。

  ▌关于王之涣

  王之涣 (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王之咸、王之贲皆有文名。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纵酒谈乐,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学。对于参加科场考试没有兴趣,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著游山玩水的生活。存诗六首,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赏 析

  这首诗属今少儿必读古诗词之一,也是我小学时候学习过的唐诗,尽管背诵如流,但该诗特别是“凉州”的历史背景和赏析并不简单。因此,大家有必要再进行深度学习。“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大唐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解析】相关文章:

王之涣《凉州词》解析01-12

凉州词王之涣解析01-10

王之涣凉州词12-29

《凉州词》王之涣05-29

凉州词 王之涣11-25

王之涣的《凉州词》05-27

凉州词王之涣意思11-04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01-09

凉州词王之涣语言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