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06 14:33:01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集合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 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学习古诗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 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 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岭

  峰 侧

  各不同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交流: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生:没有)

  师: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为什么?

  师: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师从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欢爬山吗?你爬过哪些山?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指名读、齐读一遍)

  4、交流学生记词情况。

  一、情景导入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古诗不仅要读的准确,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二、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还要会理解。同学们平时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生: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师: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

  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因为)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后两句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喜爱)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喜爱、赞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

  师生齐诵。

  三、古诗赏析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我从网上查阅到自东晋以来,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就有4000多首,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望庐山五老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庐山雪》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代诗人王世懋冒雪上庐山写下了一首咏雪诗《庐山雪》:

  朝日照积雪,庐山白如云。

  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

  树色空中断,泉声天半闻。

  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本事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述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景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此刻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抓住岭、峰的不一样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忙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一样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貌,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峰侧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1

  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 自主探索 → 引导探究 → 归纳小结→ 反馈评价→ 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 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

  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 页;

  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

  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

  一、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三、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四、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五、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六、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七、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八、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进行讨论。 九、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是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十、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网页制作,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网页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 岭 侧 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 侧 远 近 高 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

  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 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1. 复习《望庐山瀑布》,观赏庐山图片,引出本诗。

  2. 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一):课文学习。了解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读诗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2. 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 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解释古诗的意思。

  4. 学生汇报。

  三.质疑解疑,体会诗义。

  学生质疑。例: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2. 作者要怎么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3. 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4. 观察事物,如果只看一个方面,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阅读资料(二):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一次考试》《一则寓言的启示》)

  5. 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深化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观察的道理。

  6. 讨论:如果你能去庐山,你还会从哪些别的角度去观察?

  四.指导朗诵、背诵古诗。

  1. 推荐两种朗读方法:突出观察角度的词语和突出观察结果不同的词语的读法,学生练习。

  2. 配乐朗读。

  3. 背诵比赛。

  五. 拓展阅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精彩,学习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1. 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三):佳作欣赏。

  2. 从观察和习作的角度谈谈阅读的收获。

  六.小练笔:我爱观察。(多角度地观察一样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七.总结。

  板书:

  题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观察 多角度、全面

  结果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3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

  正音

  浑 豚 重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③纵横杂乱。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适一适?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学了《题西林壁》,我们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板书:赏景明理)下面我们随着诗人陆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2.诗人陆游因为被朝廷罢官回归故里,途经山西村,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请读读一、二句。

  3、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见乡亲们说了些什么?指导朗读。

  六、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____,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课件显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眼前柳绿花红,又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2.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相吻合吗?被罢官的陆游本以为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却给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这份欣喜之情,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七、配乐朗诵,感悟情境

  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赏景明理。

  八、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6-19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1-03

《题西林壁》经典教学设计04-1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5-0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4-16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09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本04-21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例04-17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案例04-17

苏轼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