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01-31 23:47:22 陶渊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

  试论古诗文之美

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特色

  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创作深受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大自然的诗化,展示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陶诗可谓诗坛上不可多得的瑰宝,是中国古诗歌宝库中一颗的明珠。

  陶渊明崇高自然的田园生活,“自然”是他创作的最高准则,他的诗歌以自然为审美极致,他追求一种超脱现实,精神放纵的美。他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领悟到了自然的恬静、潇洒和自得其乐,使他的田园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呈现出自然的极致美,写意的意境美,情感的契和美,生活的诗化美,理趣的和谐美。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开创了田园诗的艺术境界,扩大诗歌的创作领域和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人们从陶诗中体会到美的存在,领悟到诗文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在功利的现代社会中,安抚人们骚动的内心,构建和谐健康的人格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美学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也是别具一格的文学大师,陶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的明珠。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情味独特的天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造就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以田园诗居多,他的作品中描述的田园景色,农事耕作的作品大约占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一。陶渊明的一生和田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对田园生活,陶渊明无比的熟悉,把自己在田园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随手拈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深刻意义的美,并且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对日常生活进行美学观照,并从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平淡自然之美,把田园作为一种美学对象引入到文学作品中,伴随着诗人平淡无奇的叙述语言,最终达到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最能体现诗人的美学特色。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深受儒、道、禅尤其是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诗人委远任化,抱朴守真的人生态度,质性自然,率性无伪的个性为人,就是要求个体生命在随自然顺化,任情自适,以顺化自然的方式来消解人世间的种种复杂的变化,不受外在环境的损害和扭曲,对生活中的困境及磨难持乐观的态度,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形成了禅家的“超凡脱俗”与道家的“物我两忘”的美学思想,道家风度赋予陶诗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和传神写意的意境美,禅家哲学赋予陶诗空灵妙悟的契和美、平淡生活的诗化美和理趣并存的和谐美。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是“唯美的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色。

  一、自然的极致美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具有自然天成的审美意趣。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把自然美看成是美的最高境界,要求朴素、清淡、不假雕饰。中国古代诗人常常纵情山水田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把自然作为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创造出众多意境美妙的山水田园佳作,内容上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风格上强烈地追求纯朴清新、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诗人回到纯朴的大自然的同时,也回归到艺术的自然状态。王国维把自然美抬得很高:“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宗祖,以自然为诗歌的审美极致。陶诗的风格主要是清,清淡、清幽、清远,展示出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是自然的清新和纯朴,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诗人体悟自然,表现自然美,以平淡自然见长,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恬淡心境率真地抒发,一切仿佛都是自然流露。

  袁行先生说:“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陶渊明喜爱自然,因而给自己取了一个“五柳先生”的别号,《五柳先生传》是先生的一幅自画像,也是陶渊明散文中一篇奇文,富有生活情趣,也更接近自然之美,他纯净率真,没有刻意的做秀,却浑然天成。

  陶渊明的一生和田园保持密切的联系,几乎完全生活在农村,他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以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为素材,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的笔下,呈现的是最普通自然风光。如《归田园居》其一:“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元人村,依依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草屋前后绿村掩映,远观村落疏稀宁静,近闻鸡鸣狗吠,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和恬静气息,闲适的乡居生活,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一切都是那么平淡闲美,自在无拘,没有比喻、象征、暗示,种种事物无不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喜爱,一草一木都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使人产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般的惬意心境。

  陶渊明通常被称为“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陶渊明的一贯追求,他一生栖息于自然,归隐于自然,自然是他的心灵家园。《归田园居》其二写道:“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己长,我土日己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茂盛的桑麻,宽广土地,平静的田园生活,无不透露出自然的气息,有一种自然美在流动。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没有出现绚丽奇特的形象,只有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了田园生活和亲身劳动的真实感受,一切都自然流露,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渊明的确是一位深得自然真意的诗人,他的这种自然追求确实使得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呈现出自然之韵味。

  二、写意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写意”的,所追求的是具有诗情的意境,而不是自然景物的真实,以自然美比附人物的才情、气质和风度,传神写意,以诗的意境作为内美,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主要美学特征。

  山水的田园诗同样追求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山水田园诗内容上充分体现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通过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以简洁的语言传神地反映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用平淡无奇的意象创造出韵味悠长、意境深的艺术境界,体现出于平淡中见绚烂的特点,“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质而实绮,而实腴”,这是苏轼对陶诗的最好的评价。

  陶渊明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以一种超脱的心境欣赏自然,崇尚自然,陶诗中浑然天成的意境体现出诗人的顺其自然,不受任何世俗拘束的生活方式。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给人一种闲雅之感,在田园生活中,诗人自由的心性得以舒展,自然与心境契合,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诗人将平淡无奇的劳动场面,借助平淡而清雅的语言将田园勾勒成一幅充满情感的生活画面,这种闲雅的生活画面建立在“愿无违”的基础上,在劳动中建立起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是那么真切,使人顿生一种细腻的美感。

  陶渊明的田园诗常为农家生活场景,在内容上以自然、真淳的审美特质给人们创造出一种意境美,而其古朴简炼、典雅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画面美,总会给人一种清新而别有韵味的视觉美感。陶渊明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他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从形成的图画意象中渗透出来,从而在朴实平淡的景物上抒写情感,从而给人一种深切的艺术享受,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审美天地。《归田园居》其五更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图画。“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我足”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江南夏日的生活画景,仿佛置身于草木丛生,崎岖的羊肠小道,溪水清清的场景,每一个生活画面都被作者诗意化,而诗意画面中的自然风物不外乎生活。

  清人方东树指出:“吟咏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如展开一幅写意的田园生活画卷。”如《归田园居》其一,诗人以白描手法,将诗人视线内的景物不着色的加以描绘。一片宅地草房稀疏,堂前屋后桃李柳,隐约的村舍,升起的炊烟,鸡鸣狗吠,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简笔勾勒,朴素清淡,色彩丰富,动静结合,远近交错,勾勒出一幅桃花源式的理想境界,构成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朴实无华的乡居图画,使清静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勃勃,令人神往。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把宁静朴素的乡村生活画面诗意化,而诗意化的自然景物不外乎生活,可见陶渊明总会给人留下一种对情趣化生活的联想,而这种由诗带来的画面美感无不为其内容上的真淳自然在形式上增添了意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山水田园诗的极高的艺术境界,也是陶渊明追求的传神写意的美学意境。

  三、情感的契和美

  陶渊明的诗文经久不衰的原因不仅在于他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以自然为审美极致,更在于陶诗同他的思想,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为人率真高度统一所体现出的天地万物合一的美感。这种高度契和的美感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抒发率真而自然和物我合一的神韵的流露。

  陶渊明执著于“质性自然”寄身田园,无怨无悔,取象其中,乐此不彼。袁行说道:“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中亦云:“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由此我们可知陶渊明为文作诗仅为自娱自乐,是率真自然之所为。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思想。朱熹说:“陶渊明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正是陶诗之创作与艺术特色。《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本诗写亲理农事之事,为一幅农耕之图,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勤于力勤的农夫形象。诗中所叙都是田园生活中司空见惯之物,这些平白无奇的事物构成了淡味的诗句,诗句皆极质实语,写出田园生活场景,极见真切,韵味深长,尽管农事辛苦,草盛苗稀,但是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于陶渊明来说,一切不足忧,因为他“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句似述农事之语在陶渊明笔下组成了“质而实绮,而实腴”的诗篇。

  明人谢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需要语言含有不尽之意,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体会,思考,回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追求味外之旨 ,言外之意,《庄子·天道》云:“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传统,追求“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庄子的哲学思想,标举清远妙悟的诗风,推崇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陶渊明的诗就有味外之味,韵外之致的神韵美。《饮酒》其五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表现人格化的自然美,以隐逸思想为核心,借景抒情,体现一种隐退淡泊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思想,这正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韵外之致”,不仅写出诗人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绘出一幅淡远的自然图景。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主要在于诗人通过平淡无奇的景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和平安宁、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地。陶渊明用空明虚静之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神韵。做到“心远地自偏”,与世俗的功利采取隔离、冷漠的态度,由静而悟,体悟到回归天地自然之道的真意,反映出诗人与自然浑溶的“无我之境”。这是最高的美的意境。

  四、生活的诗化美

  在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用浅显古朴的语言真切形象地写出农村生活的气氛,陶诗的语言虽近于古朴,但也有其精炼之处,行文中也洗净了一切芜杂的成分,陶诗语言既朴质又精炼,往往带来的是高超的技巧效果,从而显示语言上的特有品质从而能把自然之法发挥到极致。陶诗的自然、真淳的特质以写意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等外在形式表现的,语言自然质朴中偶见典雅之词,用典雅隽美的语言来表现平淡生活。

  陶诗中语言相互中蕴含精雅,平淡中可见绮丽的特质,读来平淡却回味无穷,美在其中。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盛夏.林木的清爽宜人,阴凉并无形状,但诗句中一“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凉的林荫下贮有一潭清泉,且“林”字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堂前的树木之多,空间多少,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其中“弄”字极为寻常,但却微妙地写出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

  陶诗都采用五言诗,“二一二”式的音节给作者抒情达意作好形式上的铺垫。不仅在音节上给人的感觉轻松自然,而且中间字的迭句更是点睛之笔。《归田园居》其二中“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读起来舒缓自如,而且“罕”、“寡”字用在中间音节上相当准确,形象地说出自己脱离官场,无拘无束。

  此外,陶诗还善于运用叠字来写状貌,写得无不自然贴切。《归田园居》其一“暖暖远人村,依依里烟”两个叠字运用,直叙景物原貌,生动而逼真,将山村的恬静风光写得形象入神,为诗歌增添了意韵。陶诗的语言古朴自然流畅,在古朴中见典雅,为田园诗增添了不少审美特质。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总体上不追求词藻华丽,是不着色的,不去刻意雕刻的,用平淡简炼的语言创造出淡远浑融的意境,陶诗中语言表达方式和诗意的追求使平淡质朴的语言体现出平淡生活的诗化美,运用白描手法和把握诗的美感使诗的内容更加浑然成理。

  五、理趣的和谐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学派的创始人,鲁迅先生称赞陶渊明“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纵情田园山水之间,远避尘于山野,不媚世好,超脱豁达,表现出卓然独立的生命追求、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精神境界。

  林语堂称赞说“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不期而然地浮上我的心头。陶渊明也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中国文化中的“和”的特点在陶渊明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括了陶渊明人生追求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陶诗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最高追求与创作原则。正因为“质性自然”,所以不甘心屈从,回归山村,躬耕田园才是最符合他本性的选择。他把自然万物当作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知音,寄寓自己的情怀、思想、胸襟和意趣,在陶诗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圆融的境界。《饮酒》其五和《归田园居》其一里描写的南山、飞鸟、柳、桃李、诗人……浑然间诗人已化成自然的一份子,保持与俗世的距离,完全沉醉于自然的生息中,全身心去体认自然,摆脱俗世的绊,没有任何的阻隔,由此获得极大地身心愉悦,这种与自然万物合为一的人生境界,除陶渊明外无人能及。在陶诗中表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执着于人向自然的回归,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并在人与自然地和谐关系中怡然自得。

  在陶诗中,陶渊明的纵情山水,寻求精神寄托,他想通过一种休闲快乐的生活,但又被现实所困惑,寄居山林的乐趣和官场上的失意共同存在,自然山水成为诗人的参照物,把它看成是一块净土,一个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可以得到治疗和安慰,在山水田园中寻求解脱和得到缓解。《归田园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了诗人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精神境界。诗人不作凡尘世物中为功名搏击的雄,而去做在林中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小鸟,诗人抛弃了功利,从凡尘俗务中解脱出来,精神生活得到了超脱,享受到了生活带来的自由乐趣,从而使自己达到“忘我”的境界。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找到了使身心两安得解决方法,达到了身心和谐的更高的生存境界。

  陶渊明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在隐逸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愉悦,成功的将精神的放纵与生存的理智进行了和谐的统一,让读者在欣赏他的诗文时既欣赏到他的放纵傲骨的个性,也体会到他对生存深沉的哲学思考。

  六、结论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田园生活,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色开创了田园诗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美学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审美视野,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情味独特的天地。人们从陶诗中体会到了美的存在,领悟到诗歌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在功利的现代社会中,安抚人们骚动的内心,构建和谐健康的人格都有积极地意义。

  陶渊明的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着以“自然”为最高美学的境界,田园生活颐养了诗人的美学品格,也赋予他的诗文平淡自然的独特的美学意蕴,这独具特色的美学,将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一颗的明珠。

【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05-24

论《庄子》寓言的思想艺术特色05-12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08-05

论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05-21

论陆游词的艺术特色06-22

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05-21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08-23

论王维诗歌的特色06-17

《离骚》的艺术特色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