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学评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1
一、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
于老师把《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教学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课题与作者、首联和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课题与作者”部分,读课题,解课题,加进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在“首联和颔联”部分,出示幻灯片,要求看图说话,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是怎么样的;在“颈联和尾联”部分,揭示主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含义,再经由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得出正确读法。难点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关键就是两个部分:读诗句和悟诗情。
三、课堂结构设计
本堂课的结构大致是三个部分:初探性自学、深究形自学、练习。
1.初探性自学:读诗句。这一环节的要求是,读出正确的字音、正确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师以作者为一个点,引出以前学过的作者的其他古诗,联系了旧知。不仅如此,还以ppt形式简要给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它有利于对下个环节“解诗意”对课文的更透彻的理解。但是,写作背景这段话太空泛,缺乏教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只不过是百科里复制粘贴的内容。对于学生真正了解背景基本不起作用。
2.深究形自学:解诗意。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是,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从六个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这个过程中出示图片,实质上是看图说话。但是,也正是因为给出了图片,学生只会说实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说的内容大都千篇一律,很难再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个人认为,小学生“解诗意”不单是要说出字面意思,还要在说的时候运用诗化的语言,这里主要是要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准备,深入挖掘,小学生的课可以不教得那么深入,但是课一定要备的深,因为教师要有更高的眼界。
3.练习:悟诗情。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或感觉呢?我们看不清楚的仅仅是庐山吗?这一环节进行的比较仓促,因为时间问题,这个环节只由老师一人自问自答了一番就结束了。而且,这首诗的主旨也不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对于主旨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部分老师的焦点都在后半句,其实要是没有渴求“庐山真面目”的求知态度,又何来“身在此山中”的原因揭秘。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还可以依据教学条件。这堂课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择了朗读法、背诵法、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反馈教学法等,根据教学条件选择了幻灯片放映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基本功
1.备课基本功:能正确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抓住了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这个重点;教学目的明确,要求恰当,要求朗读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前面也讲到,文本解读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2.组织教学基本功:熟悉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易到难;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结构合理,但是教学层次不够清晰,比如当问出“认识苏轼吗,我们以前学过苏轼的哪些诗?”这样一个问题后,又是先背诵苏轼的诗再介绍苏轼,类似这样的错误比较多;及时辅导,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反馈,并能给予一适当的指导。
3.板书基本功:板书布局合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字迹工整规范
4.语言基本功:讲普通话;能正确使用名词和术语;但是,语言太累赘,不精要。这或许可以归结到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太少。平时经常听老师们说起,乱七八糟的琐事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备课,拿着一本书就进教室了。
六、教学建议
首先,“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三步骤教学结构是合理的,但是,之前、之间、之后的一些环节,或者说话语太冗赘了。比如,花了四分之一的时间才进入课题,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之后教师直接呈现方法,再解释一遍各自的含义。又比如,看图说话环节花的时间太多,教师先是让学生看一幅图说一句话,大家都说过之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看。这两个步骤是重复的浪费时间。可以缩减为只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并给画命名。类似的。累赘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其次,文本解读不够全面和深刻,就像前面所说的,关于本文主旨的把握,仅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八个字就能概括的吗?完全不是。这个可以延伸到作者的价值选择,苏轼为什么要“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以此做一次作者的专题研究。当然这个研究适合小学生那种程度就好。作者为什么选择去探究真理呢?如果是我们,我们又会怎么选择呢?其实,作者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俯瞰、仰视,就已经透露出作者的选择,他在看一座山时,又横看、侧看,又远看,近看,又俯瞰、仰视,就是因为他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还知道了,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看出他的选择,他的为人。
最后,说一说课文的教学资源。本堂课并没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只是具备了古诗的一些基本元素:朗读,字义,情感等基本知识。建议可以考虑提炼方法。比如古诗前两句是写景,教师就此启发学生:状物写景的特点大家可以从写景的角度方面去思考。什么叫写景角度呢?这里的远近高低就是角度。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有视觉、听觉结合,有远近结合,还有上下结合、冷色调和暖色调结合等角度。另一方面,再启发学生,一般而言,写景的诗歌,景和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从之前对写景的分析之中看作者寄托的感情。并在此过程中贯穿“知人论世”,使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起到应有的作用。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2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同时,通过朗读、赏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教学方法多样
朗读感悟法
教师通过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教师在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指导,如节奏、语调等,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情境创设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庐山的美丽景色,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问题引导法
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诗歌的内容和哲理。如 “诗人从哪些角度观察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流畅
导入新颖
教师以一个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介绍了诗人苏轼和庐山的背景知识,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基础。
讲解细致
教师在讲解诗歌内容时,逐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同时,教师还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等诗句,使学生感受到庐山的千姿百态。
引导深入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蕴含的哲理。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明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含义,即人们只有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观察事物,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拓展延伸
教师在教学结束时,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诗歌中得到的启示。如在学习中、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等。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还领悟了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这堂《题西林壁》的教学课,目标明确,方法多样,过程流畅,效果显著。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 3
一、教学亮点
注重朗读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朗读指导,通过范读、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语调、重音等,使学生的朗读更加富有感情。
巧妙运用多媒体
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庐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庐山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注释、赏析等内容,方便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哲理,还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恰当
教师在教学结束时,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庐山的古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通过拓展延伸,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古诗积累,还进一步感受了庐山的美丽景色和文化底蕴。
二、不足之处
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但在某些环节上,教师还是讲得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例如,在讲解诗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说诗歌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补充和讲解。
评价方式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可以多采用学生互评、自评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进建议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解诗歌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丰富评价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这堂《题西林壁》的教学课,有很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题西林壁》教学评析】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经典教学设计04-1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09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12-06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1-03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06-09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6-19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1-03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5-08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08-07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