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六自洞庭山》唐诗鉴赏
鉴赏是对文学艺术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较地进行鉴别和欣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唐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译文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注释
梁六:即梁知微,时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途径岳阳入朝。洞庭山:即君山,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风景秀丽。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拾遗记》:“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
鉴赏
这是诗人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诗人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但开篇诗人只说到“巴陵一望”,本当续写望后的怅惘却成了“洞庭秋”,纯粹描写即目所见之景了。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天天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别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了就是愈觉其“孤”。
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如果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关于君山传说很多,或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处”),或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染上几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既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 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
人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阔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绪恰如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叫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比义却不那么明显。
浓郁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借叶梦得的话来说,此诗之妙“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诗话》)。
胡应麟说:“唐初五言绝,子安(王勃)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至张说《巴陵》之什(按即此诗),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诗薮》)七绝的“初唐标格”结句“多为对偶所累,成半律诗”(《升庵诗话》),这首诗则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趣”,全是盛唐气象了。诗人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品点评
凌宏宪《唐诗广选》:蒋仲舒曰:但言悠远,而别意自见。美人秋水之思,当是别后意耳。
陆时雍《唐诗镜》:后二语托兴,兼寓别情。
沈德潜《唐诗别裁》:远神远韵,送意自在其中。此洞庭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唯送人之心与湖水俱远耳。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不着一字(末句下)。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不言送别,而送别之神情透露。
胡应麟《诗薮》:唐初五言绝,子安(王勃)诸作已入妙镜。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至张说《巴陵》之什(即此诗),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
朱宝莹《诗式》:开首先写洞庭,再入“山”字,所谓就题起也,然却有突兀高远之势,而一种送别之情已含在其中,要在“一望”、“日见”四宇咀嚼而得。三句入送梁六,言梁入朝如神仙之不可接迎。四句从送后落笔,言只心随湖水悠悠而去,不特题后摇曳生情,似此缠绵悱恻,不失诗人敦厚之旨,盛唐作者所以为正声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言烟波浩渺中,神仙既不可接,客帆亦天际迢遥。末句之悠悠凝望,即送别之心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实写洞庭湖山,中夹第三句,遂使实境化成缥缈之景,引起第四句别情,便觉悠然无尽。
作者简介
张说(yuè)(667年-730年),男,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历任太子校书、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诬陷魏元忠,被流放钦州。后来,张说返回朝中,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加弘文馆学士。拜相后,因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尚书左丞,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在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张说在担任天兵军大使时,持节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后又讨平康愿子叛乱,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升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学士,并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张说脾气暴躁,与同僚关系不睦,而且生性贪财,因此遭到弹劾,被免去中书令,后被迫致仕。不久,张说被起复,先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开元十八年(730年)病逝,时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师,谥号文贞。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送梁六自洞庭山》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10-29
《梁州梦》元稹的唐诗鉴赏10-30
《山行》杜牧唐诗鉴赏10-31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鉴赏11-02
《送魏二》王昌龄唐诗鉴赏10-30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高适唐诗鉴赏11-14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唐诗鉴赏10-20
《送国棋王逢》杜牧唐诗鉴赏11-01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诗鉴赏10-31
《送梓州李使君》唐诗鉴赏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