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上述语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陶渊明是______(朝代)田园大诗人(2)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有括号的是加点的)(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是_______(3)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答案
【小题1】(2分,每空1分)桃花源记 东晋(晋代)
【小题1】(3分)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复、延、其)
【小题1】(3分)A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l~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全,都
(3)邀请
2.A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次定州( )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2分)
【小题3】(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小题4】(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3分)
答案
【小题1】①要同邀,邀请②妻子儿女③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④遗憾
【小题2】①(2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乃、无论译错一个扣1分)②(2分)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甘心情愿随驾出征的)(是以、莫译错一个扣1分)
【小题3】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意思对即可)
【小题4】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答对其中一点即可);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1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要为通假字,妻子的古今义。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时,除了要注意乃、无论、是以莫等重点字,有时还要补充出句子的省略成分,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准确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鱼人说的内容以及当时东晋的社会现实来理解皆叹惋的原因。
【小题4】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征高丽、征辽东这两次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来概括本文写了唐太宗的那几件事情即可。然后根据其对待士卒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他的组诗《 》(篇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归园田居(一空1分)
【小题2】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3分)(语、足、道三个关键字各1分,句子不通顺、不完整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小题3】B(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足”“为”“道”,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文段内容,将各项表述中的信息与文章内容一一比照。根据作者所描写,桃花源人对“山外”只有感叹没有向往,故B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文言文阅读(19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屋舍俨然俨然: (2)具答之 具:
(3)芳草鲜美 鲜美: (4)无论魏晋 无论: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B.嘻,技亦灵怪矣哉!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3:.选出划线词词义相的一项( )(2分) 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
B.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轩敞者为舱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2分)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小题5:. 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小题6:.翻译句子(2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7:.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小题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 (2)详尽(3)鲜艳美丽 (4)不要说,更不用说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等。
小题1: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⑵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小题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小题1:学生回答只要能紧扣“表达作者美好理想,反映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并言之有理即可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 ②无论魏晋( ) ③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3:渔人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你认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邀“邀请②更不用说③原先
小题1:(1)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小题1: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学生应注意“要”通假字现象;“无论”的古今异义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这里注意“妻子、绝境、间隔、延”等词语要做重点理解。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渔人进出桃源”内容,和虚构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来表达一种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甚异之(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二)(11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节选)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2)未果,寻病终 寻:
小题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小题2:.B
小题3:(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小题4: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小题1:试题分析:“绝境 寻”都是古今异义的字,很典型。“绝境”译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寻”不久。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交通”“志”等。“交通”是文言文中重点古今异义词,在语境中应译为交错相通。“志”是做标志,做标记。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一、二段的内容可知,此题实际是让概括桃花源的特点,根据文章对桃花源的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可知,桃花源环境优美;生活安乐、富足;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乐相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
答案
【小题1】(1)原来的,从前的;(2)计划,打算。
【小题1】(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小题1】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又名潜,号五柳先生。(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便要还家(2)悉如外人(3)处处志之(4)寻病终
【小题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 就是出自本文。(2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5】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小题6】作者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案
【小题1】晋代(东晋).陶渊明
【小题1】(1)同“邀”,邀请(2)都(3)“标记”或者“做标志”必须译为动词(4)随即,不久
【小题1】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小题1】⑴“黄发垂髫”“怡然”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
意足。
⑵“妻子”“绝境”(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小题1】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解析【小题1】学生能够准确积累教材中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即可。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要”为通假字;“志”在这里是动词。
【小题1】学会积累古文言文中现在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积累正确即可。成语有: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怡然自得等。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黄发垂髫、妻子、绝境”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本文是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来安排内容材料的,分为三部分。
【小题1】能从“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两个方面来理解和组织答案,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小题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译出大意)
【小题3】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小题4】
(1)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尝贻 (3)高可二黍许 (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 (2)曾经赠送 (3)大约 (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无论
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
D、交通妻子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
(2)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通“邀”邀请 (2)计划;打算
3、(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
(2)就顺原路回去,处处作标记。
4、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