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题》唐诗鉴赏

时间:2022-11-23 14:42:23 唐诗 我要投稿

《阙题》唐诗鉴赏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那么怎么去鉴赏一首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阙题》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阙题》唐诗鉴赏

  《阙题》唐诗鉴赏 1

  刘昚虚——《阙题》

  【年代】:唐

  【作者】:刘昚虚——《阙题》

  【内容】: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作者】:

  刘昚虚,字挺卿,世谓江东人。天宝时,官夏县令。生性淡泊,深于经术,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存诗十五首,多五言。

  【赏析】

  这首题目原缺的五律,在人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清丽幽美的山水画卷,落英缤纷,青溪潺潺,花香馥郁,杨柳堆烟,无人却有无限生机,无题偏给人以无穷美感。

  《阙题》唐诗鉴赏 2

  《阙题》

  唐代: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阙题》译文

  蜿蜒的山路延伸到白云尽处,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读书堂掩藏在茂密的柳树林中。

  每当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阙题》注释

  阙题:即缺题。“阙”通“缺”。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道:道路。

  由:因为。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每:每当。

  《阙题》鉴赏

  阙题即缺题。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录此诗时便没有题目,后人因以“阙题”名之。此诗描绘的是通向一座深山别墅沿途的幽美环境,它不是写诗人自己山居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按空间顺序写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此诗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随”字。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读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

  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每”作“虽然”讲。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

  《阙题》创作背景

  本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盛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作为诗名。

  《阙题》作者介绍

  刘昚虚(约714年—约767年),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开元二年(约714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767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十一首。

  《阙题》唐诗鉴赏 4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韵译】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

  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

  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

  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

  【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阙题》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阙题》01-04

阙题唐诗评析11-28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诗鉴赏08-24

唐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鉴赏及译文11-01

唐诗诗词鉴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01-04

刘脊虚《阙题》唐诗12-21

《阙题》唐诗全诗赏析09-12

题红叶唐诗鉴赏11-25

唐诗阙题阅读题目和答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