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21-04-21 10:02:16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精品】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二、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读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中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但大赛组委文件通知说参与课堂学习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篇文章已经学过,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高,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理解课文。

  2、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价值。

  3、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词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在读……”的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这样的经典之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读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间里发现新的风景。

  1、视听朗诵

  2、齐声诵读。

  (屏显)朗读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3、解题:

  (1)再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A、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

  (屏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 桃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美丽、美好的象征。

  B、解说“源”《说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义: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河川之始。

  总结对“桃花源”新的理解。

  二、走进桃源,探寻桃源美景(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表现桃源之美的句子。)

  (一)领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写桃花林用了哪些词语?各描写了什么?

  夹岸数百步(溪) 中无杂树(树) 芳草鲜美 (草) 落英缤纷(花)

  (屏显)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九

  (二)体会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这里写的也是环境美,与写桃花林的一段相比,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宁静、富足、美好)

  3、这里除了环境美,还让我们感到什么美?

  (人性美)

  品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点赏析其中的副词。

  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各种美,这些美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具有这些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让人向往呢?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了,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

  三、走进桃源,感悟桃源价值

  天涯何处无桃花?唯有此处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把桃花源看作“东方世界的‘乌托邦’”。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可是这个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呢?

  生讨论,回答。

  2、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6个字:后遂无问津者。该如何理解呢?

  生思考,回答。

  小结:这是陶渊明说的最悲哀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理想,不管实现起来如何艰难,但只要还有人在努力追寻,就存在实现的希望。但如果连做这种尝试的人都没有了,那么人类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屏显):仕: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归居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屏显)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

  (屏显):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屏显)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他笔下的桃源社会却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后世的人们虽然没有了陶渊明当时的痛苦、迷惘与无奈,但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并未消减,甚至还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迷失了自我。面对着纷纷扰扰的尘世,我们依然有着不满、痛苦与无奈。我们需要一个驻足休憩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合了人性中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它带给我们永远的美丽与感动。

  ——李迎春教授评价《桃花源记》

  教师寄语:(屏显)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边、在你的脚下,去培养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业: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设计指导思想:

  教学札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注重朗读和背诵、积累。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里老街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文言文中字、词、句 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讨论。(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渊明简介

  让学生介绍,并互相补充。(出示幻灯片加以强调:)

  三.教师范读全文。

  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四.检查自学情况。

  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五.1. 指名翻译全文,注意上下连贯通顺,如成分省略现象要补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总结)

  六.讨论,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七.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指导背诵方法)

  教后感

桃花源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⑴反复朗读法

  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二、 采访对话,理解课文

  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

  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

  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瓦。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树茂盛,修竹成林……实在是山清水秀,优美恬静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对素不相识的我热情相邀,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我的到来,都来打听消息。这份热情淳朴实属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他们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无忧无虑,人人安居乐业。真是一个好地方。疑似天上却人间。

  记者:桃花源人告诉你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记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当你告辞离开时,桃源人对你有何嘱托?他们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他们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不愿再面对纷乱更替的乱世。

  记者:既然受人之托,为何还要在离开时处处做标记,还要将此事告诉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世间少有,我担忧别人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诉人们我的传奇经历,我想太守是当地长官,他应该知道。

  三、 运用想象,配话(画)外音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留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再次品读课文,配画外音。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读课文,另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或(话外音)

  一位同学读课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只见一片粉红夹岸而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葱茏,香气袭人。一阵清风,伴随着芬芳香气,花瓣如粉红蝴蝶,飞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荡荡,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学读课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回答:“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朝之后就是晋朝吗?”渔人回答说:“秦之后还有西汉、东汉两朝,汉之后又历经三国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为晋。”

  桃源人感叹道:“唉,世外朝代更换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学读课文:“诣太守,说如此。”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鱼,不知不觉迷路了,发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几经曲折入山后,竟然有与世隔绝的好地方,那里环境优美,人们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时处处做了标记,请太守大人派人随我前往探个究竟。

  四、 品味研读,主题探究

  1、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们再去找时“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存在,暗示在现实社会中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

  2既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为何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目的何在呢?

  明确: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总结出自本文的成语,理解其含义。

  (1)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3)无人问津:没人访求,探求。用来形容受冷落;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黄发垂髫:释义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五、 课堂总结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尘心如垢洗不去”也许,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丽的象征。

  六、 作业设计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精品】桃花源记教案四篇】相关文章:

1.【精品】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2.【精品】桃花源记教案4篇

3.【精品】桃花源记教案3篇

4.【精品】《桃花源记》教案3篇

5.《桃花源记》教案范文

6.《桃花源记》教案(15篇)

7.桃花源记教案8篇

8.桃花源记教案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