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的区别

时间:2023-04-19 03:34:13 童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的区别

  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都是大家的童年回忆。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的区别是什么呢?

  1、语言方式

  《格林童话》在开头总是会以“从前········”这样的方式开头,《白雪公主》开头就是“从前,有一个王后坐在王宫里的一扇窗子 边, 正在为她的女儿做针线活儿。”

  但是《安徒生童话》就没有这样的固定模式,而是叙述现在发生的事件,《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头是“天冷极了,下着雪,天又快黑了。”直接进入故事。

  《格林童话》的结尾总会是大团圆的结局,“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白雪公主》的结尾是:白雪公主和王子结婚后, 美满的生活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他们一辈子都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安徒生童话》则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是小女孩最终在平安夜死了。

  2、形象角度

  《格林童话》中的形象善恶泾渭分明,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不存在中和,而且是以对立的方式描绘出了一个个清晰而又纯净的世界。在故事中,坏人总是以失败告终,采用这种极端和对立的方式来呈现善与恶的斗争,最终传达抑恶扬善的主题。《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是美丽与善良的化身,而她的继母,那个经常对着魔镜问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的那位皇后,虽然不丑陋,但是她的心地不好,在得知白雪公主比她美丽之后居然想到要把她杀死。总之,《格林童话》以这种善恶,美丑,真伪截然对立的方式,来凸显出主题,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爱憎分明,清晰而又纯净的世界。表达了对人世间美好品质的歌颂。

  但是在《安徒生童话》中,主题并不总是以对比的方式凸显出来。美并不全用丑来烘托,善并不全用恶来反衬,真并不全是有伪与之对立。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有了一种更加独特的前人很少用到的方式来表现主题,那就是故事的悲剧性。《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可怜的小女孩仅靠一只小火柴来取得温暖,最终冻死在平安夜,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个孩子柔嫩的内心,都会受到巨大的震撼与感动。安徒生通过这种方式,让许多美好的东西一一被毁灭在读者的面前,而就是在这样的毁灭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蕴含于其中的巨大的价值。

  3、作者情感

  童话的本质与神话、世说实为一体;童话研究当以民俗学为依据。他的概括用来形容传统童话应该是非常合适的。作为民俗学家的格林兄弟,与德意志民间搜集得来的古老的神话、民间传说,经整理,润色而成《格林童话》这些故事本身就具有非常浓郁的奇幻与想象色彩。许多的故事也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被保留下来的神话传说,并不是专门为儿童而创作,自身有一些局限性,有一些不适合儿童的内容。如封建思想,宗教迷信色彩。比如王子公主都是高贵典雅的,对下层人民关注不够。对上帝的膜拜等,有些故事中还有比较惊悚血腥的内容。比如《白雪公主》恶毒的皇后三次都想谋害白雪公主。虽然说经过作者的整理和删改,不适宜的内容已减少很多,已更趋向于富于趣味的传奇故事,但是其时代局限性还是可见一斑。

  与《格林童话》的创作不同,安徒生本着专门为儿童写童话的意识,怀着一颗炽热真挚的童心,真正的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他的取材不仅仅限于民间神话传说,很多童话讲述的都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更加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甚至他还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安徒生童话》中讲述了许多平平常常的小人物,但是在他们身上,一般都有着美好的品质,坚定的意志。这些人物在安徒生的笔下发生许多有趣或者有意义的故事。而他往往也会把自己的经历,把自己心灵历程上的一些体会融入于作品之中,这使得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子公主们,而似乎是一些就在人们身边的人。

  4、表现手法

  《格林童话》中使用了较多的是颠倒,颠倒,顾名思义就是违反既定的现实逻辑,对事物特性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倒转。这是与儿童思维中的逻辑特点相对应的,这种表现手法特别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格林童话》是一个极乐世界的童话,所有的事情都是为所未闻的完全颠倒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原有关系。《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而且,皇后有一个只会说真话的魔镜,这些都是颠倒 的世界。但这样的颠倒,释放了儿童在现实世界里被束缚和压抑的天性和愿望,同时使孩子在心里上满足了解构成人权利的愿望,形成童话特有的趣味和意志。

  《安徒生童话》使用较多的是夸张,夸张是将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有意识的放大和强调,从而突出其本质特点以增强艺术效果。安徒生一方面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另一方面借助这一违反现实常理的特殊形象,以荒诞的手法达到对现实的讽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每点一次火柴都能看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这都是极其夸张的。

  5、童话的来源

  格林兄弟的童话主要来自对民间传说的搜集,当时德国文化里复古思想严重,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到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编中,格林兄弟对此更是不余遗力。恩格斯曾说过在德国的西北部仍然有一望无际的旷野,雨夜中掠过的闪电等让人内心忧伤的景象,这都是产生格林童话的地方,并保留了童话中的遗迹。

  而安徒生的童话多来源于自己的创作。《安徒生传》中的说法是有一天安徒生认真地思考谁最需要他为之写作,他的答案是丹麦的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因为他曾经寂寞过,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为了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温暖,他要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他就要为他们写些美丽并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他觉得最能表达他的这种意念的文学形式就是童话,并因此开始了童话的创作。

  童话来源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童话内容的区别。格林童话源于民间,因而以通俗、质朴见称,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掬,滑稽可爱。在格林童话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与浪漫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故事既有真实性,又有梦幻感。语言上朴实无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令人备感亲切。

  而安徒生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属于“人造童话”,而安徒生童话由于文学性和艺术性过强,更多时候看起来并不像是将童话艺术话,而是将文学作品赋予童话的气息

  拓展阅读: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

  童话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个民族的传统童话,如格林童话全集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中,跟神话故事,传说和中国的童话故事相比,我在这里指的童话应该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故事中,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空间、地点和人物。例如,故事的开头常常是,很早以前,在一个古老的王国里有一位王子。

  第二,故事总是喜剧性的结局。例如,后来那个女孩和王子结婚了,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第三,故事可能就发生在你的眼前或你的周围,但有着魔术般的发展和结局。

  在童话中常常可以找到如下几个问题的答案:世界是怎么样的?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等等。

  瑞典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儿童不会区别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成人看来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却都是活的、有意识的。如童话中的太阳、月亮、动物、植物,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能讲话。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儿童的“万物有灵论(Animistic Thinking)”。这是儿童自然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理智的思维活动,形象化的童话世界与儿童的意识相吻合,因此童话就是儿童真实的世界。

  仔细观察专心致志地玩耍的儿童,你就会发现他们常常把周围的世界与想象中的世界艺术般地结合起来,为自己营造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并渴望进入这个世界。儿童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就像在童话故事中被施了魔法那样,被一张“白纸”覆盖着,他们的成长过程犹如童话故事,经过不断斗争而挣脱魔法,揭开这层“白纸”来展现自己。当挣脱魔法展现出原貌时,梦幻般的世界便随着魔法即时消失,他们的意识开始醒悟,并进入寻找个性和自我的理性阶段。

  传统的童话象征着人类早期的认知意识,人类的认知意识也有它的童年阶段。那时,在理性未省悟之前,人类的认知意识像梦一样,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类只有群体意识而没有个体意识。到中世纪时,人类的个体意识才开始展现,强调个性化和个人的独立自由。对于一个人来说,从他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其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到自我的寻找等过程都能在童话中找到其原貌。深入理解童话故事可以唤醒人处于睡眠中的意识和感觉,补充天生智慧的不足。

  人的个体意识在三岁左右开始出现,从那时起用“我”来称呼自己。一般在青春期时,开始寻求和发展自我,而人类意识发展到个体意识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童话的开始常常是“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发展常常是“过了很久很久之后”。当故事展开之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即展开,童话故事的发展和变化正好反映了人类意识从出生、长大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因此在传统童话中隐藏着人类深层的意识和古老的智慧,并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去唤醒儿童处于睡眠中的意识。

  以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例。白雪公主的母亲做针线活时,被针刺破了手指,看着滴在雪地上的三滴血,她希望将来有一个孩子,白如雪,红如血,头发黑如乌木。皇后对人类未来有一种理想的先知――新的人类将会自我控制、净化本性和敞开精神,那就是红、白和黑的象征。新事物降临的同时,旧事物即消失。所以白雪公主出生后,皇后就去逝了。当白雪公主长到七岁时,她的继母从魔镜那里得知白雪公主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七岁的孩子开始换乳牙,“自己的”身体已从遗传的生理身体中挣脱出来,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体完全“出生”。白雪公主作为新的力量出现,被代表旧的力量的继母所排斥。她还想通过吃白雪公主的心和肺来强壮自己。继母的猎手没有杀死白雪公主,让她逃到森林里,白雪公主也未被野兽吃掉,却进入了小矮人的家,她得到七个小矮人像臣民对国王那样的敬拜。这象征着白雪公主得到天使的保护,也展现了儿童崇高和典雅的精神世界。同时,白雪公主相信她的继母的花言巧语而遇难,也展现了儿童天真无瑕和可触摸的物质世界。

  白雪公主的继母又问魔镜,当她得知白雪公主还活着时,她跨过七座大山来到七个小矮人的家,企图杀害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吃了有毒的苹果,像夏娃吃了禁果而离开天堂那样,意味着她将离开天堂般的儿童王国而进入青春期,苹果卡在她的咽喉里,她没有死亡而是暂时被隔离了精神世界。最后,王子跨过七座大山来到七个小矮人的家,找到白雪公主,救活白雪公主并和她结婚。象征着精神与个体的再次结合。在故事中,精神像白雪那样转化为纯洁的雪花,从看不见的地方形成,并飘然来到人间,又悄悄地离开,回到看不见的世界,象征着精神从精神世界来进入人的身体,身体死亡之后,精神又回到精神世界。

  故事中“三”滴血的“三”,“七”岁的白雪公主、“七”座大山和“七”个小矮人的“七”,都不是简单的数字,“三”象征着人的身、灵魂和精神三元体,“七”象征着人以七年为一阶段的周期性发展。任何民族的童话中都能看到,如三个、三次、三年,或者七个、七年,或者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一百年等有些神秘色彩的数字。

  童话就是精神世界的描绘。童话就像天使那样伴随着我们出生和成长,引导我们的精神来到这个物质世界,并进入人的身体进行协调,共同完成人的生命旅程,这样我们的人生可由童话变成真正的心和灵魂的永生。如格林童话选集已经深入人心。童话是每一个儿童心灵的宝贵财富,老师通过这些童话能够接触到儿童的心灵深处,这就是童话在华德福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所突出的特殊意义。

  童话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童话中通过打猎、砍柴、采药、采草莓、打鱼等日常活动,塑造理想化的象征人物如公主、王子、国王、王后;象征现实化的人物如渔民、农夫、鞋匠、石匠等,通过人类基本的生活活动,表达传统的生活方式,展现生活原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生命的意义。

  传统的童话汇聚了民族语言的精华,并通过口述代代相传,在口述文化中,记载着最原始的文学和艺术,口述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忽略了。在讲述童话故事和人物传记的过程中,应注重语言的表达,让儿童感受到语言的美。故事的语言简练、易懂和流畅,其中还常有儿歌、诗歌、顺口溜和音乐等,对初学语言的儿童来说,童话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

  童话也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最佳材料。讲述故事时,不仅仅是介绍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勾画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图像,让儿童“看得见”,并在脑子里创造自己的图像。也可以通过木偶戏或布袋戏来表演童话,让儿童充分地融入童话的世界里。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默默地寻找相关的经历想象与塑造画面,感受与领悟其意义。这时生命构成力开始“工作”,这股力量从中塑造了身体,并逐渐上升到感觉,发展到思考并进行创造。要求孩子们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绘画和表演。

  儿童的生活不能缺少童话,当他们感觉到被忽视、拒绝或伤害时,他们不能像成人那样理性地分析,而是发挥想象力,从童话世界中寻找角色,他们认同英雄人物的一切斗争,这种认同深深地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暗地里把自己放在英雄的角色上,克服焦虑、惊恐、孤独和失望,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塑造出乐观的形像。童话故事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个明亮的空间,还能给儿童有关现代社会生活的意象,帮助儿童把日常生活中复杂的、分辨不清的事情简单化,帮助他们理清内心世界,塑造自己的梦幻世界。可以说童话是滋养儿童灵魂的精神乳汁,是儿童希望和理想的启蒙,也是儿童生活的良方妙药。

  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一到晚上,父母、老人或邻居经常讲一些代代相传的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给孩子听,而现在却被电视、电子游戏或功课取代孩子的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功利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失去了童年时期应当得到的精神食粮。

【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的区别】相关文章: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08-15

谈安徒生与格林童话06-08

安徒生童话《贝脱、比脱和比尔》05-20

格林童话《狼和狐狸》(通用20篇)10-26

格林童话狼和狐狸(通用20篇)08-08

安徒生童话06-04

格林童话《狼和七只小山羊》05-20

格林童话《老鼠、小鸟和香肠》(通用16篇)10-08

安徒生童话故事:园丁和主人The Gardener and the Manor04-19

安徒生童话《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