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轼传》读书笔记(通用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传》读书笔记 1
《苏轼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轼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轼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轼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轼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轼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轼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轼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轼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轼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轼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轼的文采,苏轼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轼极其严厉,他重视苏轼的文采,但因苏轼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轼贬谪。
我对苏轼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轼传》读书笔记 2
疲惫的心如果不能超然物外,就必然要被外物所奴役——题记
苏轼早年风调雨顺,可身居官场后却每况愈下,不停地被贬,有人戏称:“苏轼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是,他却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仕途不顺。“淡妆浓抹总相宜”“一朵芙渠,开过尚盈盈”写出了他的寄情山水;“西北望,射天狼”“诗酒趁年华”写出了他的豪放豁达;“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写出了他的勤政爱民。无论如何,也要保持乐观的心。当遇到不顺时,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悲伤,不要烦闷,因为有人会帮助你,苏轼遇难时,苏辙奔走相救,愿用他自己的官爵来赦免苏轼的罪名。当遇到瓶颈,无路可走时,不要放弃,不要伤心,厚积薄发,滴水日日也可穿石,只要厚积,薄发时必然的事。要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豪放,要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豁达。所以,当我们感到命运不公的时候,要善于疏导自己。不要因为遭遇不公而心怀愤懑,那样会让自己身心俱疲,得不偿失;也不要因为受到打击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那样只能让自己损失更大。不妨捧一本好书,斟一盏新茶,在闲静之地,默读好书,静下心来。
无论如何,也要保持乐观的心。
《苏轼传》读书笔记 3
一个月,从七品芝麻官升到3品大员。同样是一个月,从京城大员到流放。区区40年的仕途生涯却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牢170天。想来也只有苏东坡这等不通政治之人能在官场上才能如此大起大落经历,究原因无外乎在他那张守不住话的嘴。
“汝必能杀人。”这是苏轼初见章惇时说的话。虽然不知道苏轼是否真的善于看相,但初识就如此直言不讳地指责,苏轼又是多么的口无遮拦。恰如他所预言,章惇最后的确坏事干尽,甚至间接造成苏家的衰败,但这张没有顾忌的大嘴显然得罪了不止一个人。
“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若甘愿放下那份较真,那他何愁不能封侯加爵。上帝虽赋予苏轼前所未有的才气,却令他人生道路崎岖不堪。与之相比,严谨的子由仕途相对是更加平顺,但今天,我们过多铭记的却是他这位乐观奔放的长兄。
从儒家四书五经到庄子佛学,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苏轼不仅脑有万卷书,脚下也同样有万里路。苏轼即使在面对苦难,也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与颓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那无谓与豪放,使他的诗歌不缺华丽无实的靡丽之作。
林语堂曾言“章惇对东坡是唯恐其不死,东坡却望章惇延年益寿。”苏东坡向来是对事不对人,但他的一张大嘴却使他一生落魄,但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正是这张大嘴巴让东坡居士可敬可爱,在这个无知勇敢的.老头面前,任何的担心后怕都是无用可耻的。苏轼的一生满目疮痍,遍布了沧桑,苦难与伟大并存拥有着欢乐与悲情的双重命运,也正是这双重命运,将苏轼推上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苏轼传》读书笔记 4
到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衋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题记
今天我阅读完了《苏轼传》这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二章:皇天后土同悲悼中的最后一节四方山河同悲。
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向皇帝上书,请求辞官还乡,它的批准度岭北归,但在归途中,瘴毒大作,一病不起。
转眼到了七月,苏轼缠绵病榻已经一月有余,在十二号时,他的病势稍微减轻一点,精神颇佳,大家都为他感到十分高兴,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此时的病势骤减,实非吉祥,而是回光返照。
病情只好了两天,大家都以为他的病好了,可是半夜时突发高烧,伴以牙床出血,全身无力,从他在病相上来看,请有瘴毒,肠胃,心肺等疾病,他自病自诊,确有失误。结果没想到药物无效,气浸上逆,无法平卧,只好日夜已坐床头,他自己知道自己永远起不起来了,就是在十八号时将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了一下后事,遍说了一句:吾生无恶,死心不堕。
面对死亡,他平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无怨无悔,自信必能深入自由自主的精神天国,他对生命的'意义的透辟理解终极关怀的深刻领悟,消融了他对濒死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
7月28日,苏轼堪然而逝时为建中靖国元年
回顾这一本书,我为苏轼一生的大起大落感到同情,至今人总是追随着有伟大心灵的伟大的人,苏轼他已经逝去,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才是永垂不朽的。最终我还是想用题记那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气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苏轼传》读书笔记 5
上课时候好给同学推荐书,有段时间学生见我上课就说,推销书的又来了。
又没啥回扣,为啥要推销呢?因为就我的阅读经验来看,开卷有益,但书的选择也很重要。同一个话题,不同人写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甚至同一本书,不同的装帧编排注解都会带来全然不同的感觉。书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所以总忍不住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他们。
比如《庄子》的全译本家里一直有,偶尔也翻过几篇,但直到买了中华书局的版本才三天两夜畅快地读完,大呼过瘾。比如第一本读完的古人的诗集,不是李白杜甫,而是《刘长卿集》,原因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个竖排本装帧注解都太棒了。外国文学的译本选择就更重要了,雨果的作品,李玉民译得就很好;托尔斯泰的小说,则非草婴的译本不取。喜欢的外国名著往往买好几个译本的,参照着看会发现谁的韵味更足。
还有一类书的选择更加重要,即不同作者给同一人物写的传记。雨果的传记选错版本的话只能是一部情史。鲁迅传记那么多,个人认为林贤治的《人间鲁迅》最好;沈从文的传记,除自传外以外凌宇写得最棒。《名人传》中有托尔斯泰的传记,虽然是名著,但更为详实平易的却是英国人罗莎蒙德.巴特利特的《托尔斯泰大传》。可见,书也不是越有名越好。特别明显的例子还有两个。一是梵高的传记,最有名的.是而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买来读了觉得很杂乱,大概译过来的东西都这样吧。后来读了丰子恺先生的《梵高生活》,觉得简洁周备,平易深邃,其中的评论性文字鞭辟入里,字里行间是艺术家对艺术家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另一例就是苏东坡的传记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最富盛名,早年读的时候觉得也很凌乱,大概是作者才华横溢不受羁绊的缘故吧,以至于想做做笔记梳理出个坡翁生平来都不容易。后来读了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才对这位心仪文豪的生平和作品有了较清晰深刻的把握。
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资料详实,脉络清晰,更可贵的是结合生平对苏轼的代表作进行了赏析,是了解东坡其人其文的最佳选择。瞧,我又在推销书了,买不买由你。
《苏轼传》读书笔记 6
五年级下学期,我阅读了讲述了苏轼一生经历的一本书——《苏轼传》,我了解了这个大文豪的特点与生平经历。
我特别喜欢苏轼的文章,即使他过上了农家的'生活,也下肯放下手中的笔。我尤其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将赤壁之战刻画得淋漓尽致,描绘出周瑜容貌俊美与智慧。
令我赞不绝口的不只苏轼流芳百世的词,也有苏轼广为人知的诗。我比较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喜欢苏轼的另一面——美食。他是一位美食家,但吃饭之际总不忘礼仪——只吃眼前菜。有一次,苏轼的朋友来他家吃饭,苏轼的妻子王弗在他的位置对面放了一盘苏轼最爱吃的兔肉丝,苏轼只顾吃眼前菜,完全没有注意到餐桌上有兔肉丝。在黄州,苏轼还做了“东坡羹“,还附一首《东坡羹颂》,深受大家喜爱。这位美食家做的东坡肉更是享誉千载的名肴,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黄州还盛产鲜鱼,苏轼摸索出一和烹调法,常常请朋友品尝鱼羹。
苏轼还有许多特点,这本好书中都提到了。我读《苏轼传》知道了许许多多苏轼的人情世故,让我们从这本“苏轼宝典”中发掘更多的知识吧!
《苏轼传》读书笔记 7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半生的漂泊,造就了苏轼一生的豁达。他把仕途路上的失意当作人生中的诗意,任世事变迁,任人心叵测,依旧安于颠簸。临终之际,更是以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诙谐地总结了自己一生的仕途浮沉。
幼时蜀中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家中得天独厚的学习氛围,再加上重视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使苏轼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少年。在科举考试中,文章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之间,名满天下。正当苏轼冉冉升起在文坛上空时,却因为母亲病故,不得不放下理想,与父亲仓促离京。
时隔三年,当苏轼重新踏上了进京之路时,他却陷入了迷惘之中,他感到了前途的不可把握。望着飞鸿掠过雪地留下的点点痕迹,又随着雪花飘落而消失不见,他不禁感慨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但他不消极、不颓废,转而投身于工作中,要为国家立大事。苏轼怀着超世之才,亦有着坚忍不拔之志,忙时勤于公事,闲时赋诗一二,担任一地长官,造福一方百姓,他的才华和政绩很快就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与重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苏轼卓尔不群的才华,遭到了不少朝廷官员的嫉妒,变法派的污蔑,使苏轼一再被贬。心中怀着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贬谪的道令,洛阳亲友的挂念,苏轼掸了掸一路的风尘,与客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共同吟诵明月之诗。一生坎坷困顿使苏轼明白哀吾生之须臾,不如托遗响于悲风,使他对名利冷眼看穿,只想笑对坎坷仕途。
通向未来的道路上,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或许荆棘遍地,或许倾盆大雨,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何不像苏轼一样吟笑前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时,就会发现,路上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的航行中必然会遇到从各个方面袭来的劲风,利用好每一阵风,都能使自己如冯虚御风般加速前行。面对劲风,稳住航舵,纵一苇之所如;面对暴雨,坚定前行的信心,凌万顷之茫然。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苏轼传》读书笔记 8
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苏轼传》读书笔记 9
《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著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评价,大体与《苏东坡传》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谓:"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苏轼传》大体是以这种评价展开的。不过书的副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们是极力从苏轼生活经历来理解和描写他的。因此这书自有它的不容忽视的特点。
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叙事中展开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且阐释得极好。在此,就表现出王水照先生对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传记里应用随心自如。苏轼的心事、文思,与天下的政事,交织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难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没读过苏集的读者,从《传》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文中,特别是从并不常见的随笔、短笺中,能领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语堂热爱苏东坡。林语堂写的是文学性更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创作。当然林氏有他充分的历史材料证明,而我总觉其着眼点在于苏东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爱的人格。而《苏轼传》则更带有学术性。它更全面,更讲究论证。的确,苏轼的风流潇洒,几乎是天成。但是,环境也造就它。不论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生平,还是从生平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不单有潇洒风流,而且有个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乌台诗案中国最可笑的文字狱之一后被贬黄州,是苏轼生活的关键一步。在林、王二传中,都重点写。余秋雨重要散文《苏东坡突围》也选这一段来写。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此都是一个高峰。对这一段生活,《苏轼传》无疑写得更丰富。它把痛苦和苦难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惊心动魄。苦难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过分地渲染了苏东坡在苦难中的乐天、快活,甚至把他在"乌台诗案"里受审时的屈辱与痛苦也说成"有趣".《苏轼传》则把黄州生活写得更令人可信。比如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是惊弓之鸟了。他在黄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见的民间疾苦,苦日子也尝到。在此有一点不可不提。苏轼在黄州时写过许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给他的朋友也是政敌章忄享的信中对已往表示悔过。林传说,是"一封非常贴切的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体不过",简直可请皇帝过目;言外之意是应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则以为"可能夹杂着个人求助的动机".我以为写得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对新法了。这似乎顺理成章。王著写出的诗人,更复杂、真实些。
三,关于王安石变法,林氏的否定也许太简单化。而王著则更客观些。关于苏、王二人,当然都是大作家,苏比王高。此书提到变法时,曾对比苏、王的见解说:"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这也是客观的。此书在王安石身上着墨不少,而且是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中写的,重头文章在王安石罢相以后。苏轼在金陵访王,政敌又成文友,旧怀尽释,论文极乐。那一大段就写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风雅,更写出两位大作家的可爱。
《苏轼传》读书笔记 10
世人都说苏轼旷达、豪放,这一点我无可否认,说苏轼是继李白之后最豪放的人了。但是苏轼也毕竟不如李白,因为李白是纯道教的思想,他的诗才会有绮丽谲诡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衷……但见之泉下,金棺葬寒灰”于是从精神上追求永远不朽,永远成仙,永远解脱,而道教的始祖是战国的道家,他们主张“无为”,李白便不再屑于从政,扬长于名山之间,飘逸于大川之上,就连死,也是被淹死在月下。苏轼就没有那么幸运,他的家庭背景和天赋决定了他要在仕途上打滚,从来没有人想过,被天赋所操纵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这种问题就类似于从未有人想过“我”看地见,听得见是好是坏?苏东坡自己也没想过,因为他有太多的天赋,他对政治很有主见;他写文章行云如水,才思敏捷,他学识渊博,他很幽默……常人难得有一样天赋却容易被埋没,尤如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被放在众多发光的钻石中间。其实每一项能力都是天赋,常人总觉得“个个都出类拔萃,便没有出类拔萃”了,于是天赋也就是这样被越看越扁,但凡有脑子的人都会觉得有才能有个性,即使是在一群天才中,也不会埋没了自己,这也是同样的道理,苏轼便是很有脑子的,他的天赐样样得到很好的表现,光凭这一点,王安石就该好好反省自己。 其实,苏轼的旷达、洒脱,不来自于道教,自然山水是给他一些启发,便更多的是来自于幽默,他真的很有幽默的天分,而他幽默的天分却又来自于他用博学,拿一肚子的学识开玩笑,足够看出此人是多么聪明。
他幽默说明很关于思考,他很善于把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玩弄,说明他善于用思考处理知识,这样的`人难道不聪明吗?这样的聪明能换到呆贵的笑声,难道不旷达吗?苏轼像杂技艺人一样玩着自己的天赋,别人只能在一旁羡慕,很多东西都是必有因果的,苏轼的旷达,绝非只是哈哈大笑,对自己的遭遇孰视无睹,他有这么多的天分,他能熟练地操弄这些天分来应对各种变故,因此他的旷达中还多有一样。否则,他怎么有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否则,他怎么会在沉浮的仕途中从不绝望,人们都说是,这可绝不是乐观那么简单,任何人都可拥有乐观,但不是任何人都敢拥有自信。伏尔泰被流放后,他靠自己的脑子买票中奖回国;李敖被关进监狱,天天锻炼身体,思考人生,并为女儿写了一部简明世界史;周文王被囚在美里,研究八卦,演成64爻,穷探天下之理,还创作了《拘幽操》苏轼有了自信,便觉得世上并没有值得担心的,人的境界便于更上了一层,所见之事见比他人更远,这是“旷”,所想之事比他人更开,这是“达”。
【《苏轼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5-09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08-04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07-20
苏轼《书孟德传后》原文及翻译07-10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07-21
杜甫传读书笔记06-06
苏轼07-14
苏轼07-14
最新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12-14
《张爱玲传》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1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