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感悟6篇[精品]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常会积累了不少感悟和见解,这时就可以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都记录下来。那么,到底应该要怎样去写感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的感悟,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的感悟1
近日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触颇多。文章描述了五柳先生所憧憬的一个理想社会。一个渔夫偶然来到远离人世的世外桃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居者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作者通过对这一世界的赞美,而映衬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假借村人之口说,为避秦之乱,众人才躲至此地,尚不知汉,更不知魏晋。这些人在没有战争纷纭的环境里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悠然生活。渔夫恋世,盘桓数日即离去。我想如果是作者亲历此境,一定会留恋往返,乐不思蜀的。这或许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也或是五柳先生的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却是人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描绘的和谐社会吧。
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年代,都渴望社会安定,事业平稳,家人和睦,即使到了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是也早已厌倦了城市的烦嚣,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厌倦了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和灾难吗?如果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柳先生所陶醉的那种理想世界的画面,我想一定会趋之若骛,争相涌去的。我们曾经用种种借口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和社会的安宁,我们曾经为能够降伏大自然而骄傲自豪。但自然给与我们的回报又是什么呢?是海啸,是沙尘暴,是拉尼诺!面对这些我们又会不会感觉到一丝羞愧和自责呢?
有句古语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我们正在伟大“中国梦”实践中,那是中华民族期盼千年的梦想,那是亿万炎黄子孙世代憧憬的世界。神州飞扬中国梦,桃花源里可耕种!我们向往湛蓝的天空,我们讴歌翠绿的`群山,我们期待涓涓的流水,我们祈祷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战争和灾难成为教科书中的历史;姑娘们的美丽相映在美丽的花丛里,孩子们的眼睛里永远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我想,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来创造一个这样的理想社会,让世界上所有的憧憬都变为现实,让战争远离人类,让贫穷、饥饿、病痛在世间消失,还大地一片碧绿,还天空一片蔚蓝,这样的情景距离我们还会很远吗?
《桃花源记》的感悟2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心里叹道:哎,世上竟有人可以描绘出如此美好的小世界。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祸连年的东晋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处处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从而对那时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因此,在他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写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己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但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己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但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现在,世人虽然不知道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桃花源记》的感悟3
看到《桃花源记》这一标题,不由得断定:这篇文章定是描绘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写景文吧!
开头呈现出了一个渔夫形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不由得眼前一亮,也不禁浮想联翩:桃花源会是什么样的呢?
继续往下读,桃花林展现在眼前。芳草萋萋,看起来新鲜美好,落花杂乱地躺在泥土上,一片粉红,令人神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为何会有小口?口里有光又是为何?口的那一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渔人此时的想法也跟我一样,他丢下小船,从口进入,好不容易挤进去后,再走几步路,眼前的景象令我和渔人豁然开朗。
房屋整齐地排列着,良田、美池、桑竹应有尽有,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家禽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在辛勤地劳作,有说有笑,小孩和老人都怡然自乐,这让渔夫很惊讶,当今世界的人是不会这样快乐的!
这里的人们看到了渔夫都大吃一惊,他们都纷纷请渔夫到他们家中做客,了解当今的朝代。经过一番周折后渔人离开了桃花源,读到这,我停了下来。细细品味着那里人们的热情好客,与一个村民说的一句话:不足为外人道也。我相信他们定不会完全信任渔夫,那他们要干什么呢?我继续往下读。
果不其然,渔夫找到了太守,请他派人随他前往桃花林他们寻着先前渔夫记下的标记寻找着他们定会找到的!我想。那么桃花源里的人会怎样呢?
可看到下面,我不禁皱起了眉,他们迷路了。这根本不现实!再看,南阳刘子骥也未寻到,这样的结局令我不解,我开始认为作者陶渊明并不是单纯地想去赞美桃花源,而是另有深意。
我们知道,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官场腐败,社会压抑人心,整个中国被黑云笼罩着。而陶渊明竟能写出如此仙境,那定是他的理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悲痛。
真相渐渐清晰了,文章的结尾是再没有人寻到桃花源,也就暗示了他那样的时代,是不可能寻到这样一份光明的。陶渊明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用理想来讽刺现实,用现实来击碎理想,这样看来,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这就是让陶渊明感到痛苦的原因。
或许理想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但它在现实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所以说,接受现实,勇于面对现实,甚至改变现实。或许理想能转变为现实。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换,而这两种情况是以人们自身为基础的,而更深层次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让我们心中拥有桃花源,眼中拥有残酷的现实,看似矛盾,但实则是成功的重要法宝。
《桃花源记》的感悟4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写的一篇序。虚拟了一个和平恬静,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千百年来,《桃花源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渔人无意中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故事情节完整,构思奇巧,引人入胜。语言朴素简炼,形象生动。真不愧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是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把渔人的背景交代得十分肯定,世人感觉似乎真有其事。一下子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的心现实世界一步步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反之,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或是用梦境道出作者的心声。这样,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作者用两大段描绘了渔人在桃源里的所见所闻。给人咱县里一幅理想的画卷。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这让人们过得富足美满,这样也就顺理写出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绝非野蛮落后的民族。这本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最后却来个“不足为外人道也”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渔人返寻所志,竟迷不得路。这又使读者心中再起波澜,末尾用南阳刘子骥规往却未果来结束,使读者意犹未尽,使后人对此产生了无限畅想。这就是此文的魅力所在。
有些人认为作品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说作者虽发现并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却没有也不可能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只能描绘出如此的“绝境”来作为寄托;最后以“不复得路”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含糊。试想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后人们感概颇深,有多少仁人志士不也是为这桃源般的社会而努力奋斗吗。这是这篇文章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谁不爱和平社会?我们不也是为了一个和平的大家园而不懈努力吗?桃源梦,不仅仅是当年陶公的理想追求,在今天,也是我们大家的理想所在。
《桃花源记》的感悟5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的兴趣。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桃花源记》的感悟6
读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复古主义倾向,想让人类社会回到远古时代“老死不相往来”的天地中去。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回到古代,那么中国申奥就不会成功;中国就不会加入WTO;中国的“飞天梦”就不会实现……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借用“颂古非今”的手法,向往理想社会,是作者所处社会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的否定。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向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写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萌,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真可谓是“世外桃源”。“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就连高尚人士也向往桃花源,说明当时颠沛流离的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强烈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正是对社会的不满吗?同样,晋朝时,由于政治腐败,社会治乱,引起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至于陶渊明虚构一个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
故此,我认为本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表现出对生活强烈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此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安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为世界和平,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尽自己的绵帛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