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质教案

时间:2024-11-03 15:59:02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优质教案

  《桃花源记》本文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经历,教学上很容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的。

桃花源记优质教案

  【教学构想】

  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i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一下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课件显示《饮酒》诗)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此环节的设计既创设了情景,同时又通过复习、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花时不多,收益却很大。)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一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鲜美:鲜艳美丽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都。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语云:告诉(他)说 既:已经 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①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②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积极评价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二、访谈练习

  同桌二人,一人为采访者’(渔人),另一人为受访者(村里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渔人)和受访者(村里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三、用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四、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弓l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一: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腐,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人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五、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贪腐,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沽身自好,安贫乐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还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2.拓展阅读《桃花源诗》,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重点语句解析

  1.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解析:“异之”、“复前行”、“欲穷”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文章用一个“异”字来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个“穷”字,紧连下段首句的“尽”字。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了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写出了桃花源仙境的美丽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与向往。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的桃源风光,是本段的第一层次。作者把桃源写得如此幽静美好,是为了反衬外界的黑暗和污浊。

  3. 见渔人,乃大惊。

  解析:“大惊”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与下文“自云……间隔”暗合,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黑暗。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解析:这两句都表现了村中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桃花源人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丰衣足食,表现了作者对其的向往。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解析:“叹惋”,一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如此黑暗而叹息,二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6.不足为他人道也。

  解析:说明桃源人不愿外界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为下文埋下伏笔。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用借代的写法写出了老人和小孩的欢乐,表现了桃花源人民的幸福安定,表达了作者对其的热爱与向往。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解析: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了,这就渲染了“世外桃源”的神秘。

【桃花源记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优质教案07-23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05-21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09-21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3篇10-07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3篇)07-11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通用3篇)08-23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集合3篇07-15

《观潮》优质教案09-30

《离骚》优质教案07-20

离骚优质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