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望岳有感
公元736年,青年杜甫满怀豪情,踌躇满志,踏上了游历齐赵之路,时年25岁。至东岳泰山,写下这首名篇。此为杜诗现存最早一首,但应该不是杜甫人生第一首诗。他在《奉赠韦左丞丈》写道: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早就以诗赋闻名了。但此诗得以流传,与其抒志气势磅礴、写景气度不凡有关。尤其“一览众山小”最为人传诵。读此诗,萎靡者当思奋起,颓废者可期振作,至于我等凡夫俗子,至少能唤起记忆中曾经有过的青葱岁月和少年壮志。
杜甫写景不落俗套,全从大处着眼,毫无细腻描绘。可能是工笔重彩、精描细绘无法体现泰山的宏伟气魄,也无法表达突然见到东岳耸立天际的感慨惊讶。他根本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山一峰地去写,只用一个“青”字便展示出泰山的秀丽柔美,再用一个“割”写出泰山的瑰丽奇景,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相比其他写泰山的诗不知好过多少。因为,此诗给我们是整体的印象,这样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相反那种琐碎细屑的描写如玲珑宝塔,华丽粉饰,让人恍惚若失、迷离扑朔。同时,景中有情,掺杂了大量作者的主观感受,第一句“夫如何”,第三句“锺神秀”,形象地将作者初次面对泰山景色的惊叹、赞美表达得含蓄而又鲜明。
写景中已然有情,抒情中再推向高峰。承接上四句写景,后四句以写诗人主观感受为主。未登峰顶,就已经“荡胸”, 极目远眺,松柏青翠,层云翻滚,山峦起伏,平畴坦荡,尽送眼底,加上山风徐来,浑身为之舒爽惬意,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再看峰顶,就在不远处,如能登顶定会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诗人并没有写登顶后的景色与感受,留给了我们充分想象的空间。诗贵含蓄隽永,此之谓也。
杜甫,一直以来在我们印象中都是满怀愁绪、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是他写诗的永远主题。读此诗,在这种印象中又加进了积极进取、充满抱负的因素。也正为此,诗人才会一直关注国家兴亡的宏大主题,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这首诗开始,诗人就站在了时代的.高度,紧紧地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笔来写国家的兴衰、人民的苦难、战争的残酷,来写人生的无奈、历史的轮回、命运的无常。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诗人就立下了“凌绝顶”的壮志,自己激励砥砺前行。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初心”,近四十年坎坷崎岖始终不改。此为诗人之伟大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杜甫在青少年就立下大志,而且始终保持这份“初心”,时刻激励自己、约束自己、警醒自己,一直保持攀登高峰的姿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保持初心、立有恒志的人,才能到达绝顶。同样,人生到绝顶,风景自不同,才会欣赏到常人难以看到的风景,体会常人难以感受的快乐。
此为读望岳之浅思。
【读望岳有感】相关文章:
读杜甫《望岳》有感12-17
读古诗《望岳》有感08-24
品读望岳有感08-14
《望岳》中读泰山10-23
重温杜甫《望岳》有感11-02
《望岳》赏读及习题11-22
杜甫《望岳》诗意赏读06-21
《望岳》文学赏读及改编11-19
《望岳》赏读及拓展阅读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