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

时间:2022-03-04 19:30:08 汪曾祺 我要投稿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

  引导语:《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这篇散文的原文,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二日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赏析: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本篇文章详略得当,教学时别有一番情趣,耐人寻味。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是谁?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同时还对语文课本有印象的话。

  想必,一定记得高邮的咸鸭蛋吧!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端午的鸭蛋》

  很有画面感有没有。

  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

  他喜欢吃,他笔下的文字,让你发现,人间草木皆可爱。

  如果你觉得生活没意思,那你就读一读汪曾祺吧!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汪曾祺喜欢吃,萝卜、黄瓜、咸菜、鱼、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线、饵块,高邮的鸭蛋、炒米,北京的酱菜……

  最简单的风物吃食,在汪曾祺笔下,都可触可亲,有滋有味。

  不仅会写吃,汪曾祺还会做吃的,手艺还不错。

  有一次,汪曾祺排除买菜,碰到一个女人不会做牛肉,他把她请到一边:

  讲了一通牛肉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这样的汪曾祺真是可爱。这样的生活态度真是可爱。

  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发现生活中最细小的幸福,是一种智慧。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就会快乐。

  抓不到高空的鸟,可以蹲下身子,看一下脚边的花。

  吃不到那深海中美味的鱼,就低头看一下碗里妈妈煎的鱼,别有一番风味。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朱自清有一篇关于《冬天》的散文,讲述了小时候,和父亲兄弟一起吃豆腐的情景。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朱自清《冬天》

  冬天,家人闲坐,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记忆。

  诗词君也有。

  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最喜欢做鱼火锅,煮好了米饭。也不炒菜,把炉子拎到客厅里。

  放上锅,把准备好的鱼和萝卜,有时候也有豆腐,放进去一起煮。

  煮开了之后,炉子里的火要关小一点,我们就着锅吃饭,妈妈说,这样吃饭,不会冷。

  我和弟弟扒拉着煮碎的鱼,一边吃,一边哈气。

  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个冬日的场景依然清晰。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热的火锅,不说话。多年后,再回忆那一幕,觉得很温暖。

  昨天,#92岁奶奶骑三轮带30岁孙子兜风#上了热搜,收获了十几万网友的点赞。

  网友说,这是最幸福的炫富。

  是啊,不论什么时候,如果叫一声妈妈有人答应,就是幸福。

  再晚回家,也有人在你留一盏灯,就是幸福。

  年龄再大,有奶奶带你玩,就是幸福,

  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就是最的幸福。

  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盏灯会为你守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幸福。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汪曾祺被划为“右派”后,曾到西山种树,一上山,带两个干馒头,一块大腌萝卜。顿顿吃大腌萝卜,汪曾祺受不了。

  怎么办呢?他有办法。

  “秋天了,山上的酸枣熟了,我们摘酸枣吃。”

  “草里有蝈蝈,烧蝈蝈”。

  “咬一口大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就馒头,香啊。”

  他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智慧的人总能苦中作乐,汪曾祺有点像苏轼。

  苏轼被贬到黄州,一家人生计也生问题。苏轼爱吃肉,怎么办呢?

  苏轼于是把目光转到价格低廉、黄州人不爱吃的猪肉上。

  他自己研制了一套“东坡肉”的做法, 颇为得意,还写了一首诗。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诗中颇有得意,可每每想到这是苏轼“苦中作乐”的结果,每一次看到红烧肉,都觉得特别有味。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苏轼,不如说是喜欢他处世的态度。

  把每一个平凡的生活,都过得有滋有味;把每一个苦难的日子,都过出花来。

  我们都会不可避免的成长,会有无数杯从头淋下的冷水,会有无数瞬间心如死灰,这是人生,我们总要学会自己治愈自己。

  汪曾祺曾发明的一道菜: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

  汪曾祺最令人羡慕的,是那一颗的热爱生活的素朴之心。

  他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让我们爱着点什么,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吧!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相关文章: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09-02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12-07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12-06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读后感范文07-04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09-03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11-27

汪曾祺的散文10-30

汪曾祺散文11-29

汪曾祺散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