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百步洪其一》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时间:2024-12-03 15:04:31 思颖 苏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百步洪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前半描写水势,后半表达佛教的世界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二者相联系的媒介是速度。下面是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欢迎阅读。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崄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注释】

  ①百步洪:在徐州南。洪,拦水的堰。题下原有苏轼自序,文长不录。

  ②水师:船夫。绝:高。凫(fu伏):野鸭。磋磨:石与石砺,相互磨擦。

  ③走:跑。隼(sun损):一种凶猛的鸟,又叫鹘。注坡:指驰马奔下峻坡。

  ④以上四句形容水势湍急汹涌、轻舟在急流中飞驶之速。

  ⑤崄(xian显):同险。何意:何异。水伯夸秋河:《庄子·秋水》:秋天河水大涨,河面开阔,河伯(河神)得意非凡,向海神夸口说天下壮阔之美都集于自身。水伯,即河伯。

  ⑥乘化:顺随自然运转变化。逾新罗:过了新罗国。新罗,新罗国,在今朝鲜。苏轼此语从《景德传灯录》“新罗在国外,一念已逾”中化出。

  ⑦荆棘埋铜驼:比喻世事巨变。铜驼,宫门外铜做的骆驼。晋人索靖预感天下将大乱,对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一定被埋在荆棘中!”苏轼反用其意,认为“荆棘铜驼”的巨变不足道,天下至变就是不变。

  ⑧劫:佛语,人世间成坏一次为一劫。委蛇(yi移):原形容曲折的样子,这里是从容自得之意。

  ⑨住:停留。造物:指自然界。

  ⑩譊譊(nao挠):争辩声。师:指参寥,宋代诗僧,名道潜,於潜人。

  【译文】

  湍急陡落的百步洪,跳跃翻滚的巨波。南行的轻舟一下水,就如投入旋转的飞梭。水手惊叫着,惊起大雁、野鸭掠过。飞行在窄狭如线的航道,四周的乱石好像要将船儿琢磨。飞舟呵!就像狡兔在疾跑,就像空中的鹰隼直落,就像骏马狂奔在千丈高坡,就像断弦崩断离柱,就像闪电从缝隙中划过,就像露珠从荷叶上翻落。只觉群山在眩转,凉风飕飕吹耳朵。只见河流舞泡沫,生出一个个湍急的旋涡。险境中得到快感虽然愉悦,又何异于那夸说秋水的河伯。我的一生因任自然,流水不分昼夜成为逝者。意念不受空间的拘禁,瞬间已飞到万里之遥的新罗。世上的纷纷扰扰真如梦醉,哪儿知道荆棘会埋住铜驼。此时俯仰之间的一刹那,已然有一个世界毁灭消磨。顿悟后再看这洪水,竟是如此之安闲自得。你看那岸边苍石之上,千百年的篙眼多如蜂窝。行舟人呵!只要你称心而行、无所系念,时光急流、洪涛险恶,又奈你何!不过,还是回船上马回家吧!再絮絮叨叨要被我师呵责。

  【集评】

  宋·洪迈:“韩苏两公为文章,用譬喻处,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韩公《送石洪序》云:‘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决江河下流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苏公《百步洪》诗云:‘长洪斗落生跳波,……’之类是也。”(《容斋随笔·三》卷六“韩苏文章譬喻”条)

  清·汪师韩:“用譬喻入文,是轼所长。此篇摹写急浪轻舟,奇势迭出,笔力破余地,亦真是险中得乐也。后幅养其气以安舒,犹时见警策,收煞得住。”(《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清·查慎行: “联用比拟,局阵开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创之。”(《初白庵诗评》卷中)

  清·纪昀:“只用一‘有如’贯下,便脱去连比之调;一句两比,尤为创格。”“语皆奇逸,亦有滩起涡旋之势。”“后半全对参寥下语,诗须如此,用意方不浮泛。”(《纪批苏诗》卷十七)

  清·赵翼:“东坡大气旋转,虽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形容水流迅驶,连用七喻,实古所未有。”(《瓯北诗话》卷五)

  清·方东树:“惜抱先生曰:‘此诗之妙,诗人无及之者也,惟有《庄子》耳。’余谓此全从《华严》来。”“余喜说理,谈至道,然必于此等闲题出之,乃见入妙。若正题实说,乃为学究伧气俗子也。”(《昭昧詹言》卷十二)

  近·陈衍:“‘兔走’四句,从六如来,从韩文‘烛照’、‘龟卜’来,此遗山所谓‘百态妍’也。”“坡公喜以禅语作达,数见无味。此诗就眼前‘篙眼’指点出,真非钝根人所及矣。”(《宋诗精华录》卷二)

  【总案】

  元丰元年(1078),苏轼的友人王巩到徐州访他,曾游百步洪。一个月后,王巩已走,苏轼与僧人参寥等重游于此,作此诗。原共二首,第一首赠给参寥,第二首寄给王巩,现选第一首。此诗前半部分写景,突出长洪斗落、轻舟如梭的迅急之势,一连用了七个比喻,甚至一句中用两个比喻,使读者对水势的湍急留下鲜明难忘的印象。博喻的运用,造成了雄放奇纵的风格。后半部分说理,从水的流逝抒写人生感慨,认为比之人生的短暂迅捷,百步洪中的湍流急舟显得从容安闲。说理谈道,化用禅语,语气疏宕,别开旷放一境。

  名家点评

  宋·洪迈《容斋随笔·三》卷六:“韩苏两公为文章,用譬喻处,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韩公《送石洪序》云:‘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决江河下流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苏公《百步洪》诗云:‘长洪斗落生跳波,……’之类是也。”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用譬喻入文,是轼所长。此篇摹写急浪轻舟,奇势迭出,笔力破余地,亦真是险中得乐也。后幅养其气以安舒,犹时见警策,收煞得住。”

  清·纪昀《纪评苏诗》卷十七:“只用一‘有如’贯下,便脱去连比之调;一句两比,尤为创格。”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卷八:“(‘水师’二句)此联写得极有声势,方能振起下文。”

  现代·钱锺书《宋诗选注》:“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

  现代·金性尧《宋诗三百首》:“此诗联用比喻,有的一句两比,都是形容小舟在急流中的疾驶,曲尽险中得乐之致。一波数折,却又气脉紧密,不见牵制之迹,前人多加好评,赵翼《瓯北诗话》卷五所谓‘笔力所到,自成创格’。”

  现代·钟振振《苏轼〈百步洪〉诗文本解读中的几个问题》:“这首诗是苏轼的名作,由于连珠炮似的使用了一串新颖、生动、传神的比喻而为历代的文学评论家所欣赏。”“由百步洪水的湍急,引发出对人生、人世转瞬即逝的感慨,是正比;这里掉过头来又说, 与转瞬即逝的人世相较, 百步洪水的奔流要从容得多, 是反比。 正比反比, 纵横捭阖,抟转关生,头头是道,诗人笔力的雄健,于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百步洪其一》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相关文章:

陆游《书愤》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09-27

苏轼花影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22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8-28

苏轼《蝶恋花》全文注释翻译09-25

苏轼定风波·红梅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0-16

苏轼琴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21

苏轼和董传留别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28

苏轼前赤壁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0-19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