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日喻》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篇1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三 、0.
1.B (知道、明白)
2.B (B项“其”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比”;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3.A
4.C (“南方之人”的说法错,应是“北方之人”。)
5.①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②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句意1分。)
③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岂”1分,“苟然”1分,句意1分)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篇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②樾: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④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扪烛而得其形 扪:触摸
B.皆求道之过也 过:弊病
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通“猝”,仓猝
D.昔者以声律取士 取:择取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3分)
①扣盘而得其声 ②未尝见而求之人 ③莫之见而意之
④学以致其道 ⑤莫之求而自至 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足,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
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3分)
(2)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3分)
(3)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答案:
9.C(卒:终于、最终)
10.A(排除④⑤即可)
11.C(“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与原文意思相悖)
12.(1)(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眼睛好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者”“之”各1分,整体通顺1分)
(2)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与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达”“异”各1分,整体通顺1分)
(3)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习潜水的一类的人。(“务”“学没”各1分,整体通顺1分)
13.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评分参考】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篇3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
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答案:
13.(1)偷看
(2)更加
(3)用蹄子踢(或“踢”)
(4)摸(每题1分,计4分)
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
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
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
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
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苏轼《南乡子》阅读答案05-30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12-22
苏轼《题西林壁》阅读答案11-05
苏轼望江南阅读答案09-10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11-20
《苏轼集》节选的阅读答案11-20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11-03
苏轼《临江仙》阅读答案10-11
苏轼《海棠》阅读答案及赏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