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

时间:2023-11-03 17:25:57 王维 我要投稿

王维诗合集(20篇)

  王维诗1

  摘 要:“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王维的诗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具体体现在他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奉行。其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上体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其诗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创造了和谐的诗境。

  关键词:王维 诗 中和之美

  一、“中和”含义与王维诗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人们奉行中庸之道,即做事情要适中,无偏无颇。儒家的“中和”强调要把握一定的度,一定事物要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由儒家哲学引申到美学就产生了 “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礼记》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文学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思想感情要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感情的抒发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论语》对《诗》的评价中提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三点正是“中和之美”的重要标准。此外孔子在对文辞的要求上提出了 “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所达到的和谐均衡的状态正是“中和之美”对内容与形式的要求。道家中也讲究“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中和之美” 的审美标准形成之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屈原的委婉劝谏到陶渊明的淡泊人生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王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论王维诗的主旋律》一文将“中和之美”界定为王维诗的主旋律。清人赵殿成评王维的诗歌:“右丞……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王维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含蓄,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内容上则是“文质彬彬”,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恰到好处。此外,王维田园山水诗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符合道家界定的“中和”审美范畴。

  二、王维诗的温柔敦厚

  王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宦的家庭,从小就受着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受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王维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其诗中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平和中正。“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

  (一)乐而不淫

  乐而不淫,指快乐而不过分,欢乐却有节制。自古以来闺情诗最易写得沉溺于欢愉,流于浮靡。而王维的诗即便是涉及风情的,也不会过分艳冶。由于王维的发乎情、止乎礼,他的闺情诗显得委婉含蓄,如《早春行》:“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这首诗感情上的表露上比较内敛,美好却不艳丽。一般意义上的闺情诗往往比较凄美、香艳,而王维诗则显现出一种淡淡的美。

  另外,游乐、宴饮的诗常常突出宴会的热闹、欢乐场面,极尽渲染游乐的欢乐气氛。然而在王维的这类诗中,诗人却似淡化了欢乐的情调,增添了淡雅和情致,这正是乐而不淫的表现。例如,《从歧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座客香貂满,宫娃绮绳张。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这是诗人写与歧王李范在卫家山池宴饮的诗。诗歌开篇写了场面的热闹、欢乐,但接着就将视野从宴会移至自然,用自然的清幽来淡化宴会的繁华。青翠的山和清凉的瀑布正好添加了冷寂的气氛。于是不过于欢乐,也不至于冷漠,而是恰到好处。

  (二)哀而不伤

  伤春悲秋、迟暮之感是种哀,友人远行亦有哀。哀之深自然会有所伤感。可是王维的诗写哀景哀情都会注意调和,不会过分伤感。这种哀而不伤的格调在《秋夜独坐》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诗人感叹岁月流逝,功名难成。清冷的秋雨中果实时有凋落,孤寂中,灯光、虫鸣都显凄清、愁苦。但他将这种情感压制了下去。佛的力量让他解脱,诗以平和的方式收了尾。

  在古代交通不便利,每次分别都难以重聚,所以送别诗最伤感。而且,分别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遭受贬谪,或者仕途不顺回家乡。这种情况的.送别诗离情更凄惨。而王维在写送别诗时将情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出对友人的同情理解,又进行劝慰,使气氛不至于过于悲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诗称綦毋潜是真正的英才,之所以不被采用,是时运不济。也让友人感受到有他这么一个知音,是他的精神支撑。诗在王维的笔下变得充满温暖,充满希望。类似的还有《送孙秀才》。“孙秀才盖客于京师,遨游诸王之间,不得意而归者。”诗中以“归期远复赊”相慰藉。“视予之归期尚远而迟缓不可必者,不犹愈乎?其慰藉之意深矣。”王维这类送别诗,反映了诗人温厚宽广的胸怀以及对友人真挚的关怀。

  (三)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诗教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怨而不怒,即心有不满,但能控制,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王维的生活前期,正值开元盛世,加之他也出生在仕宦之家,希望谋得功名一展才华抱负,也官至右拾遗。但张九龄罢相后政治趋黑暗,王维不愿与李林甫同流合污,又无力与之抗争。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诗人心中有所埋怨。但儒家的训教,要求委婉劝谏。诗人的这些怨愤与不满没有在他的诗中明显地显露出来,而是委婉地诉说,或借用一种自责、自嘲的方式表露出来,如《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守故篱。”明明是政治的黑暗让贤明的人才无处立身,诗人却说是自己没有才华;让人在他的谦虚中感受到他的苦衷,在他的自嘲中感受他的悲辛。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 不可者不适意。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苛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这种通达、乐观的思想境界使得王维能够放下官场的得失,享受自然。 (四)文质彬彬

  王维诗在文辞内容上“文质彬彬”“文质参半”,符合儒家“中和”“中庸”的审美理想。“文质彬彬”体现了中庸思想,也就是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文质彬彬”是唐诗的主流审美形态,强调文质并重。王维诗作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王维的诗旨趣高雅与他个人的高尚情操是密不可分的。诗文的高洁是源于内在的高洁。王维常以禅入诗,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是因为他年少时就受到母亲的影响崇佛,到了晚年更是一心向佛,已经具备了佛家的内在底蕴,所以禅韵体现在其诗作中是自然而然的。诗人在《辋川集》中表现的就是以禅境入诗,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充满禅韵。

  另外王维诗歌洋溢着高洁之美,他的诗歌取材高雅,语言也清新脱俗。王维对高洁之美的追求,时时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他的《西施咏》与《洛阳女儿行》,表面是闺情诗实则是寄寓着他对寒士不受重用的不平。另外王维的诗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常常在诗中写雨、雪等,创造了一种洁净的美。王维清雅的文人情趣,达到了文与质的和谐、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三、王维诗的和谐意境

  道家的“中和”着重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山水田园诗显示出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而且诗人往往在大自然中获得启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王维尤为擅长山水诗,所以他的诗正和大多的山水田园诗一样,创造了和谐的美。如《山居秋暝》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融为一体的画面,创造出人与山水的和谐之境。

  道家的自然山水观强调“法自然”。佛家为排除杂虑,也希望远离尘世。王维一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将佛理与山水融为一体,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道家的自然观。

  王维后期诗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境界,没有尘世纷扰、争斗、冲突,只有勤劳、善良、友爱、和睦。“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轻舟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在诗人‘和’的心态观照下的社会生活,似乎是人人都在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作、和睦相处,没有一丝一毫的尔虞我诈和剥削压迫,真正是《桃源行》中所描绘的超越尘世的世界。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儒道两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大同社会生活图景,也是佛教七宝莲台琼楼莲花极乐世界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 张松茹.中国诗歌美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 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xx.

  [4] 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xx.

  [5] 丁武.中和之美――王维诗的主旋律[J].美与时代,20xx(6).

  [6]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7] 梁瑜霞,师长泰.王维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xx.

  王维诗2

  两首《杂诗》

  王维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从语言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4分)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诗(一)是家里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是否有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二)是离家人(或男方)询问家中情况(或变化)(4分)

  (2)从语言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

  答:这两首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淡到了极点,诗味反而更醇厚。从问句中可见其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4分)

  阅读练习二:

  1.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2.为什么诗㈡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写花而不写人?(5分)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6分)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1分)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1分)。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1分)。第二首诗从男方立言,(1分)他见到家乡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1分)。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1分)。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1分),以花(或梅花寒梅)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怀乡之情(2分),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2分)。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赏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王维诗4

  临湖亭

  唐代 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一作对樽酒)

  译文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注释

  轻舸(gě):轻便的小船。吴楚江湘一带方言,称船为舸。上客。尊贵的'客人。

  芙蓉:此指荷花,即水芙蓉。

  当轩。临窗。轷。有窗的长廊。樽(zūn):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夏日某一天,作者乘舟至湖心亭饮酒赏荷。景物清新可爱,赏心悦目,作者心生欢愉,于是写下这首诗作。

  赏析

  以摩诘之敏感与淡怀难得有此情趣盎然之作。此诗颇同《山居秋瞑》“竹喧”“莲动”之意。然“竹喧”“莲动”是从他人着笔,而此诗则是自我抒怀。与“上客”挚友相约湖上一游,良辰、美景、高朋,人生之快哉莫过如此。诗中最为精彩处乃最后一句,此本为唐诗小绝句之惯例,喜以收束处点缀二三意象,以达言尽无穷之效。技法众人皆,唯如何遣词造句则有凡圣之异。“四面”显景色之开阔以见心境之敞亮。芙蓉之嫣然,映衬游客之欢颜。诗人轻松欢快之情韵传播于辞章,使小诗亦随之简明单纯,无甚深意揣摩,只以清新自然得一时之欢然欣悦。此类风调甚似孟襄阳之作,世以“王孟”并称,即多着意于此。襄阳思虑单纯,酣然以乐,无幽思而多甜美。心田得此滋润,无须深意仍能回味萦怀。稍有不同处,襄阳乐之欢畅,故而兴高而采烈。摩诘思虑深沉,难得有此闲淡。因此心性,而淡然以欢并无神采飞扬之色。襄阳亦是“开轩面场圃”,但末尾仍不忘叮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其兴致之高昂。而摩诘只一“四面芙蓉开”,点到为止,幽喜意俱在无言之中。

  王维诗5

  唐朝近三百年间诞生的大诗人如群星璀璨,若论盛唐诗人,排前三位的自然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如果单从人生履历而论,王维比起不得志而纵酒狂放的李白和颠沛流离一生的杜甫,无疑是幸福的。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二十一岁中进士,做过监察御史,官至尚书左丞,这是正四品的官。年纪轻轻就在京城的郊外修了一处辋川别墅,公务之余和朋友在此诗酒流连。晚年入禅门,在此隐居和修道,过着仕隐两得的生活。

  他年少成名,雅擅音乐,更兼绘画,作诗属文,一派的风流蕴藉,从来是王公贵族座上之宾。他代表着唐诗中雅的极致,他的行为,他的诗歌中,让你感受到的,便是那种温文。他的诗中也会有豪气干云的时候,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也会有士不平则鸣,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也会有雄浑的'气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也会有自负,今生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你从来不会在他的文字中找到那种金刚怒目似的东西,即便是不平,也表现得那么温柔。

  他写出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写出过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唐诗最美的风华,都在王维的诗里了。

  王维之前,早唐时节,气韵初开,萌荣稚气,恰得清新。是时正值文体转变:骈文雕琢迂晦,颓唐败落,唐诗渐出,方兴未艾。骆宾王、陈子昂之诗,律诗格律未全,风韵尚涩。

  王维之后,先是盛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却隐隐然开到荼蘼滋味,这时李白的诗歌狂傲恣情浪漫,澎湃纠结的人物情感在时代洪流中辗转起伏,这矛盾追问都是时代转变的先声吧。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各路暗流汹涌,终于澎湃而出,搅得繁华散落、气数渐亡,却也正是踏着亢龙有悔的天道经纬,不用替古人担忧,过度惋伤。

  总之,盛唐它完结了。杜甫等亲历亲证者沉郁顿挫地伤时怀古是难免的了。韦庄之辈生于晚唐,无法怀想,乐得作些春水碧于天的浅见清新之语,大唐醇厚自然哀乐中道的气韵是悉数散尽了。而李煜早期绮靡浮艳之玉树后庭花,真真是回光返照自顾陶醉的可怖味道。

  盛唐最美的光阴,都在王维的诗里了啊。他生于盛唐最好的那一段,河清海晏,繁弦急管。他的五言律诗如出水芙蓉,似梦里偶得。看他的诗,满心满眼的好处难以诉说。早年的他也年少豪情过,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时局混乱沆瀣一气而他不愿同流,于是,归隐。他没有愤世嫉俗感伤身世,而是温柔敦厚,禅寂超脱。他写闲适,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他写隐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他写思乡,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他写离别,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写独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写静静的秋天,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他的心是平静的,尽管略带失望,然而盛唐温和敦厚豁达的底子,却让他哀而不伤,而不是一味沉沦,或愤慨癫狂。骨子里有平安喜乐,遭际蕴着无奈堪伤,这才能酿出言浅意深、淡泊邈远的意象。

  李白光焰万丈的激昂悲喜是盛唐精神之表,王维的不悲不喜的自然忘机即系盛唐情怀之里。一表一里,互为辉映,如此说来,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用来形容王维,也不为过吧。

  王维诗歌精选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诗6

  杂诗·君自故乡来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王维诗7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下面是王维诗七首原文及翻译,请参考!

  王维诗8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王维诗9

  其一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其五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其七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王维诗10

  所谓盛唐气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只能是雄浑壮丽一类。应该说,它只是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表现。在不同的诗人那里,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表现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在李白那里可以是热烈奔放,在王维那里可以是恬淡平和,在杜甫那里可以是沉郁顿挫。

  说盛唐诗,会遇到一个问题:什么叫盛唐气象?这个问题很难用言语来描绘,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里想借用王湾的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一首写行旅思乡的诗,洋溢其中的却仍然是勃勃的生气。特别是中间两联,阔大开朗而又色彩绚丽,表现出了典型的盛唐气象。宰相张说特意手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挂在他的政事堂,要求后学者以此为标准。

  王湾的籍贯不详。从这首诗看,好像家住洛阳一带,但《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第二房有王湾的名字,可能也是一位祖籍山西的人士。

  我要赶紧补充一句,所谓盛唐气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只能是雄浑壮丽一类。应该说,它只是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表现。在不同的诗人那里,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表现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在李白那里可以是热烈奔放,在王维那里可以是恬淡平和,在杜甫那里可以是沉郁顿挫。

  说到盛唐诗,人们习惯于说李白、杜甫“双峰并峙”。其实还应该加上王维,是李白、王维、杜甫“三山连绵”。准确地说,李白、王维的作品主要创作于开元、天宝年间,是盛唐的产物;而杜甫的重要作品都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沉郁顿挫的特色也正形成于此期间,已经由盛唐延伸向中唐去了。《唐诗三百首》选诗十分精到审慎,选得最多的就是李、王、杜三人的诗,李白、王维各二十九首,杜甫三十九首。显然,在选者看来,李白、王维和杜甫都处在第一挡,是一等一的大家。

  王维诗11

  晓行巴峡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巴峡,长江东流至湖北巴东县西,巴山临江而峙,所以叫巴峡。

  际晓〔际晓〕天刚亮。投巴峡,余春望帝京〔帝京〕指京都长安。。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晴江一女浣(huàn),朝日众鸡鸣〕清晨,旭日东升,群鸡鸣叫不已;江边早已有女子在洗衣了。。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miǎo)行〕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登高万井出,眺迥江流明〕登高远眺,眼前一片村落涌现;远望江流,十分明亮。井,指村落。眺迥,远望。。

  人作殊方语〔殊方语〕异乡语言。,莺为故国声。

  赖〔赖〕多亏。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终南山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七。终南山,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

  太乙〔太乙〕终南山的主峰,这里指整个终南山。近天都〔天都〕唐朝首都长安。,连山到海隅〔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连绵起伏直达海边。隅,靠边的地方。。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从终南山向四周环视,白云缭绕,连成一片;而山间的青霭淡淡地飘浮着,远看若有,进入其中却又若无了。青霭,即山岚,青色云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思是说,天之分野自中峰而变,壑之阴阳因气候而异。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地上的州国区域,称为分野。分野中峰变,即站在中峰,峰之两侧虽有一峰之隔,分野就变了。众壑,指终南山众多的山谷。。

  欲投人处〔人处〕有人居处的地方。宿,隔水问樵夫。

  汉江临眺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汉江,即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北冢山,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入长江。临眺,登高远望。

  楚塞三湘接〔楚塞三湘接〕楚塞北临汉水,南接三湘。楚塞,泛指楚的.边境。三湘,湘水与漓水同源合流,而后分离,称漓湘;合潇水,称潇湘;合蒸水,称蒸湘,总称三湘。,荆门九派通〔荆门九派通〕楚塞西起荆门,东达九江,汉水贯穿其中。荆门,山名,在宜昌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水浩淼,似乎要流出天地之外,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远眺汉水,水势浩荡,郡邑好像在水边浮动;江水无际,浪涛起伏,远天似乎随波澜而晃动。浦,水滨。。

  襄阳〔襄阳〕今湖北襄阳,在汉水南岸。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留醉与山翁〕留下来与山翁共醉。山翁,指晋山简。这里指当时襄阳的地方官。。

  送梓州李使君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梓州,今四川三台。李使君,姓李的刺史。

  万壑树参天〔参天〕形容树木高耸入云。,千山响杜鹃〔杜鹃〕鸟名,又名子规。杜鹃鸣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古代诗词曲中常借以写别离。。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树杪百重泉〕远望山中飞流瀑布,好像在树梢上倾泻。。

  汉女〔汉女〕嘉陵江古称西汉水,因而人们称生活在西汉水的少数民族妇女为汉女。输〔输〕交纳捐税。布〔(tóng)布〕花织成的布。花,是一种木本棉花。,巴〔巴〕古国名,在重庆东部。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文翁翻教授〕《汉书·循吏传》:“文翁为蜀郡守,见蜀郡辟陋,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遣诣京师,受业博士。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子弟,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当年文翁治蜀,不强行征敛,反而实行教化。文翁,汉朝人,汉景帝时任蜀郡太守。翻,通“反”。,敢不倚先贤〔敢不倚先贤〕怎敢不效法文翁去教化当地百姓呢?敢不,怎敢不。倚,效法。先贤,指文翁。上句和这句是诗人对李使君的勉励。。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对自然观察得极为细致,审美的感受又非常敏锐。他的山水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水景物,更传达了他的感情,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了一体,创造出了纯美的诗境。阅读这四首诗,要多加体会。前人说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王维这组诗中,有有画意的诗句吗?试找出一、二例,先用语言描述,再尝试用画笔表现。

  王维诗12

  一、教学目的:

  1、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唐诗之旅”基本阅读课共有6课,那么第一课《王维诗四首》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第二课《李白诗四首》则应半“扶”半“放”,后面四课则应大胆“放”学生去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3课时(共6课时:第1课时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人王维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等知识,第2课时诵读吟咏《王维诗四首》,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第4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语言,第5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表达技艺,第6课时评价《王维诗四首》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实施过程】

  (预备铃响后,学生齐读《王维诗四首》,教师放映Powerpoint:《王维诗四首》形象篇。)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语)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放映Powerpoint: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重温一下“温馨提示”,(放映Powerpoint:温馨提示: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借助这个例子,掌握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获得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能力。以在同学们离开老师后,仍能时时回到这诗的王国,美美地享受其中丰盈的“满汉全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审美的愉悦……)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放映Powerpoint,师生口述)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今天,在前面已“入”的基础上“出”,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之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师:(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今天,我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学习要完成三项任务:①明知识——诗歌形象概述,②懂方法——诗歌形象鉴赏解密,③考考你。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诗歌形象的知识,(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试找出《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

  生1:《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积雨,空林,烟火,藜,黍,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诗人,朝槿,松,露葵,野老,人,席,海鸥。

  生2:我认为不是“藜”、“黍”,而是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应是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归纳出《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形象既有塑造的人物形象——早炊的农妇,劳作的农夫,又有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景物。那么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应怎么看呢?

  生3:我认为是是用典,虚写抒情主人公。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4:《辛夷坞》中的形象有:辛夷花,涧户。

  生5:我认为只说“涧户”太简单了,应该有山花,春草,小溪。

  师:富有想像力,象中有象,“涧户”中所包含的形象可还有不少啊。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6:《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的形象有:杨柳,渡头,行客,罟师,船桨,春色,诗人,沈子福。

  师:“诗人”和“沈子福”这两个形象由何处看出?

  生7:我认为由“相思”和“君”看出。

  生8:我认为也可由诗题“送沈子福归江东”看出。

  师:思维敏捷。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9:《观猎》一诗中的形象有:风声、角弓声、将军、猎物、渭城、枯草、鹰、雪、马、新丰市、细柳营、射雕处、千里暮云。

  学生10:我认为由标题《观猎》可知,还有诗人自己。

  师:非常好,《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除《辛夷坞》一诗只有自然之景外,都包括自然之景、社会之物和人物。(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不过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深远、幽远、高远、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凄凉、迷离、朦胧等),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那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钥匙有两把,我们先拿起第一把——(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中之意:①诗人常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表“意”,特别是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这样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古典诗歌中的形象,都包孕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感情。鉴赏诗歌的形象,就要善于把握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雁(形象)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基本特征)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感情意旨)——20xx年春季高考题。再如:王冕的诗歌《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借梅花这一形象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抓住诗歌中塑造的主要形象,分析其所构筑的意境特征或比喻、象征意义,透过形象本身,去领悟形象中所蕴含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下面我们就来领悟领悟《王维诗四首》中的象中之“意”。(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2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诗人在《积雨辋川庄作》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久雨后清新葱郁的山林,蒸藜炊黍的农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广漠水田上翩飞的白鹭,深秀密林中唱和的黄鹂,无不包蕴着诗人深深的喜爱之情;而山中观朝槿,松下折露葵则传达出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生12:诗人在尾联中用两典,表明自己已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抒写出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3:在《辛夷坞》一诗中,诗人赋予辛夷花以人格化,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在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中,由秀发转为零落。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生14:我有不同意见,由课文注释可知,《辛夷坞》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而隐居辋川的诗人,过着禅悦诗情的生活,常常以“禅”入诗,表现空寂的境界,笔下的山水田园常被描写得宁静安祥、澹远空灵。因此,我认为辛夷花在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而那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

  师:明人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六》中把此诗称作“入禅”之作,并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5: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杨柳”“渡头”和已稀的“行客”组合,构成凄清的意境,渲染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8:无处不在的“春色”已幻化成“相思”情,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友人,随着友人一起归去,又见感情之深厚与蕴藉。

  师:观点独到,《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通过深邃阔远的意境,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惜别的不舍浓情。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6:诗人在《观猎》一诗中,主要通过刻画将军的形象来抒情达意:首联“角弓鸣”(因风劲)状力度,颔联“鹰眼疾”(因草枯)“马蹄轻”(因雪尽)和颈联“忽见”“还归”状速度,由此将军矫健英姿、意气风发尽显,诗人敬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生17:“回看”“千里暮云”状将军之踌躇容与,诗人之欣赏赞美之情隐藏其间。

  师:非常好,《观猎》一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塑造人物形象紧扣力度和速度,意境开阔,风格遒劲,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师:下面我们再拿起第二把钥匙——(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中的形象。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读者应善于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身临其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①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贯通意象,营造意境——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情感世界等,景物:构图、色彩、动静、用途和特殊意义等;②“身临其境”,以做到心“领”神“会”。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可以展开想象,补充细节营造意境,把自己想象为诗人“身临其境”:诗名满天下的朋友要到自己神往已久的扬州去,船已扬帆而去,而送行的自己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翘首凝望,目光所及,惟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由此感悟到作者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和心随飞翔的一片向往之情。下面我们以《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为例进行想象补充。(要求: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清晨,静谧葱郁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们蒸藜炊黍,把饭菜做好后便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到那里劳作去了。在一片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们翩翩飞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在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们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我独处这深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朝开暮谢的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暂无常,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如此,还有谁会无端猜忌与世无争、随缘任遇的我呢?

  生18:我认为应再加上一句,“想到此,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我已经可以完全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如此方能尽显诗人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非常好,“身临其境”感悟真切。至此我们已了解了诗歌形象的知识、把握了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拿到了两把钥匙),下面到“考考你”,(放映Powerpoint)考考你①:(20xx年广东高考题)阅读杜甫的江汉,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象中之‘意’”,方法步骤是(放映Powerpoint)意象→意象特征→思想感情。(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分析分析?

  生19:“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组合,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

  生9:“落日”“秋风”虽意境凄凉但也雄壮、开阔,与“心犹壮”“病欲苏”结合在一起,应是体现作者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师: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诗歌形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特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思想感情——“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看来我们的同学不简单哪!来点热烈的掌声如何?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考考你②(放映Powerpoint):(20xx年广东高考题)阅读宋代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然后回答问题。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

  (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说说?

  生3:船夫睡在船上,说明“无人渡”,表现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

  生20:“横一孤笛”,笛本来是船夫等渡客时吹的,可现在笛横着,人却睡着了,说明他已经吹了等了很长时间了,传神地表现了船夫长时间等待的寂寞。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摸着“诗歌形象鉴赏”的门道了?

  生:(全班)是!

  师:今天,我们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就学习到这里。如有对王维诗歌形象或古典诗歌形象感兴趣的同学或学习小组,可自选课题,对诗歌的形象进行专题探究,(放映Powerpoint:专题探究!)以备在唐诗学习结束后的唐诗学习心得交流课上与其他小组交流。下课!

  王维诗13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王维诗14

  王维是唐代上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的诗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最美的是苏轼评价的“观麼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在我看来更美的是他的诗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读王维的诗,可以很随性,可以很闲适。不像读杜甫的诗,只有在博大的胸怀之下似乎才更能了解得更深刻一些;读李白的诗,似乎没有那种自信与洒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读李商隐的诗,要的是丰富的知识与那种敏锐洞察力,没了那种洞察力,李商隐的诗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徒增伤悲……只有王维,我不论用那种态度,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读。

  王维是将自己感情完全寄托在诗中的。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细细雕琢过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写入诗中的。诗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这一个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顿时让人觉得舒心。“春来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简单的一句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温暖的。闭上眼睛想着那个场景:春天、桃花、流水。闲适之情便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再如“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光》),五言诗本来字少,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密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阳光,刚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无意,静静地流淌着。不禁要惊叫出来,竟是如此的精致,挺普通的景色,却写得如此美。这便是王维的诗之美处。

  相对而言,王维的诗最美之处就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背后,可以让人找寻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好多人都说最喜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以“前行山路尽,身后远清寒”入诗,也被很多人认为与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尽是如此,水穷云起处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态了,又何尝不好呢?忘却暂时的痛苦,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把不快都释放出去,以冷静的心态再来面对事情,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记得是下了一个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园里,为他人回复短信时说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没太阳,不过空气很好。又顺便朝着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读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走到了教室。这也是自己的《听雨》的兴起由头吧。焦窗斜倚风声细,雨打芭蕉滴漏迟。莺鸟初啼春晚至,千红万紫在明时。再回过头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确实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选的意象都是明净的,清澈的,又是新雨过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净了才是。当思绪混乱之时,读读山居秋暝,应该算得上是一味良药了。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单看每一个景物,都选的十分悲凉,不过也是,分别之时能有多少欢歌呢?但细细将景致组合起来便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远远地山脉连绵,山顶还有些许积雪,映在落日之下,听着黄河的奔流之音。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似乎要找到这样的景致还不是容易的,读者王维的诗,把心放飞到塞外,随着诗人的视线脚步移动,体味塞外的宁静。

  似乎王维所有的诗都是这样,安静,明净,清澈……似乎一切用来形容安静的词语都可以放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捧一本王维的诗,给自己的心灵上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如诗般生活。

  王维诗15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注释:

  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②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解析:

  1“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2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王维诗16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李处士山居

  君子盈天阶,小人甘自免。

  方随练金客,林上家绝。

  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5、《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6、《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7、《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8、《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9、《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10、《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11、《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1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3、《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

  石路往回驾,山家谁候门?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

  14、《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

  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15、《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6、《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潼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7、《登裴秀才迪小台作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8、《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9、《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20、《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王维诗1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王维诗18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像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赋得秋日悬清光》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像,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余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王维诗19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676·《唐诗鉴赏大典》

  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

  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王维诗20

  栾家濑

  唐代 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译文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有时出现深潭,有时出现湍急流水。流水虽然湍急,但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里觅食。

  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食物的时候,急流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像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展翅惊飞。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

  注释

  濑:石沙滩上流水湍急处。

  飒飒:风雨的声音。

  石溜:石上急流。

  赏析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曾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这话用来评价王维的这首《栾家濑》实在是再恰切不过的了——此诗中不仅氤氲着恬静淡雅的画面美、流淌着空灵清幽的旋律美,文字的背后还洋溢着精妙的含蓄美,让人读来,直如欣赏一首精妙的音乐一般。

  青山不墨千秋画

  古代能诗善画者不少,独王维“文章冠世,画绝古今”(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所以与之同时代的殷璠说他“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笔成绘”(《河岳英灵集》)也谈及了他的诗富有画意。的确,他能以绘画之理通于诗。他诗中的画境、画中的诗境,构成了他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诗中多体现的是清灵俊雅的画境,极具气韵生动之美,从中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朴素的爱怜。这首小诗就勾勒出了这么一副流动的画面:

  细雨如烟,仿佛一挂远天的门帘;秋风含情,纤指不时地轻轻一掀。那涨水的溪谷便也有时闪出一汪幽潭,有时闪出一处浅濑。石上的流水明净如绢,轻快地流动着,还不时地打着漩,尤其在曲折处,还不时地有洁白的浪花飞溅,以至于那潜心专注于觅食的白鹭误以为是飞来的石子而吓得“扑棱”一声展开翅膀,飞成一朵生动的白莲,当它明白过来时,便又安然地把脚静静地探入溪间,于是,这里的一切又复归于曾经的静谧、悠然……

  其实,文字的背后还有一幅虚写的画面:面对这一切,诗人声色不动,只是默默地注视眼前的一切,心灵一会儿随溅溅溪水而轻快地流动,一会儿随着白鹭而飞旋……此时此刻,诗人简直早已幻化成了一溪秋水、一缕秋雨、一只白鹭,正以自然神韵、勃勃生机展示自己着的风姿,引动我们心灵的翅膀,翻飞在自然诗海的天空。实有庄周梦蝶之妙,早已不知了何为王维、何为自然……这里,不复再有人与物的界限,诗人不言志,也不抒情;不言我,也不托物。诗人在这样静默自然的.观照中见真见性,滤去尘杂,还归于对生命个体本质和本相的最直接了解和领会。难怪明代顾璘所以对此评价说:“此景常在,人多不观,唯幽人识得。”

  所以有此境者,是因为“无尘垢”,那玲珑的秋雨已荡尽了空中的尘埃,事实上也是因为作者的心中没有尘埃,没有杂念,是以能够有这么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当然,也在于作者行文时注意了:

  讲究画图结构:诗中罗列了秋雨、石溜、跳波、白鹭等事物,看上去似乎有点散乱无章,但在第四句中着一“惊”字,画面顿时灵动起来了,也就富有了气韵和生气,从而形成了一幅以“栾家濑”为画布的生动而和谐的完美画面。

  讲究虚实并用:乍一看,诗中除了一个单调的“白”字外便再也没有一个色彩词,其实,这正是诗人的巧妙之处,因为诗里物象暗中却含有色彩,比如雨中浅浅的秋溪当属暗绿、溪中石当属青黛、溅飞的浪花当属淡白、觅食的鹭鸶当属洁白。单从色彩的角度来讲,“白”是实写,其余皆虚写,在这样虚实的交融中,暗色调与明色调的场景统摄在那细细的秋雨里,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迷蒙动人的情景呀。

  讲究动静结合:王维极善于在诗中营造流动的画面,但其画面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动托静,利用动态来传达一种静态美,此诗前三句,事实上全是为烘托“白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白鹭受惊——飞起——“复下”,这是全诗形象的主体,诗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诗人巧妙地以静谧中有惊扰、惊扰衬静谧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的虚惊这一“动”来反衬栾家濑的幽静和安宁,使意境显得愈发幽致。

  绿水无弦万古弹

  王维在音乐上也样有着极高的造诣,因此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感受到和把握住自然界神奇的音响,并将其表现出来,所以他诗里所营造的画面中常带有万籁的轻吟低唱,给人以宁静、凄冷或愉悦的情感体验,即音韵美。

  诗中细微的风雨声、湍急的水流声无疑给人一种空幽的抒情小夜曲般的美,而那飞溅的浪花、惊起的白鹭则增添了几个协和音符、破了它的单调,这样的画外之音,无疑会把读者带进一个空灵澄澈的清幽之境,不仅如此,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也讲究着音韵的和谐呢:“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中,叠声词“飒飒”、“浅浅”(读jiān,水流急的样子)本身就很富有音声律动之美,而且上句中“飒”为去声,“中”为平声,声调由高放而低敛,正与飘忽的秋雨自天上飘飘洒洒而来之状相合,下句则以牙音、齿音为主,“流”字为舌音,发音由细碎到圆转,自然会令人联想起泉流的潺潺声。“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既不用象声词摹拟声音,也不用动词、形容词等点明景物发出了声音,而是有意藏声于物象中,却让我们于文字的背后隐隐感觉到了浪花的飞溅声、白鹭的振翅声,这样,把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沟通起来,使音响与景色和谐融合,实在不失为“有声画”,读来果真“如上林春晓,芳林微烘,百转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也正是在这些声响中传达了诗人淡远的情志,所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袁枚《闲情偶寄》),也正是这远离尘嚣的天籁清音,触动了这位敏感诗人内心的高山流水之志,于是发而为诗。

  文字背后见性情

  王维的山水诗在含蓄方面可谓发挥到了极致,欲吐而不露,欲彰而暗隐,让读者于留白处会心,感受其内在的意蕴、文字背后的情致。这首《栾家濑》的含蓄美就表现在:

  虚实含蓄:此诗和诗人其他的山水田园诗一样,也是多在虚处(写景)着笔,让人们从虚的意象里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寻觅诗中含隐的实的事物(情感)。这里写景是虚,诗人喜爱这里的幽境是实,但字里行间“喜爱”(实)二字只字未提,却含蓄地藏于美景之中。尤其是“跳波自相溅”中的一个“自”字,又特别提醒我们,这一切生动的变化,并非人为的安排,而是大自然这个生命世界的自在自为,一切都是自在的自然,这又是借实——“跳波”“相溅”来写虚——自在之心。

  跳跃含蓄:王维其实也是“蒙太奇”手法运用的高手,此诗里即可见一斑,他由空中的细雨,到溪涧的湍流、觅食的白鹭,再到白鹭受惊——飞起——“复下”这几个空间位置的跳跃,真可谓一跃一景,尺幅万里,带给读者不尽的联想和再创造空间,实有“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脂砚斋语)之妙。

  结句含蓄:王维的山水诗,在“绘画”之后,往往以意蕴深远的句子作结,从而使得全诗境界顿出。此诗即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说明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暗中也道出了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全诗没有华丽的字眼,因而诗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淡雅之气。让人感觉作者在这与繁华无关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着,淡淡地品味着人生,也正是诗人淡泊到了极致的情感自然流露,让人读来也觉得霎时心灵中呈现出虚静澄明之貌,仿佛滤去了烟火之气,进入闲散自如的状态,诚如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言“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诗】相关文章:

王维的诗10-20

王维诗07-28

王维的赠别诗12-25

王维田园的诗10-25

王维的诗相思03-10

王维的诗全集11-03

王维的送别诗03-21

王维送别诗07-20

杂诗王维08-23

王维的送别诗(精选)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