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陶渊明
他的《归去来兮辞》堪称魏晋第一文章;
他的《五柳先生传》开创了文学纪传体先河;
他描写的“桃花源”成为世代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
他曾给四位老板打过工,其中两位(桓玄、刘裕)登上帝座;
他……
诸葛亮,字孔明,仅一孔之明,神机妙算,几近于妖。而陶渊明,字元亮,达渊底之明,超然物外,几近于仙。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古往今来,陶迷众多,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是推崇备至,专门写了《陶渊明传》。诗仙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脉相承。诗圣杜甫更是将陶渊明比作隔世知己,有诗为证,“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诗魔白居易更是敬重陶渊明的为人,任江州司马时特地拜访陶渊明故居,留下《访陶公旧宅》一诗,甚至是爱屋及乌,“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北宋文豪苏东坡更是对陶潜的推崇备至,“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模仿了不少和陶诗,达109篇的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这是对历代名家的影响,对我们这些升斗小民而言,陶渊明也人人知晓,很多人都会背诵《桃花源记》一文。很多人听到陶渊明,就会想到菊花啊、五斗米啊、无弦琴啊、五柳先生啊……
我也是个陶迷,所以记了三大本笔记来说陶。尽量说得通俗易懂得。
陶渊明不是做官的料,却是做名士的好料。谈及晋宋易代之际的达官显贵们,如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桓玄、刘裕、刘敬宣、颜延之、王弘、檀道济等历史人物都跟他有过交集,特别是曾为江州刺史的王凝之、王弘、檀道济更是垂青,以结交为荣,甚至是达到曲意逢迎的程度。
中国文人,能够做到不事权贵,反引得权贵逢迎的,千古而下,就只有一个半,一个是陶渊明和半个是李白。为什么这么说,李白还有真有点俗,跑京城讨官,来脾气了就炒了皇帝的鱿鱼,但还是免不俗,站到反革命的队伍上去了。
老贾我就不扯开去了,开说牛人。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很多人认为陶渊明出身寒门,仕途艰难,所以官做不大。这是需要严重纠正的错误观点。陶家的老祖宗陶侃,可是东晋开国元勋,即使刘裕建宋代晋,也不忘江南政权缔造者五人的功绩,虽然是打压士族势力,取消封爵,独置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但降爵为县公、县侯,以奉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安之祀。陶渊明虽不是陶侃的嫡系子孙,轮不到承爵,不至于就说明就是寒族士子了。
陶侃曾任荆、江二州刺史,东晋之江州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福建两省,再加上今天的湖北咸宁、武昌、至黄石的长江南岸、湖南衡阳以南以东的地区。陶侃江西鄱阳人,后举家迁居至浔阳。《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阳。”有这个祖荫在,陶家虽然谈不上江南士族门阀,但在江州绝对是名门旺族。
若不是长沙公陶侃之后,陶渊明的父亲陶敏怎么能够娶到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对了,这里还要说明一点,陶敏是陶侃的孙子,而孟氏又是陶侃的外孙女,士族门阀很讲究表兄妹的联姻,亲上加亲,扩大家族势力。
陶敏和孟嘉之女婚后产有三子,陶渊明是幼子,于公元365年诞生于江州浔阳郡柴桑县西南部的柴桑山(今德安县吴山村一带)。陶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
陶敏担任安成郡(今江西安福)太守,东晋的太守相当现在的地级市市长,享受正厅级干部待遇。小陶在父亲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可惜的是,公元372年,小陶八岁,陶敏天不假英年,撒手人寰。母亲孟氏即带着陶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浔阳柴桑山老家,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
公元384年,二十岁的陶渊明读万卷书后,开始行万里路。他先建康城一睹京城繁华,在居京为官的叔父陶逵家小住后,接着游历了会稽郡和吴郡等南土,而后又独游往北,至幽州和张掖。陶渊明做了三年驴友后,即公元387年,回到浔阳柴桑山。
回到家中,陶渊明在园田居苦读三年书。公元390元,陶渊明娶了第一老婆王氏。
公元391年,江州刺史王凝之崇佛信道,主持了一场庐山翻译佛经。小陶同志也开始交游上庐山参加这场文会,与一帮文人来个见面会,那时很注重门第的,在这种场合少不了自报家门。陶渊明是陶侃后人,系出名门,自然引起士族名士王凝之的重视。王、陶两家都有信奉五斗米道的传统,所以蛮谈得拢。
经过一年的交游,公元392年,陶渊明从柴桑山迁至浔阳城居住。陶家祖宅在柴桑山,那也是陶侃带着其母湛氏从鄱阳湖对岸鄱阳郡枭阳县迁过来的,并且湛母下葬于此,所以,陶氏后人就在这里散枝生叶。陶渊明在柴桑山下有一二亩的田产,也就是他提到的园田居的地方。
陶家作为江州新兴豪门,自然会在江州首府浔阳城购得一些物业。陶渊明祖父就已在城中居住,所以浔阳城有房有田也不难理解。房产的具体地址大概就在东林寺附近的庐山脚下。陶渊明回到浔阳物业也算是回家,与叔叔一家人团聚。在叔叔陶逵举荐加上祖父孟嘉曾主管过江、荆二州的教育工作,陶渊明顺利在州郡庠序里谋得一个授课老师的职位,相当于浔阳第一中学的老师。小陶同志跟王氏夫妻关系融洽,对爱情很有感觉,偶感而发,拈来《闲情赋》一篇,没想到一写成,就在浔阳城内传抄开去。而正是这个时候,陶渊明的作品开展进入人们的视野。
为什么陶渊明在这之前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特别是诗歌创作在这之前几乎是个空白。应该说,他行游各地,一定会留下什么诗歌词赋的。原因应该很简单,他呆在柴桑山下,也就是祖居地的园田居里,年少未知名,加之地相当偏僻了,所以即便有上乘的佳作也无以记载。而到了浔阳城也就是柴桑县城后就不同了,柴桑县城是江州的政治文化中心,为江州、寻阳郡、柴桑县的共同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三级政府共驻地。陶渊明住在那里,有王凝之、王弘、颜延之、檀道济这样阵容豪华的超级粉丝团,自然即使隐居乡野,隐其身不得隐其名,所以,陶渊明29岁后的作品大都流传了下来。
二、出任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渊明的第一个儿子陶俨降生。江州刺史王凝之看到了陶渊明的《闲情赋》欣赏得不得了,“人才哪,江州出大才了!”于是,把江州祭酒位置腾挪出来,留给小陶同志。这一年陶渊明29岁,陶渊明准备应辟。所谓“三十而立”,母亲孟氏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泣,庆幸儿子终于走上了正道。
很多人弄不灵清这江州祭酒是什么官职。是管祭祀用的酒水饮料?呵呵(老贾我这里卖弄文化一下),当然不是。“国子祭酒”这一职大家应该听说过,是个文官之职,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的校长,作为一州祭酒应该就是州府教育厅厅长或者州立大学的校长相类似的职位吧?陶渊明是文化人,掌管文化教育是人尽其才,穿这鞋应该最适合。这是想当然。其实不然,这江州祭酒的职位还很“江州特色”的官位设置,很牛掰,属于要职,握有重权。这职位创设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也就是王凝之的父亲。据《宋书•百官志下》记载,晋“(州)自主簿以下,置人多少各随州,旧无定制。”也就是说,晋朝地方官编制、权责等设置和运用,与地方官个人意志有很大的关联,正因为有这样,王羲之在江州刺史任上就可以设置“居僚职之上”的江州祭酒一职。
说这江州祭酒一职很牛掰,还真有史料可据。又据《宋书•百官志下》记载:“晋成帝咸康中,江州又有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又“州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扬州无祭酒,主簿治事。”瞧瞧,这不是说得明明白白,管了七个省级机关的厅长。兵曹主兵事,相当现在的警卫厅厅长;贼曹主贼事,相当现在的公安厅厅长;仓曹主仓谷事,又称谷曹吏,相当现在的粮食厅厅长;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相当现在的民政厅厅长,当然职权还要宽泛些;水曹掌水利兴修,相当现在的水利厅厅长;铠曹主戎仗器械铠甲之事,这个职位现在没有好像相应的参照职位。综上所述,江州祭酒帮助州刺史掌管的是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等,绝对是举足轻重的要职。所以说,王凝之给陶渊明的职位,绝非人们所想的闲职散官。
为什么这江州祭酒有这么牛掰的职权?这要从王羲之的王家讲起。这王家有世奉“五斗米道”的渊源,而“五斗米道”信徒区别为鬼卒、鬼吏、奸令和祭酒四个等级,祭酒是最高等级,在“五斗米道”中有极高的地位。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王羲之会特设一个“祭酒”职位了。子随父制,王凝之更是铁杆的“五斗米道”信徒,而且到了冥顽不化的迷信程度,所以继续保留“祭酒”一职。陶渊明是长沙公陶侃的后人、大名士孟嘉的外孙,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有史料表明,这江州名门陶家也有信奉“五斗米道”的传统,跟王凝之属于同一阵线上的“革命同志”。所以,王凝之让陶渊明来还做副手,是合适不过的。你们说,论阶层、论声望、论信仰,这江州祭酒这一职是不是给陶渊明量身定制的?
可惜,陶渊明并不是做官的料。参加革命工作没有多久,就以“不堪吏职”为由,辞官还乡了。陶渊明为什么会“不堪吏职”?第一个可能是因为陶渊明是新来的革命同志,缺乏吏治经验,不能胜任;第二个可能是陶渊明在陶家偏偏是异数,不信奉“五斗米道”的,甚至对“五斗米道”不屑一顾,非王凝之的同道中人,“道不同,不相与谋”么;第三个可能是识破了王凝之这个纨绔子弟是个“绣花枕头”,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屑跟着愚主干革命工作。
我这么分析并不凭空臆测。陶渊明刚进入公务员领导队伍后,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总要向王老板请示工作指示和汇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谁知这个老板每天的功课就是面对着张天师画像修炼道行,念念有词,还在吃五石散,装神弄鬼的,根本不理政事。陶渊明自幼饱读经书,知道圣人所说忠君报国、大济苍生的道理,那时的国势又是如此:江北为胡人所乱,已历五十余年,北伐大业未举,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身为长沙公陶侃的后代,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呢?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干活,岂不是消磨意志,自我沉沦?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陶渊明向王老板提出辞呈。面对小陶同志的思想情绪,王老板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并深刻地自我检讨,认为对陶渊明可能要求过高了,于是,对陶渊明说,“元亮贤弟,祭酒政务冗繁,不如这样,出任江州主簿?”
这州主簿在魏晋时期是属于相当吃香的职位,职闲位尊,位居重臣幕僚之右,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有“肱股之臣”之誉。看来,这王凝之还是十足给了陶渊明面子。
陶渊明实在看不怪这昏庸的王老板,给面子不要面子,挥挥手,就跑路回家抱娇妻逗小儿去了,实在太有个性了。
陶渊明辞官居住在浔阳,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94年,陶渊明三十而立,谁知心爱的妻子王氏因难产,丢下陶渊明乘鹤西去。娇妻逝世,陶渊明心痛啊。陶渊明做过江州祭酒,文章好,酒风更好,所以不缺朋友,朋友们看到陶渊明丧妻,上有老下有小,缺不了贤内助,自然是千方百计帮他物色。
公元395年,陶渊明继娶庐山隐士法赐之妹,浔阳翟氏,名玉英。这个女人比陶渊明小一轮,知书达理,坚决贯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妇德,陶渊明说做官就跟着贴身侍候,种地就跟着种地。如此娇妻贤妇,陶渊明当然怜爱有加,闲赋在家,加之酒能助兴,所以床上的体育运动相当频繁。这女子还真能壮人丁,一连给陶渊明下了四个男崽,其间还整出一对双胞胎来。这样,加上前妻王氏所生的陶舒俨,陶渊明共有五个儿子。
【赞陶渊明】相关文章:
陶渊明的故事06-15
陶渊明《劝农》06-04
陶渊明《拟古》03-06
豁达的陶渊明12-06
《挽歌》陶渊明04-19
陶渊明的故事05-06
陶渊明的诗句11-07
陶渊明诗歌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