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时间:2024-12-06 15:44:30 雪桃 望庐山瀑布 我要投稿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庐山瀑布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精选12篇)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1

  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

  课堂上,由庐山风光的短篇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陈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陈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在这节课后与陈老师的交流中提到,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有没有必要让他知道关于诗人的情况。我个人想法是不仅应该让孩子了解诗人,而且还应该让孩子了解有关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一些背景。古人云:“知其诗,不知其时可乎?知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可见对于诗人及其诗人所作这首时的时代背景孩子是应该知道的。这是这节课中所留下的遗憾。希望她在以后的教学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2

  听了刘老师的这堂《望庐山瀑布》,让人印象深刻。整堂课流程非常清晰,刘老师的教态也十分自然。其中有几方面值得学习:

  1.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通过视频欣赏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美丽风光。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调动了学生对庐山风景的向往,为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作下铺垫。

  2.古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刘老师紧扣诗中的关键词“香炉、前川、三千尺”等,尤其是其中对“生、升”这两个字的辨析,“生”不光光是往上升,还有不断的产生,对词语的解释非常的到位。

  3.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刘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板贴和视频使艰涩难懂的诗句形象化、直观化。

  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1.这首诗的侧重点应该是三、四两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三四句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

  在学生画好瀑布后,在点评画的好坏时,都是老师在点评,你为什么画的这么长、这么宽,这里应该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还有板画的颜色不够亮,长宽看得不太清楚,所以在教具的选择上,能否给学生准备好“长的、短的、宽的、窄的”不同瀑布,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然后联系前后诗句,如“三千尺、望、远看”等。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3

  今天早上听了周老师执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感受颇深,让我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节课有两大精彩之处:

  一、“初步感知,识记生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对生字音节的强化,又有“借助偏旁记生字”的识字方法,并强调了生字的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抓住了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歌、唱歌的特点,学习古诗,周老师用同学熟悉的《小燕子》这首歌的曲调来吟唱古诗,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单纯背诵的枯燥乏味,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性,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是看不到的,因为我认为自己没有唱歌的天赋,更没有这个勇气。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是看你有多大的能力,有多高深的学问,而是看你有没有对学生的这份责任,对教学的这份热情,对工作的这种认真态度。教唱时,尽管周老师最后一句唱得跑调,当时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但我觉得老师并不是笑周老师唱得不好,而是被周老师身上那种自信、那种勇气、那份对教学的热情所深深地感染了。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完美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下面两点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之作,其中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夸张句,作为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如果教师能借助高山瀑布飞流而下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三千尺”的高度,这样可大大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学完古诗,老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应该引导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瀑布、香炉峰、紫烟”等景物,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会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

  最后,我想用三句话来评价周老师的这节课: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4

  《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实习生王娟老师执教了《望庐山瀑布》一课。王娟虽然本次实习的是社团课程《阅读与写作》,但每节语文课都认真地去听课,认真批改学生的语文作业,后来向我提出想执教一节语文课,我答应了她的请求。

  通过听课,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于以下几点:

  1、通过课件展示瀑布图片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可以让学生对瀑布认识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激发本课学习的兴趣,值得借鉴采用;

  2、在自主识字这一部分采用了齐读,指名读,说偏旁,交流识字方法等多种识字认字的方式,使教学过程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发挥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讲解诗意时,老师引导后,能多叫学生回答,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积极动脑,更加主动地去理解这首诗。

  4、在品读诗句理解诗意的环节里,教师结合了图画例如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泻千里的瀑布,广阔的银河等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本首古诗的理解。

  5、课堂纪律较好。

  当然,王娟的第一次讲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板书课题后,就开始进行识字认字环节,没能让学生先了解诗人就开始匆忙学习新课,而将解体之后的读古诗,交流庐山瀑布资料环节遗忘;了解诗人的资料是学习理解古诗的前提,能为为学生理解这首古诗奠定基础;

  2、在讲解诗意时,老师的引导语过于书面化,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指名让同学理解诗句的时候有的同学理解不到位,教师也没有适宜的补充评价,不利于其余同学更好的理解诗意,另外,教师讲解整句古诗时,而是继续用较为书面化的语言翻译完整首诗,有的学生对其中一些词句仍然无法理解;

  3、学生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时,一些学生过于啰嗦,将不重要的内容照着资料读出来,而不是说自己记住的东西,老师在这时没有及时指出这一点,也没有顺势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该诗人的哪些古诗,浪费了一次复习回顾的机会;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过少,朗读是学习古诗时非常重要的内容,老师说的过多,学生读的太少,不利于学生对古诗的进一步熟悉掌握,也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5、指导写字时,板书不够美观,粉笔字不够漂亮;

  6、整首古诗讲解地过于松散,内容不够紧凑,在讲解古诗不同诗句之间没有很好地过渡;

  7、老师对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没有介绍。

  8、一些学生疑问“三千尺”到底是多高,教师没有适时引导,也忘记点明古诗中的“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并不是真的有三千高。

  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改进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课更加完美,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改进的地方:

  1、在板书完课题后,就应该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庐山瀑布及诗人的资料,这样做为学生学习古诗做一个铺垫;

  2、同学朗读整首诗之前,老师应该范读一遍,或课件播放范读,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朗读;

  3、在自主识字的时候,可以增加些记字的方法来加深同学们对字词记忆的印象,比如换偏旁:银和很,瀑和爆等;

  4、二年级的同学学习古诗,诗意不要求过多的讲解,但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读中感悟,“香炉”是指香炉峰,即一座形状像香炉的山峰,此处可结合图片,让学生更好理解。

  5、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要鼓励学生多读,读出感情,通过读表达诗中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以及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从本节课可以看出,要想上好一堂课,仅仅备教案是不够的,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理解掌握,还要尽可能的多让学生参与进来,最后一点是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仅仅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总之,上好一堂课并不是容易的,需要教师不断练习不断反思,才能弥补不足取得进步。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5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

  杜老师采用了“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诗意——课外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杜老师还制作了相关课件,把瀑布的图片、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髓。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杜老师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分三步教学:第一、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明诗意,悟诗情;第三、课外延伸,感悟积累。小组汇报抓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并由几个关键词体会诗人夸张的浪漫主义风格,由此延伸出多首诗句让学生积累,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建议:教学古诗抓重点字词时应真正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不能一带而过;积累相关古诗也应有效,如体会李白的诗的浪漫主义风格,可用《夜宿山寺》进一步验证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用徐凝的《庐山瀑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比较,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入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将徐凝的诗与李白的作比较,再引入苏轼的评价,突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理解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6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名篇,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庐山香炉峰大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瀑布图。听了潘老师执教的一课,本人认为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展评课,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潘老师用“诗仙”引入,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并用李白爱好旅游这一情景,边欣赏山水,边朗读李白的古诗,这样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诵读李白古诗的气氛中学习新诗,即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品字读句,解读为本

  古诗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学习这首古诗,潘老师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品味。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蕴含在重点字词中的深刻含义。还多次指导朗读,一次比一次要求高,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比如,潘老师让学生先试着自己读出味道,再标出停顿记号让学生读出韵味,再到把第一声第二声读长,第三声第四声读短,加上动作读等等,让学生通过咀嚼文字,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这种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品的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三、放飞想象,共享美景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宽儿童的想象”。如:潘老师问学生“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简画出“瀑布”、“香炉峰”、“紫烟”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用“你想要用什么词夸一夸瀑布?”、“你有什么词送给庐山的瀑布?”等问题,让学生人虽未亲历庐山,却仿佛身临其境一样感受深刻。这样使学生再一次体悟诗意,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7

  一、体现“生活即语文”大语文思想。这首诗写的是庐山瀑布,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屠老师先从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猜谜语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走进学生生活,你在哪见过瀑布?让学生学习语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最后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瀑布谈看到的印象,降低了学习难度,对学生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字词学习扎实有效。屠老在教学中,让学生画出难读的字,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识字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带拼音组词,不带拼音读。再带拼音的字,不带拼音读字,这一点的设计非常好,毕竟读词容易读字难,最后分析记忆字形,简单的组词理解,尤其对“遥”的理解,能用学生熟悉的事物,遥控车遥控器,帮助学生理解。

  三、用拍手歌对学生进行学习古诗方法的渗透。采用形式活泼,学生易于接受的比如拍手歌学习古诗的`方法,你拍一我拍一,学习古诗先解题;你拍二,我拍二,了解诗人不可少;你拍三,我拍三,正确读诗明诗意;你拍四,我拍四,入情入境感情读;你拍五,我拍五,熟读背诵悟诗情。这一点非常好,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古诗教学就得心应手了。

  四、夸张句的拓展训练,有广度有深度。由课文中的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引出三句“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面广,每一句解释的清清楚楚,学生理解到位,有一定的深度。

  五、屠老师善于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为新知助力,如在解释诗题“望庐山瀑布”时,用“望”好还是“看”好?举例:看书,望贺兰山,学生一下子明白“望”是在远处看。如介绍李白时,问:“读过李白的哪些诗?”,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时联系,“疑是地上霜”“又疑瑶台镜”帮助学生理解;如解释“飞流”时,老师说:上课了,他飞奔而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8

  授课教师在讲解《望庐山瀑布》时,巧妙创设情境,让课堂氤氲着古典诗意,教学亮点突出,却也有些许可雕琢之处。

  开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庐山云雾缭绕、瀑布飞泻的视频,磅礴美景直击学生眼球,瞬间将大家带入李白笔下的奇幻情境。学生目不转睛,惊叹声此起彼伏,直观感受瀑布的壮美,为理解诗意铺就情感基石。讲解字词时,教师未生硬灌输,而是勾连旧知,“疑是”一词联系生活场景,“看到地上的反光,你是不是会疑惑那是什么?就像诗人疑惑瀑布是银河落下”,通俗易懂,降低学习难度。

  朗读环节堪称一绝,教师先声夺人,范读时语调抑扬顿挫、情感饱满,尽显瀑布豪迈气魄;学生跟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层层递进,在反复吟诵中体悟诗歌韵律美。美中不足的.是,文化拓展稍显薄弱。“飞流直下三千尺”蕴含夸张修辞与古人浪漫情怀,课上若深挖古人巧用夸张写山川的传统,对比同类诗句,学生对诗歌文化价值的感知会更深刻。

  建议教师后续增设拓展活动,布置学生仿照夸张手法写景色小片段,巩固所学;推荐相关诗词书籍,鼓励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9

  这堂课紧扣语文要素,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诵读与思考中触摸古诗精髓,收获颇丰,但细节把控尚有完善空间。

  初读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扫清障碍;精读时围绕“瀑布美在哪”深挖文本,学生找出“飞流直下”“疑是银河”等关键语句,教师适时追问,“从‘飞流直下’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促使学生脑海勾勒画面,锻炼想象力。为加深理解,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上台表演,将诗句具象化,课堂活跃度高。

  不过,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是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较少。可引入评价量表,从朗读表现、问题回答、小组协作等维度打分;小组汇报后,成员先自评亮点与不足,再互评,促进学生主动反思、互相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10

  教师在《望庐山瀑布》教学中多元融合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习潜能,教学成效显著,也存在优化余地。

  学科融合独具匠心,讲“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引入地理知识,解释香炉峰得名与阳光折射原理,学生恍然大悟;美术元素也巧妙融入,让学生为诗歌配图,画笔挥洒间,对瀑布形态、色彩的理解更透彻。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动画演示瀑布形成过程,生动直观,化解难点。

  互动环节师生、生生交流频繁,但时间管理欠佳。小组讨论兴致正浓时,仓促收尾,部分学生意犹未尽;拓展环节介绍李白生平过于简略,学生难以把握诗人创作心境。后续要精准规划时间,给足学生表达、探索机会;丰富诗人介绍内容,讲述创作逸事,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11

  授课教师深谙读写结合之道,借《望庐山瀑布》扎实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教学思路清晰,实施过程略有瑕疵。

  读的`层面,分层推进,基础朗读后是体悟意境的品读,教师抓重点字词,“飞”“直”“落”重锤敲打,感受瀑布动态美;背诵环节形式多样,填空背、接龙背,强化记忆。写的训练紧跟其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诗歌,描写一处风景,给出思维导图梳理思路,从景物特点、修辞手法着手,学生佳作频出。

  问题在于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基础弱的学生写作吃力,无从下手。应分层布置任务,基础薄弱者改写诗句、扩写诗句,降低难度;学优生创作完整诗篇,课后加强辅导,确保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路上都有所收获。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12

  这堂课出彩之处在于深挖诗歌文化内涵,拓展延伸恰到好处,给予学生丰富文化滋养,不过教学容量安排可更合理。

  教师开篇介绍庐山文化底蕴,诗词、传说信手拈来,引发学生兴趣;讲解诗歌,紧扣时代背景、诗人境遇,剖析创作意图,学生明白李白仕途失意仍豪迈豁达,借瀑布抒怀。拓展环节,开展诗词接龙、飞花令活动,学生热情高涨,积累诗句;对比阅读不同诗人写瀑布的作品,拓宽审美视野。

  但部分内容讲解仓促,如诗歌格律一带而过,学生理解不透;教具使用单一,仅依赖 PPT。后续可放慢教学节奏,适当讲解格律知识,制作韵律卡片辅助教学;丰富教具,展示庐山模型、古诗画卷,营造沉浸式氛围,让文化传承更到位。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相关文章: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08-26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07-16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优秀]07-18

[实用]望庐山瀑布评课稿10-22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优秀)10-21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3篇09-05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3篇07-19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3篇)08-19

望庐山瀑布评课稿5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