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后记

时间:2024-08-16 08:50:07 飞宇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教后记(精选10篇)

  《桃花源记》围绕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到,找桃花源一一写来,使文章的整个故事显的精密完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后记,一起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教后记(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后记 1

  今天上了《桃花源记》一课,在课堂上我采用质疑引导的方法,没料到效果出奇的好。这不由引起了我许多思索。学生的思维一旦得到启发,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节课反思如下:

  1、渔人发现桃花源上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从“忽”字可见,渔人发现桃花源是无意的。我反问到有没有不同看法呢?刚开始没有学生吭声,不一会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渔人是特意去寻找桃花源的。”我问:“你有什么依据吗?”这位同学站起来说:“渔人是缘溪行,他缘溪行并不只是为了捕鱼。”我被这一回答吸引住了,随口问道:“那他还为了什么呢?”那位学生接着说:“文中提到落英缤纷,桃花漫天飞舞,就有可能飘到小溪中,渔人有可能是顺着小溪一路追寻桃花从而到达了桃花林。”我问别的同学他的看法有无道理?同学们说:“有。”可见这位同学读书时动脑思考了,我们大家今后在课堂上也应开动自己的大脑,力争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源中人为何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让学生自己质疑课文。有学生提出:“桃源中人自秦朝就进入桃花源到晋朝,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外出,为何他们的衣服会和渔人的一样?我国每个朝代的衣服都有各处的特点的?”有同学站起来说:“可能他们中间有人外出过。”马上有人反对说他们没有外出过,从文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见他们确实没有外出过。“那何这样写呢?”我趁机问道。有的学生思考后说:“本是文陶渊明虑构出来的,到底是不是完全一样?为什么完全一样谁也说不清楚。”我说:“说的很好,可见你也动脑思考了。”桃源中人到底为什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3、你怎样看待渔人的行为?(他的对外人道。)

  这一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说:“渔人是个不讲信誉的小人,人家桃花源中人好好把你招待,你却出卖人家。”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渔人不算言而无信,因为渔人并没有答应村中人要求。”我趁机又问:“那渔人为何又要再寻桃花源呢?”学生齐声说:“为了追求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那他为什么不带着自己的一家人去,而要诣太守呢?”有同学说:“渔人行为高尚,想让别人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有人反驳道:“渔人诣太守说明他热衷功名利禄,他想让别人过上幸福生活为何不带上村中人去呢……”这许多问题都是我备课时没仔细考虑的。我随口又问:“那渔人没找到桃花源,太守会怎样做?如果渔人顺利找到并再次带入进入了桃花源会怎样呢?请同学们下去想像一下,构思一簏作文,题目是《渔人再入桃花源》。

  4、怎样看待桃花源中人?

  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从文中“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余有捐款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子可看出村中人热情淳朴等。“还有别的不同见解吗?”我问。“他们为何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有人站起来说。“还有别的吗”?又有同学说:“源中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私心。”这一点大出我的意料,“为什么?”这位同学说:“村中人和渔人的谈话已让他们明白,外面的生活,他们应当接纳外人让他们也过上幸福生活。”又有人反驳说:“如果外人都进入桃花源,那就没有净土了,不能单因为不让外人进入就说他们自私。他们自私就不会热情款待渔人了。”

  5、你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吗?为什么?

  有同学回答向往,因为那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也有同学站起来说不喜欢,因为那里原始落后,没有现代高科技的'文明。我趁机又布置了一道作文,你能把桃花源中的人劝出桃花源吗?以《给桃花源中人的一封信》为题,构思一篇作文。《桃花源记》只是记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课进行到这时,我认为已完了,随中问:“还有别的问题吗?”没想到还有人问“桃花源洞口才通人,牛是怎样进去的?”同学们又议论开了。

  一堂课下来让我感慨迫多,原以为这是熟课了,自己也教了七八年,课已不用再备了,没想到还是有很多地方想的远不如学生。由此我想到了,新型语语文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打开?这节课可见学生思维打开了,课也好上了,学生也活跃了。我想这样的课堂也许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桃花源记教后记 2

  本文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发的剥削和压榨,国家濒临在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心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本文他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于初二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所以教学的的重点仍然放在了积累文言现象并背诵全文上。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完成,我再对重点进行抽考;疏通文意时,采用逐段式,每会译一段根据情节背诵一段;在翻译完课文后大多数同学能将课文背诵下来;对于课文理解,先介绍时代背景,主要抓住两个问题,即:作者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美在何处?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最后让分类积累各种文言现像。本文的文言现像中,古今异义词是重点,所以这当成了考查的重点内容。

  这样做的的收获是:学生在背诵时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故事情节理解的.记忆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没有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对于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说,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能力,但对于那一部分成绩相对薄弱又不善问的同学来说,对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准确理解。不足之处主要是:给学生留的讨论时间不够充足,从中也发现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桃花源记教后记 3

  本文是一篇经典名作,课时安排为两课时。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重点语句含义,最后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初步感知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这一内容。在教法上主要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体现捆绑式评价机制,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就本节课的发言程度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较高,能主动在小组中寻求帮助并能合作学习。但本课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指导得还不够深入,总感觉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时间上有些仓促。老是担心时间不够用。另外在分析部分,有的学生发言显得肤浅,但教师的追问没有跟上,没有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小组合作是如何进行的?我采用的小组是每组四人,按成绩的高低排号,一号二号课堂发言一次各得1分,三号四号学生发言一次各得2分,每堂课下课时组长算好分数,交给课代表,评出两个优胜组,那么这两个优胜组的每个人学生在班级考核中各奖励一分。毕竟教学中什么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学生反映还不错,有一次我也就这个问题向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我上课问学生大家对这样的合作学习,捆绑评价怎么看,当时学生发言非常踊跃,都争着说:“能调动积极性,能提高效率,能集思广益,能体现团结合作的乐趣,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能锻炼反应能力……”

  总之,象这样的发言很多,竟然有个学生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样能让有的学生不走神了”,这个学生平时学习热情不高,以前上课不太注意听讲,所以当时我就说:“主要是让你不走神了吧”。学生也是哈哈大笑。起初,很多学生可能就是为了为组里多挣点分,他或许没有考虑老师是为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完善,比如,有的学生就给我反应,说:“老师,那个XX,他回答的次数是多,但都没有说对,这样就不应该加分”我觉得这个建议提得很好,所以我就对学生说:“发言中明显的错误,本次发言无效”。还有比如平时分析课文遇到一些开放性的试题,需要你自己组织语言,像这个事或这个人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你怎么看到某人的成功等等,我都跟学生说,发言必须是三句以上,并且语义不重复,这样渐渐向发言质量靠拢。现在我不光在课堂上用,平时作业也用,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扣该组本节课的发言分数,所以其他组员有责任监督这个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起初我自己来检查作业书写情况,现在我开始采用组与组间互相检查,挑毛病,这样就促使一部分学生能更认真些。当然,这里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前面说的那次调查中,就有一个学生发言说:“老师,他们说的都是优点好处,但我觉得不好,他们就光想着怎么去抢答问题了,你讲的他们都没有听。”我说:“你观察得太仔细了,说得太好了,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也正在努力的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学生该安静听课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

  桃花源记教后记 4

  一、教学目标回顾

  在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主要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并复述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二、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及《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从初读到精读,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字词疏通: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引导学生自行疏通字词,解决阅读障碍。对于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练习。

  内容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分析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人们的生活状态等,以及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过程和感受。

  主旨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桃花源记》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教学效果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改进措施

  加强文言文训练:针对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加强文言文的基础训练,如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开展文言文阅读竞赛等。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引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进行探究等。同时,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课堂参与度:在课堂讨论中,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桃花源记》的教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桃花源记教后记 5

  一、教学准备与导入

  在教授《桃花源记》之前,我深入研读了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引入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的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等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动机,即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二、教学过程与亮点

  朗读与感知:首先,我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感受其语言的'优美和节奏的韵律。通过朗读,学生逐渐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对桃花源的美丽与神秘有了初步的认识。

  字词疏通与文意理解:在诵读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疏通字词,理解文意。通过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学生逐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为深入分析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讨论与探究:我设计了多个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特征。例如,通过讨论“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等问题,学生深入理解了桃花源的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性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将桃花源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思考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亮点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桃花源记》的叙事简约、长短句相间以及音律美等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喜爱。

  三、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桃花源的美丽与神秘充满了向往。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还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回顾本次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改进:

  背景资料引入的时机:虽然我在课前引入了东晋末年的社会背景,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地穿插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讨论环节的深度与广度:虽然讨论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部分学生在讨论中仍显得较为肤浅,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未来可以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了朗读、讲解和讨论等方法,未来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之,《桃花源记》的教学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过程。通过本次教学,我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还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桃花源记教后记 6

  一、教学目标回顾

  在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主要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反思现实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过程总结

  导入环节: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一个与课文相似的迷路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

  朗读环节: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包括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讲解环节:我注重字词句的讲解,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文意串讲的问题。同时,我重点讲解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环节:我设计了多个讨论问题,如“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为什么被称为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桃花源?”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环节:我引入了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将桃花源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思考现实社会的优缺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朗读活动丰富多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朗读热情。

  讨论环节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表达清晰。

  拓展环节引入背景资料,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限,导致在文意串讲环节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环节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后续环节时间紧张。

  改进措施:

  针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提前熟悉课文内容。

  合理规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

  四、学生反馈

  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我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本次教学表示满意。他们认为通过朗读、讨论和拓展环节,他们对《桃花源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美好社会有了更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希望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等。这些反馈将对我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总之,《桃花源记》的教学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收获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桃花源记教后记 7

  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课堂设计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数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辩论、访谈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

  3、从长远看,我要继续向名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

  桃花源记教后记 8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范例十二《桃花源记》一文已教了N次了,每次教时,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体验,新有感悟:

  1、应该是一条曲折的小溪。教第一段时,课文对于发现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较多,也比较细致,掺合着溪流,有小船,有两岸,有桃花林,最后发现洞口.这个过程要如何再现,才更有说服力?

  于时,我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发现桃花源这个过程中的景物,画出来!一听说语文课可以画画,久违了的学生,兴致被调得老高。你一言我一语:这是两岸,这是桃花林。这是小船,船不要画出来,只要画船荡漾开去的水圈,就能证明说是有小船,上次老师教我们深山藏古寺就是这样画的……最后,由美术功底较好的燕南同学上台一展画技:平整的两岸,整齐的桃花林,小船在溪的中间,一位渔人在划桨……

  当包含我在内的所有人沉浸在这幅图画的构思中时,超劲同学代表另一部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小河不应是平行的整齐划一的.,而应是曲线的,由小到大,弯曲而来,从美术的角度讲,更富有直观感,更富有曲线美!

  是啊,我恍然大悟,弯曲的小河才更有说服力。

  2、结合语境理解翻译。文本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先有汉朝,才有魏晋,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汉朝和魏晋,很正常,但他们之间构不成递进关系啊!课堂一度停留。这句翻译是不是错了啊!

  其实,学生的这个发现,作为老师,如果没有认真思考,也会走入这样的死胡同的。我让学生思考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桃花源的人,来想这个问题,这不会错了!学生三五个讨论起来,才理解到:按我们现在的角度,是错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不知道汉朝,不知道魏晋。这当中汉朝离他们近,魏晋离他们远。而我们学生,我们的理解刚好相反。魏晋离我们近,而汉朝离我们远。理解了这一点,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3、应该是时间顺序。《桃花源记》进行课堂小结时,关于这篇课文的顺序,稍有波澜,讨论有致,分析有理,可谓恰到好处:我提问学生,本文的顺序,苏璇香同学立即反映:时间、空间、逻辑等三种顺序。但是本文是什么顺序呢?璇香同学认为是“空间顺序”?

  旁边的灿培同学站起来说:“时间顺序”!“理由呢”我顺势追问,灿培同学理由充分:本文是按“发现桃花林”(第1段)--“进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离开桃花源”(第4段)),“再寻桃花林”(5段)的顺序来写,所以是时间顺序。

  那什么样的写法顺序才是空间顺序呢?空间顺序一般有这些特征: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较为明显的空间概念.

  完全正确,我心里只有折服。

  桃花源记教后记 9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我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疏通这篇课文文意时,我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词划给同学,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到了第二课时,王校长和宋校长听课,所以我比较紧张,很多第一节课该有的环节到这节课上都没有了,学生读的不够充分,自己展开也不多,因为紧张好多原来想好的.过程都乱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够,所以感觉不好。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课时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够。好在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桃花源记教后记 10

  一、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教学过程品味佳句。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桃花源记教后记】相关文章:

课文《爬天都峰》教后记(精选14篇)11-21

语文课文《番茄太阳》的教后记(精选17篇)09-11

《桃花源记》教后反思02-26

桃花源记名师教设计04-17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04-21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后记04-19

桃花源记04-21

《桃花源记》翻译06-18

《桃花源记》的感悟12-13

桃花源记教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