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壬辰寒食1
壬辰寒食[1]
【北宋】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2]。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3]。
巾发雪争出[4],镜颜朱早凋[5]。
未知轩冕乐[6],但欲老渔樵[7]。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翻译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做官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背景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王安石 壬辰寒食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8—19题。(7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代指做官。
18.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9.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8、 3分 B
19、 4分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乡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王安石 壬辰寒食3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注释】?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头巾.雪:白发.?
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赏析】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 壬辰寒食4
壬辰①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一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5分)
2、(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二
1、首联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5分)
2、诗中的哪些因素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渔樵为生的意愿?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以乐景衬哀情。首联以杨柳春风起兴,用春风里飘飞的万千杨柳反衬诗人心中的伤春之悲。
②奠定全诗悲慨的基调。首联以“客思”起笔,写“客思”如里的杨柳,愁绪万千。作为全诗情感的铺垫,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2、诗人心中复杂的哀愁引发了心中的退隐之意:
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
②寒食之哀。诗人清明回乡扫墓,沉痛哀悼之情化为倾泻而出的眼泪,如江水上涨。
③早衰之叹。“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色彩对比鲜明,隐含着诗人因操劳过度而未老先衰的感叹。
④为官之苦。诗人虽身居官位,一心推行新法,但阻力重重,处境艰难,丝毫没享受到“轩冕之乐”,却尝尽为官之苦。三
1、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5分)
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分)。
2、①“寒食泪”表达了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②“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③“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壬辰寒食是由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王安石 壬辰寒食5
王安石诗词《壬辰寒食》原文: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王安石诗词《壬辰寒食》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王安石诗词《壬辰寒食》创作背景: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壬辰寒食》诗人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王安石 壬辰寒食】相关文章:
王安石《壬辰寒食》原文及翻译04-20
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10-25
《梅花》王安石10-24
王安石--《江上》07-03
王安石古诗11-17
《梅》王安石10-21
王安石古诗03-30
王安石的诗04-25
《春日》王安石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