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通用(15篇)
苏轼1
1、七绝·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4、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是文学的化身,他的词、他的诗,他的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有人说,宋代文坛如果没有苏东坡,就如同唐代诗坛没有李、杜。这话虽有些夸张,却也是较为客观的。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的领袖,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之一。
苏轼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多是乐观的、豁达的、豪放的,即使有悲伤也不像李煜那样"举杯消愁愁更愁"。但谁又能看到他那乐观、坚强背后的苦楚与艰涩呢?可以说苏轼的一生是落魄的一生,是多艰的一生,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新党与旧党之间不知所措,他在出仕与入仕之间犹豫徘徊。他空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却被一次次冷酷地否定。他是有才,可他不知道,正是他的才害了他,“乌台诗案”差一点儿令他命丧囹圄,他只能面对着千古赤壁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 。。。”。但是他并没有沉沦下去,在出猎时还是吟道“西北望,射天狼”。他激情洒脱,傲立于世;他忠贞于情,缠绵悱恻。当晚年的他想起已故的亡妻,他悲痛地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东坡不是神,是一个饱受世间苦痛的词人,是一位不得志的仕人。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仕宦沉浮几十载,只落得个郁郁而终”,他的一生可谓“悲其哀哉”!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既然宋词选择了他,历史选定了他,那他的一生就注定不能与众人相同,道路也必然不会平坦顺当。如若不然,那苏东坡就不能被称为“苏东坡”了吧?!
苏轼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站在历史的门外,俯身去看宋朝的云烟,发现留在心中的不是繁华的市井生活,而是苏轼,这是宋代最美最独特的风景。
自宋开国以来,泱泱大国却没有多少能与唐人相提并论的诗人,直到苏轼的出现。“皇天厚土,鉴平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历史这样评价他,文字在他手里便有了灵魂,一遍一遍地吟唱出宋代最清新豪健的音符。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好一个“使相逢应不识”果真让人热泪纵横。爱妻王弗早早地离他而去,给他无限打击,“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音容笑貌犹在,却不能与她一道。苏轼对仕途的失意,亡妻的.思念都在笔下倾诉。他那豪放的诗句,都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每一首都会成为诗歌中的经典,经典中的永恒。
官场黑暗,一心忠于大宋王朝的苏老夫子,怎经得这暴风骤雨,遭到贬职,但他没有绝望,没有退缩,反而更加自信,豁达开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谁说人不能再回到青春少年时代,门前流水尚且还能向西流淌,不要到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苏轼的一生坎坷多难,“识与不识,谁不尽伤”。苏轼实在为后人留下无数悲伤,满腹经纶,却一贬再贬。当宋徽宗再启用苏轼时,他却在北归的途中,离人而去。留给后人无尽的惋惜、悲伤。他一腔热血,一身傲骨,像一根苇草,坚强而又脆弱,在官场中高昂着头,尽显文人本色。夜晚,我仿佛看见苏轼坐在我面前,用一种温婉平静的态度,向我一笑,这一笑便了却生前的所有坎坷。
苏轼乃一谪仙人,落入凡间,却掩不住身上的灵气。在尔虞我诈的朝庭中,依然保持一份清高,保持一份灵气,保持属于词的一份韵律,这独特又美丽的风景,我怎能错过呢?
历史的尘埃落定,时间的洪流带走了许多,却不能带走苏轼,他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迎风而唱,体现了属于他的独特与美丽。“风景这边独好”。他就是这独好的风景,烙在宋代,烙在我心中。
苏轼4
1、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宋·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宋·苏轼《春宵》
8、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宋·苏轼《念奴娇·中秋》
9、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0、月笼云暗重门锁——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1、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宋·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12、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宋·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13、月色如银——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14、暗香浮动月黄昏——宋·苏轼《阮郎归·梅词》
15、月明千里照平沙——宋·苏轼《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16、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宋·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17、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宋·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18、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宋·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19、月花羞——宋·苏轼《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20、持杯月下花前醉——宋·苏轼《虞美人·持杯摇劝天边月》
21、新月与愁烟——宋·苏轼《昭君怨·送别》
22、持杯摇劝天边月——宋·苏轼《虞美人·持杯摇劝天边月》
23、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宋·苏轼《行香子·冬思》
24、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宋·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
25、愿月圆无缺——宋·苏轼《虞美人·持杯摇劝天边月》
26、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宋·苏轼《东坡》
27、醉倚阑干风月好——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寓意》
28、更阑人静月侵廊——宋·苏轼《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29、明月多情来照户——宋·苏轼《渔家傲·七夕》
30、时张仲谋与曹子方、刘景文、苏伯固、张秉道为坐客,仲谋请作后六客词月满苕溪照夜堂——宋·苏轼《少年游·野作六客词》
31、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宋·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32、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宋·苏轼《寒食雨二首》
33、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宋·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34、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35、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宋·苏轼《鹧鸪天·佳人》
36、月明谁起笛中哀——宋·苏轼《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37、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宋·苏轼《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38、画檐初挂弯弯月——宋·苏轼《菩萨蛮(新月)》
39、渡斜烟淡月笼沙——宋·苏轼《西江月·咏梅》
40、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宋·苏轼《西江月·咏梅》
41、更阑月坠星河转——宋·苏轼《菩萨蛮(七夕)》
42、风月平分破——宋·苏轼《点绛唇·二之一》
43、娟娟缺月西南落——宋·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
44、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宋·苏轼《虾蟆培》
45、只应闲过商颜老,独自吹箫月下归——宋·苏轼《题毛女真》
46、长江大欲见庇,探支八月凉风——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其一》
47、午夜胧胧淡月黄,梦回犹有暗尘香——宋·苏轼《四十年前元夕与故人夜游得此句》
48、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宋·苏轼《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见和》
49、叹息烟云去,追思岁月遐——宋·苏轼《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
50、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宋·苏轼《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51、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宋·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
52、月明穿破裘,霜气涩孤剑——宋·苏轼《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
53、吴兴连月雨,釜甑生鱼蛙——宋·苏轼《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
54、嫋嫋春风送度关,娟娟霜月照生还——宋·苏轼《和王斿二首其一》
55、师来亦何事,孤月挂空碧——宋·苏轼《送小本禅师赴法云》
56、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宋·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57、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宋·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58、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宋·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59、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宋·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60、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宋·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61、云散月明谁点缀——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62、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宋·苏轼《鹊桥仙·七夕》
63、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宋·苏轼《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64、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宋·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65、隋堤三月水溶溶——宋·苏轼《江神子·恨别》
苏轼5
浣溪沙①
苏轼
游蕲(qí)水②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③暮雨子规⑦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shào)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⑤将白发唱黄鸡⑥。
『译文』
去游览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干净得没有一丁点儿泥土.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注释』
①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册)(中华书局20xx年版)。浣溪沙,词牌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②[蕲水]古县名,即湖北浠水县。
③[萧萧]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⑤[休]副词,表示劝阻。
⑥[唱黄鸡]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局,感叹世事匆促、人生易老。这里是反用其意。
⑦[子规]布谷鸟。
『赏析』
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上阕写景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写眼前的景色,自然,清新,幽静,环境优美。
萧萧暮雨子规啼:以声衬静。
下阕议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揭示主题。
本词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6
苏轼!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诗人,他的词或空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可以到达人们心灵深处,一个出生于北宋时期的人,留下百篇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首咏月抒怀的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月下有一抹清影正在独自望月的情景,只是那一抹清影可是他正念着“水调歌头”词一首?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一首“水龙吟”仿佛已苍老了前世今生。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已衰零坠地,却再也无法将它重坠到枝头上,三分的.春容,其中两份化为尘土,一份坠入流水已无踪影,其实那是离人的眼泪啊。一份份缠绵悱恻的情思,早已到达物语神游的境界。又有何人能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他的词婉转,空灵,却也很豪放。奔腾的大江滚滚的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风流千古的人物,他感慨: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他说,千古风流人物即使身名惧灭,但江山在,江月长留,当举酒当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惟有泪千行。”整整十年,唯有相思伴终生,可惜相思比梦长,望也望不到尽头……凄美的感慨,永明深处的是一份执着的感情。满腹的凄凉,唯有对千里之外的孤坟倾诉,到生命的尽头,也只有泪千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披一身蓑衣任海湖中度平生,等到老的时候,再回首来程风雨潇潇时的情景,早已不管它是风雨或是晴,只要飘摇一生,长夜漫漫也不会觉晓……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暗中流年偷换。”流年似水,抓也抓不住,漫步在寂院中,时而可见稀疏流行度过银河,夜色已过,月波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是的,苏轼在感慨,年华似水,岁月如此轻易的逝去。因思秋风而感念流光飞逝的胀惋之情,无一显露。
“墙里秋千墙里到,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佳人一笑,便让墙外行人枉自多情,而徒加惆胀,不知这些“愁”是不是诗人的一番情操。
《水调歌头》、《蝶恋花》、《念奴娇》、《江城子》都是他留下的宝物,婉约清丽的词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影响了我们,无论怎样,她是一个流芳千古的诗词家,谁又会忘得了……
苏轼7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苏轼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苏轼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这在苏轼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再如,苏轼在黄州写的札记小品,《二红饭》云:“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鲜二红饭也’”其间除了民生艰难的忧患,以苦作乐的欢然心态,超然旷达的心胸,哪里有什么消沉悲戚之思!在苏轼的影响下,连苏轼的家人不是也能苦中作乐吗?
后来,苏轼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苏轼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苏轼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苏轼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豪放乐观的苏轼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 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苏轼8
犹记得,苏东坡曾在一首词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话不免有些调侃自己的意味。的确,似乎没有什么能比这两句诗更确切地形容苏轼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了。
熙宁九年,“乌台诗案”轰动京城。苏轼,一个本可以在仕途中扶摇而上的人,便因此,彻彻底底地沦为官僚的政治牺牲品。诬陷入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最终被贬黄州。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命运仿佛一直在与他开玩笑,他的贬谪一发不可收拾。但无论是何时,在黄州的那五年,无疑是苏轼人生中最为精彩和重要的`一笔。《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均为苏轼在黄州所作。这些名篇流传至今,仍为人所敬仰。
在官场中,苏轼耿直不阿,坚持己见。而离开了官场的他,失去了一切,唯独这份率真的心境,一直伴随着他,形影不离。仕途失意,他有过心灰意冷,但他从来没有把这当做自己心灵的枷锁,他永远是那个苏轼,无论是在险恶的官场中,还是贬谪黄州,他始终坚信“人间有味是清欢”。可以说,正是旷达的胸襟,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使他在逆境中,留下如此多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刻,不禁又想起了他的那篇《赤壁赋》。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黄州山水神游,苍颜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他仿佛又在这黄州山水中找寻到了自我。大江辽阔无边,小舟茫然无际。它想飘到哪里呢?苏轼不会知道,他也不想知道,那就任它去吧!正如自己的宦海浮沉,不知何时而尽。苏轼只是淡然地面对这浩荡江水,苍凉秋景,慷慨而歌,托遗响于悲风,从清风明月中寻得慰藉。
清冷的秋风刮过,给这浩渺的天地间,又平添了无限悲凉之感。赤鼻矶上,明月初升,举酒属客,又何尝不是“对影成三人”。一舟,一人,在这天地之中竟如此渺小,但这并不能妨碍苏轼内心的清淡如水。其实苏轼如何不想做出一番政绩,无奈时局使然,他只能做一个出色的文人,而不是出色的政治家。《赤壁赋》中有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想,这就是苏东坡的最终追求吧。
东方既白,小舟依旧漂泊,舟中之人酣然入睡,历史仿佛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东坡继续做着他的神仙梦,凡间俗事,似乎皆与他无关,而其余种种,便留与后人评说。
苏轼9
贾谊,王佐之才,策论天下,吊赋古今。其规划蓝图,远超三代。其主,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身处"改革开放"前沿之际,竟悲郁而亡。
东坡一言以蔽之,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能自用其才。
诚如斯言,量小非君子。何为量,为气度,为眼界,为胸怀。人既可处顺境,也可处穷境。顺不猖狂,穷不悲天,淡然处之,为量。
何为识?愚以为天下大势又为识,识人,识己方为识。不识人,不了解周勃,灌婴之属,又不识汉文之志向,更不识时务,不懂隐忍和循序渐进之道。更无自知之明。如此,贾谊,不过洛阳一骚年耳!
何以扩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间嘴脸,知人间险恶。调整心态,处贵不骄,处穷不闷。
何以提识?识阅古今,懂人情冷暖,知人善任,识大体,清时局。更要清楚自己,用己所长,避己所短。还得承受住挫折和打击,愈挫愈勇。
唯此,才不会是洛阳一少年!
苏轼10
《菩萨蛮·西湖》
宋代:苏轼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菩萨蛮·西湖》译文
秋风徐徐,湖上风雨潇潇,你刚想启程,又被雨留住。今日枉自留你,明天我会十分忧愁。
送行的佳人们的千滴泪,一起洒向钱塘江水。不用为分别而愁苦,你不见路上还有更多的人在洒泪相别。
《菩萨蛮·西湖》注释
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后来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②萧萧:同潇潇,形容风雨急骤。
③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这里借指送别的对象陈襄。
④漫:枉,徒然。
⑤朝(zhāo):早晨
⑥佳人:美女,指宫妓。
⑦敛(liǎn)双蛾:即皱眉,此处指流泪。
⑧路人:指站立在路旁送别陈襄的杭州百姓。
《菩萨蛮·西湖》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陈襄罢杭州知州任,将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任知府,该词是苏轼在西湖送别陈襄时所作。
《菩萨蛮·西湖》赏析
上片先写天意留客。“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西湖上的晴雨变化是常见的现象,离任的太守陈襄将要远行,却被风雨留住。这是天从人意的`美事,老天爷仿佛被送别的人们所感动,所以才特意以“萧萧雨”“留住”客人,满足了大家的心愿,这是老天有情。接下来苏轼笔锋陡然一转,“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为何这样写。接下去苏轼又把笔锋收回来,申述了一个使人信服的理由,“明朝愁杀人”原来是离情再经过一夜的酝酿和蓄积,会变得更深更浓,到明天送别时一下子爆发出来,会把人“愁”死的!可见老天有情,人更有情。经过这一纵一擒,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回旋跌宕,苏轼将离情推向了纵深。
下片转换角度,写动人的送别场景。“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这两句写“佳人”泣别,“佳人”是指送别陈襄的一群官妓,同“长河水”联系起来,一方面是由于陈襄乘官船,从水程赴任,另一方面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词语,“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水。” “佳人”泣别是情重怨深的表现,这就把离情推向了一个高潮。“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这两句又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苏轼像是对“佳人”们说,你们还是收住眼泪吧,且看站立在大路两旁的杭州百姓,他们哭得比你们还要伤心呢!广大百姓自愿前来送别一位离任的地方官,尽情挥洒泪水,离别场面庄严、感人。可以说,这是百姓对一位官员的最高褒奖。苏轼这样写,非溢美之辞。是苏轼从侧面写出了陈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在把离情推向极顶的同时,也暗含着对陈襄流惠于民的赞颂。
全词无一处直接抒写苏轼自己当前的离愁,苏轼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又无处不渗透了苏轼浓重的离情别绪。苏轼在对实际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奇制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菩萨蛮·西湖》作者介绍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1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怕谁?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题记
宦游直送江入海
最初与你相遇,你的满腹才学与睿智使你宛如当空的皓月,可望而不可及。
你方为才思敏捷的小小少年郎,便发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志。一个十九岁的半神俊朗的少年才子,荷叶才露,便以超乎寻常的从容不迫,说理透辟的行文赫然成为名动京师,考取进士的榜眼,使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也被你的锐气与才华折服:“他见文章,必独步天下,老大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你的张扬与才华无人能敌,如披一件云缕般华美的衣衫,光彩夺目,照亮了我对文学道路热衷的天空。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
这个值得欣喜的日子却变得如此的悲伤。就在你因满腹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沉浸在前程似锦的喜悦中时,母亲病逝的噩耗突然传来,打破了你前方道路上的光明。风吹打着脸上的泪水,满眼飞扬的花瓣,摇曳坠落,又随水逝去。
“高处不胜寒”渐渐地,你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骄傲的少年,取而代之的是眼眸处多了一份深沉的含蓄。
三年之后,你再次踏入仕途。“人生到处知何似?压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初登任途的你已经有了这么沉重的浩叹。
妻子,父亲接连病逝,在位仅四年的英宗皇帝亦逝世了。家丧国丧,变故份至沓来,你沉重的心情化作了悲伤的诗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但是国亦在,你精忠报国的士气还在。你敏锐地察觉到了新法的弊端。但你始终想不到,极大的名声使你犀利的言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力。小人弹劾,天子震怒,一句“苏轼非佳士”边将你打入了无尽黑暗的牢狱。
你日日在狱中仰望一方小小的蓝天,生死之念逐渐谈去,思念亲人之心却愈发浓厚。但你始终没有退缩,等待重见天日,与亲人相聚的意志也愈发地坚定起来。
群臣们为你辩护几经挫折,你终于洗清了冤屈,只是皇帝始终猜疑你。一天深夜,一个人突然闯进牢房,倒来就睡,你也不管不顾,依旧心安理得地照睡不误,不一会儿便鼾声如雷。于是这个密探便将你的行为告诉了宋神宗,使你最终被释放出狱。
正是你心中的坦荡与大度证明了你是一个真君子,你的正直与博大如莹莹月光下的一缕清风拂面而来,使我感受到了真君子不凡的气度与磊落。
九死南荒吾不恨
而如今,你俨成为了以为素衣的`智者,踏过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信步而来。
出狱之后,你被贬到黄州。一轮落日,在冰冷的天空中渲染出半天红霞。你的心头沉重,但只是轻吟了一句诗:“夺官遗去不自觉,晓梳脱发谁能收。”失去官位,对你来说,只不过想早上梳头时掉落了一根头发罢了。定惠院中,花色依然悠长的钟鸣涤荡着你内心的痛苦。
后来,你又被贬到惠州,儋州。但豁达与开朗一直没有离你而去。尽管你被奸人迫害,脚下的土地通往的是天之涯,海之角,但你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愤恨。
你依旧活得潇洒自如,闲适安逸。虽远离了繁华的京城,但你的生命早已是风光齐日,宠辱不惊。
你的通脱潇洒使你在茫茫尘世中不断找寻到了人生的依托与乐趣,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俯仰之间,浩气长存。你博大澄澈的胸怀如皎白月光下,阵阵清脆的钟声,唤醒了我心中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因为有你的引领,我的内心才变得更加充盈,不屈的意志才会变得更加坚定。
你就是我追赶的一樽还酻的江月——苏轼,凌驾于众星之上的一段不朽的传奇!
苏轼12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间食品。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句诗。(4分)
(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4.⑴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转,如湖中迷人的水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4分。手法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2分)
苏轼13
初秋的晚上,我手捧古书,灯昏黄,夜凄凉。一阵阵寒意挟着冷雨袭我脸。书桌上的清茶飘起腾腾的白雾,在氤氲的雾气中,恍恍乎,我坠入了梦乡。
越过滚滚历史长河,不远处似乎站着一位霓裳仙子,他的宽袍迎风而动,眼神澄澈空灵,超然屹立于烦嚣之外。我定神,顺着他的.轮廓,我愕然,这不是我朝思暮想的苏轼么?
我快步上前,只见苏子遥望大江,磅礴的诗在他口中如江河般滔滔涌出,我听得如痴如醉,忘乎所以。忽尔,他轻轻掂掂我的肩膀,温和地说道:“小姑娘。”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喜悦,便早一步抢先吐露我对他的仰慕:“苏子啊,你知道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多想与你一道,点一盏西窗灯,落几滴东窗泪雨,品酒舞剑,磨墨作画。你的豪气让我倾,你的才情让我醉。”苏轼仰头大笑,亦是儒雅地说道:“谢谢,姑娘实在太抬举我了。”
我托着腮,娓娓向他细诉我对他的崇拜:“苏子,但,少时的我,读不懂你。我只是钦佩你行云流水的华丽文笔,赞叹你吟诵出的豪迈诗篇。‘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是你的大气,然而,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你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此时,你的眼里掠过一丝哀伤,但这份凝重很快便消失了。他高吟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是豁达看世。所以我寄情山水,抛开一切尘世烦嚣,脱胎蜕变成一个全新的我。”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从此,世上虽少了一个政客,却多了一位大文豪。”
苏轼14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宋代: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诗。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的是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的是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译文
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弹者好像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听众无不为之流泪,君章质夫无不为之倾心同感。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诗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②隐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诗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诗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③昵昵:音逆,古音尼。象声诗,形容言辞亲切。
④尔汝:表亲昵。
⑤填然:状声响之巨。
⑥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指的是青天。②形容青苍幽远。指的是山岭。③指的是海水。
⑦跻攀:登攀。跻音机。
⑧寻:长度单位。《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索隐云“七尺曰寻。”亦有云八尺为寻者。如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皆惯见之长度也。
赏析
苏轼通过联想,在上阙运用以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阙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诗具备与原作不同的艺术韵味。
诗先写乐声初发,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 ,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的是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轻柔而又哀怨。“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结尾的“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给人缥渺幽远之感,。"回首暮云远",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也与上文中“轩昂勇士”相联系,将独立的音乐片段串起来。白云浮动,柳絮漂浮,若有若无,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却逗人情思。
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与啁哳之声相伴,唯独彩凤不鸣。这里写以凤凰不鸣,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点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内涵的,从不在言语上夺人眼球。之后琴声在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诗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的是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 ,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推手从归去”描写的是琴师奏完将琴推开的动作,也在其中暗示这诗人心中归隐的情怀。“无泪与君倾”,表现出诗人此时肠中之郁结,比起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不堪较之,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虽然无落泪,但是更加表现出心情的郁结。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诗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诗的“隐括”,即把韩愈的诗文《听颖师弹琴》剪裁改曲诗,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诗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苏轼15
蝶恋花苏轼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苏轼情感:
上片,词人写的是暮春景色,春花(当然包括杏花)嫣红消褪,芳草绿色萋萋,是写实。抬头就近瞭望:农家院落里,高出墙头的杏树,花瓣坠落,春杏呈现了雏形。“花褪残红青杏小”,开篇直描所见,是近景,又揭示了时光规律性的延续,蕴含了事物的消亡与新生。眼前的人家,高墙护院,流水环绕,时有几只春燕呢喃掠过;河畔的杨柳,随风飘下的白絮,较不久前又少了些许,即将绿树成荫。看到如此的事物变化和春光的生机盎然,词人不免失声赞叹—“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赞叹,似是上句的自我酬答,又含有多方面的深切情韵。
芳草的绿色,最为温馨,最可让人赏心悦目,人离不开绿色。上天赐给地球以绿色,让人赖以生存。只要有绿色便有希望。大自然在不停止的演变,季节在周而复始地更替,寒冬过后,春天必然来临。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人能以生存的地方,有阳光和雨露滋润,总会是芳草萋萋,充满生机!绿色足可给人以信心和希望,绿色最值得人们去讴歌吟诵。
上句“枝上柳绵吹又少”,不少人解析为词人“悲观,若有所失”、“惜春的'哀情”云云,笔者不能苟同。词人看得很清楚:春风吹落的是了无根基的柳绵,而送来的却是漫山遍野的碧绿。柳绵何足惜,这碧绿的芳草,才最沁人心脾。
纵观苏轼的人生轨迹,可谓历尽坎坷,频遭打击,屡屡被贬,几经沉浮。逆境的磨砺,养成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每到一处总能随遇而安,执着地与命运抗争!“天涯何处无芳草!”言外音,透漏出苏轼情操的乐观、豪迈与豁达,实非常人所能以企及。
下片,主要是抒情。写得生动、诙谐,回味无穷。
词人行走在墙外道上,只能看到墙内秋千的顶部,荡秋千的几个女子,在墙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凭笑声可判定是女人,自然,女人们绝非在为墙外的词人而笑,词人也并不疑心是自己惹起墙内女人的笑。这样的情景,若不是亲临其境、细心地观察,是难以凭空想出的。
查《汉典》,“佳人”,三种解释:貌美的女子;理想中的人;有才干的人。这里,假若词人不是犯了约定俗成的错误—年轻女人必是佳人,则适合第二种解释。
妙在下面的两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声渐悄”的原因在于:其一,词人没有驻足不前,渐去渐远,自然慢慢从听不真切到听而不闻;其二,几个女子说笑着因故离开了秋千架。而末句,直道出词人荡漾心中的某种情感,这情感,词人名之曰“恼”,这里,只可理解为烦恼,绝不是恼怒。听不到笑声,会让人烦恼吗?不可能,所以,只能说是词人语言的诙谐,意在显现一种情趣。墙内的女人无视墙外的词人,若说这是一种无情,实在是冤枉了她们,这仅仅是词人的臆断;纵然词人是多情的,但恪守住了理智,未付诸于行动,无伤大雅,而将这种萦绕于内心的情感旋窝,坦诚直抒于词中,却鲜明地增添了词的谐趣,词人是高明的。
文人大都情感丰富。多情的词人才会有婉约隽永的词作。古往今来,女人永远是男人的一道风景线。男人若只是耳闻嘻嘻、嘤嘤之女子声,而不见其人,视觉没有得到满足,心存憾意,似有秘密可探,在其潜意识里,极欲穷其究竟,此种心理,男词人也不会例外。假如院墙低矮,或为篱笆,一般男子,见此荡秋千女子,鲜有不凝视者。举止轻薄的,或驻足呆望,或近前厚颜搭讪。如是想来,所幸墙高,若词人已得睹芳容,便不会有此词面世了。
苏轼很喜欢自己的这首《蝶恋花》,谱了乐曲,不时的让艺伎弹唱。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寓惠州,此时其妻已逝,唯侍妾朝云相伴。相传,某秋日,落叶萧萧,凄厉苍凉,苏轼让朝云弹歌《蝶恋花》以缓心情的积郁,刚唱至第三句,朝云便“歌喉哽咽,满目噙泪”,再也唱不下去。苏轼询问何故,朝云道:“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苏轼大笑:“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此后,再也不听此曲了。
【苏轼】相关文章:
苏轼07-14
苏轼07-14
苏轼的赤壁12-12
苏轼的名句02-04
苏轼文集03-17
苏轼的古诗08-31
苏轼趣事11-07
苏轼的父亲02-05
苏轼名言04-01
苏轼的诗句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