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之涣是什么朝代的
王之涣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非常的有才华,并且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今天,小编为大家解答王之涣是什么朝代的,欢迎大家阅读!
王之涣是什么朝代的呢?
王之涣是生活在公元688年到公元742年的诗人,所以说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在唐朝最后的官职是文安县尉,我们对王之涣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现有的史料上很少有关于王之涣的介绍,而且我,对王之涣家族的了解也是通过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其五子王绾的墓志。
王之涣的一生没有做过大官,他的祖籍是在陕西太原,后来因祖父王德表晚年主洛阳,死后葬在洛阳,王之涣的父辈有5人,王之涣的父亲则是王昱,死后也都葬在洛阳,所以洛阳这边就是王之涣的家族墓地了。王之涣的墓志现在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馆,这个地方的发现是我们了解王之涣最重要的来源。
王之涣的家族我们现在知道的有五世祖为王隆之,曾祖王信、祖父王德表、父亲王昱、叔叔王洛客、王景、王昌还有他的堂弟王之咸,还有侄子王绾外,还有后来的妻子李氏是衡水县令李涤的女儿,其他一无所知。
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现在有6首,其中《凉州词》又称《边塞》是人们说较能代表王之涣的诗歌。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除了自己的不凡的胸襟与抱负,内容积极向上很有进取之心。还有《送别》、《九日送别》和《宴词》这么三首。王之涣的诗虽然不多,但是每一首都很有意境,他的五言诗写得非常棒。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首诗,但是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一首是《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昂扬。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这不能不说是才子佳作。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也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他的另一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短短28个字,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
名作分析
由于王之涣的诗章在世仅六首,其余华章竟告亡佚。所以其文学成就无法做全面分析,在这里以其最出名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为代表对其作品风格做简要分析。
《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为唐诗中不朽之作。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该首诗歌2011年9月,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唐诗影响力的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排行榜》一书。其中,《登鹳雀楼》排名高居第四位。
《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诗被称作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涣是什么朝代的】相关文章: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08-25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03-24
辛弃疾是什么朝代的06-25
王之涣《送别》09-06
出塞王之涣03-27
王之涣事迹04-27
王之涣的诗词05-08
王之涣介绍10-27
王之涣的古诗05-31
凉州词王之涣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