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

时间:2021-03-12 09:59:18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实用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题西林壁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

  3.作者

  三、读正确,明诗意

  1.听录音读

  2.指生读

  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题二: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题三: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

  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3.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逐一事例引读)不识××真面目——

  4.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总结

  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五、拓读古诗

  古诗欣赏

题西林壁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

  活动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

  2、小结活动情况下课!

题西林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实用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相关文章:

1.【实用】题西林壁教案三篇

2.【实用】题西林壁教案四篇

3.【实用】题西林壁教案4篇

4.【实用】题西林壁教案3篇

5.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6.小学题西林壁教案

7.题西林壁 优秀教案

8.苏轼题西林壁教案

9.2017题西林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