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时间:2024-12-05 10:49:30 智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通用5篇)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2

  一、教材

  《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郑谷所作的七言绝句,通过扬子江头的春色、杨花柳丝等景象,细腻地传达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不舍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乃王勃的五言律诗,以其豁达乐观的情怀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既有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又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超脱。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经典,将它们合并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比不同风格的离别诗,深入体会诗人在离别情境下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以及古典诗歌在情感、意境与艺术手法上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如“扬子江”“离亭”“宦游”“比邻”等的含义,掌握诗句大意。

  了解七言绝句与五言律诗的基本形式特点,包括韵律、对仗等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两首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首诗在意象选择、情感基调、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提高诗歌分析与鉴赏能力。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并尝试在简单的诗歌创作或赏析中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在离别时的真挚情感,感受《淮上与友人别》中惆怅忧伤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豁达乐观的不同情感境界,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正确面对离别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脉络,把握诗人在离别之际的复杂心境。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如《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杨柳”“杨花”“风笛”“暮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风烟”“天涯”等,体会其营造的意境以及对情感表达的烘托作用。

  体会两首诗中经典诗句,如“君向潇湘我向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刻内涵与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豁达乐观情感背后所蕴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这种情感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性与超越性。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理解古代离别诗在友情表达、人生境遇感悟等方面的意义,并能将诗歌中的情感与哲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对友情与离别的认知。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初读中感知诗歌韵律,在精读中体会情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与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使学生逐步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2. 问题引导法:依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比较分析法:将两首诗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如情感基调、意象运用、艺术手法等,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不同诗歌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包含古代送别场景的视频片段,如长亭送别等,营造出浓厚的离别氛围。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与送别相关的元素?由此引出古代送别诗这一诗歌类型,并介绍今天要学习的两首经典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10 分钟)

  教师分别范读两首诗,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初步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评价纠正读音与节奏问题。

  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两首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例如,在《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句应读出轻柔、惆怅之感,“愁杀”二字要重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需读出雄浑、壮阔的气势,“辅”“望”二字要重读。

  全班齐读两首诗,整体感知诗歌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3. 诗歌解读与分析(20 分钟)

  分组学习与讨论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负责一首诗的详细解读。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讨论,记录下疑难问题。

  小组展示与交流

  第一组学生代表展示对《淮上与友人别》的解读成果。重点讲解诗中的“扬子江”“杨柳”“杨花”“离亭”“风笛”“暮霭”等意象,如“杨柳”“杨花”在古典诗歌中常象征离别与漂泊,它们与“扬子江”“离亭”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惆怅的离别氛围,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与哀愁。“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直接点明友人与自己即将分道扬镳,天各一方,深刻地表达出离别之痛。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分析,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第二组学生代表展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解读成果。重点阐述“城阙”“风烟”“天涯”等意象所构成的雄浑壮阔又略带离情别绪的意境,“城阙辅三秦”描绘出长安的雄伟气象,“风烟望五津”将视线拉向遥远的蜀地,暗示了友人此行的遥远和艰辛,为下文的情感表达做铺垫。分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的同病相怜的不舍之情,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典故所传达出的豁达乐观的友情观和对离别的超脱态度。教师适时补充介绍诗人王勃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诗中展现出的高远意境和宏大胸怀,以及这种情感在其命运多舛的.人生背景下的独特意义。

  4. 比较阅读与深度探究(15 分钟)

  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是通过哪些意象、诗句或艺术手法体现出来的?例如,《淮上与友人别》情感基调较为惆怅忧伤,通过“杨花愁杀渡江人”“君向潇湘我向秦”等诗句直白地表达出离别之愁;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有离情,但更显豁达乐观,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展现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和对离别的超脱。

  比较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如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淮上与友人别》侧重于以景衬情,用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烘托离别愁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在借景抒情的基础上,还运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和典故,使诗歌形式更加整齐美观,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总结离别诗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其他离别诗,结合这两首诗,共同总结离别诗的一般特点,如多描写送别场景、表达离别情感、运用意象烘托气氛等。

  深入探讨离别诗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境遇的感悟以及对远方未知的憧憬与担忧,是古代文化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

  5. 拓展延伸与情感迁移(10 分钟)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生活中与朋友离别时的感受和故事,然后思考:在现代社会,交通和通讯发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对我们的友情观有哪些新的启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他们认识到即使身处异地,只要彼此知心,友情依然可以长久维系,我们应珍惜友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离别。

  展示一些现代文学作品或歌曲中关于离别与友情的片段,如歌词“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让学生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古代离别诗有哪些相通之处,进一步体会离别与友情这一主题在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延续与传承。

  6. 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以及比较阅读的成果,强调这两首诗在离别诗中的代表性地位和独特价值。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品味这两首诗,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并尝试阅读更多的离别诗,丰富自己的诗歌阅读体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7.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选择一首自己熟悉的离别诗,写一篇 300 - 500 字的赏析文章,从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本节课所学的两首诗进行简单比较。

  六、说板书设计

  《淮上与友人别》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淮上与友人别》

  意象:扬子江、杨柳、杨花、离亭、风笛、暮霭

  情感:惆怅、不舍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意象:城阙、风烟、天涯

  情感:不舍与豁达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对仗、用典

  比较阅读

  情感基调:惆怅忧伤 vs 豁达乐观

  艺术手法:借景衬情 vs 借景抒情 + 对仗 + 用典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与作用

  《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古代离别诗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诗展现了不同诗人在离别情境下的独特情感与创作风格。它们对于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深入理解古代离别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离别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多样性,为其进一步探究古代诗歌世界打开一扇窗。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两首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如《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杨花”“风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宦游”“天涯”等的含义,清晰阐述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节奏韵律,掌握从意象、意境、情感表达等角度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比较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淮上与山药友人别》中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惆怅不舍之情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离别,培养学生珍惜友情、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变化的美好品质。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中意象的内涵与作用,如《淮上与友人别》中“杨柳”“杨花”所烘托的离情别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构建的宏大情感意境;把握两首诗的情感主旨,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分析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诗在立意、情感表达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异,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何突破传统离别诗的局限,展现出初唐时期文人崭新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在自身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深入感悟两首诗所传达的离别情感与人生哲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运用。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诗歌的诵读和基本的理解方法有了初步掌握。他们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表面情感,但对于诗歌意象的精妙、艺术手法的细腻以及不同诗歌在情感表达和立意上的深层次差异理解尚浅。在面对这两首离别诗时,可能较易体会《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惆怅情绪,但对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豁达乐观且富有哲理的情感把握不够精准,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其深入探究、比较分析,从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感悟深度。

  三、说教法

  1. 诵读教学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配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如《淮上与友人别》节奏较为舒缓,情感惆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相对明快,情感豁达。在诵读过程中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两首诗相关的画面,如扬子江的春景、古代送别场景、友人远行的画面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力。

  3. 比较分析法:将两首诗从意象运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立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对比两首诗中意象所蕴含情感的异同,分析为何《淮上与友人别》侧重于借景抒情表达惆怅,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既有情景交融又有直抒胸臆且情感豁达。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两首诗的特点与价值。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布置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人郑谷和王勃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诗歌中的问题,尝试对诗歌进行初步解读。

  2.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两首诗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如讨论两首诗艺术手法的差异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探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创新之处等。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 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结合诗歌的意象和描述,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或场景。如想象《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友人分别的具体画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友人远在蜀州的生活场景等,从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古人离别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如长亭送别、灞桥折柳等场景,提问学生:“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常写的主题,大家能回忆起哪些离别诗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离别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单介绍两位诗人郑谷和王勃,包括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成就等,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 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

  教师分别范读两首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感受两首诗不同的韵律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读准字音,初步熟悉诗歌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节奏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基调,提问:“读完这两首诗,大家能感受到诗人在离别时分别有着怎样的心情?”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过多评判,为后续深入理解做铺垫。

  3. 诗歌理解与分析

  逐句讲解两首诗的含义,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例如在讲解《淮上与友人别》时,详细解释“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中“杨柳”“杨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对离情的烘托作用;在讲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阐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所描绘的送别场景和地域风貌。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两首诗中的意象运用及其作用,提问:“两首诗中都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找出如《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等意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风烟”“海”“天涯”等意象,并分析其内涵。

  对比分析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在诗中的体现。以《淮上与友人别》为例,分析诗人如何借景抒情,通过“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将离别的惆怅融入景色之中;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既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直抒胸臆,又有前两句描绘送别场景的情景交融,让学生体会其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4. 情感深度体会与比较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两首诗的情感主旨,提问:“《淮上与友人别》中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仅仅是惆怅吗?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的豁达乐观背后有着怎样的人生感悟?”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补充,让学生全面理解两首诗的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比较两首诗在情感表达、立意等方面的差异,提问:“这两首诗在离别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淮上与友人别》在立意上有哪些创新之处?”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诗人性格等多方面分析原因,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反映了初唐时期文人积极向上、胸怀广阔的精神风貌,突破了传统离别诗多悲苦的格局。

  5. 拓展延伸

  展示其他与这两首诗情感或艺术手法相似的离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离别诗的多样性与共性,拓宽学生的诗歌阅读视野。

  让学生尝试以“离别”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或者改写这两首古诗为现代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转化能力。

  6. 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两首诗的诵读、理解、情感体会、艺术手法分析以及比较异同之处,强调诗歌意象、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更多的离别诗,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并且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离别。

  7.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写一篇小论文,分析《淮上与友人别》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要求字数不少于 500 字。

  六、说板书设计

  在黑板正上方写上课题:《淮上与友人别》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板书:

  《淮上与友人别》

  诗歌原文

  重点字词解释

  意象分析:扬子江、杨柳、杨花等—惆怅离情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

  情感主旨:惆怅不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歌原文

  重点字词解释

  意象分析:城阙、海、天涯等—豁达情感意境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情感主旨:豁达乐观、友情不受时空限制

  副板书:

  诗人简介:郑谷、王勃

  拓展阅读诗歌相关内容

  学生课堂精彩发言记录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这两首离别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离别的情感世界。《淮上与友人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扬子江畔与友人分别的场景,借景抒情,将离别的愁绪委婉地表达出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以其豪迈的气概和深刻的哲理,传达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离别情怀。将它们合并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地领略离别诗的魅力,感受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技巧,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两首诗中的字词含义,如“数声风笛离亭晚”中的“风笛”“离亭”,“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辅”等,并能准确翻译诗句。掌握两首诗的背诵与默写,熟悉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行文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美感,感受其节奏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所传达出的情感差异。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与意境营造,如《淮上与友人别》中“杨柳春”“杨花”与离人愁绪的关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构建的宏大而温暖的友情意境。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两首诗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异同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淮上与友人别》中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与离别的忧伤,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对友情的坚信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对离别现象的认知,培养学生在面对离别时既珍视情感又能以积极心态对待的价值观,同时增强学生对友情的尊重与珍惜,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解读两首诗中的意象,理解意象如何为情感表达服务。例如,《淮上与友人别》里“扬子江头”“杨柳”“杨花”“风笛”“离亭”等意象共同烘托出浓厚的离别氛围,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风烟”“海”“天涯”等意象则构建起富有层次感的送别意境与友情空间。精准把握两首诗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在离别情境下的情感起伏与变化,感受《淮上与友人别》的惆怅婉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豁达超脱。掌握两首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如《淮上与友人别》的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情景交融与直抒胸臆相结合,并能分析其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和效果。

  教学难点:对比两首诗在情感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异,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何突破传统离别诗的情感局限,在初唐时期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两首诗所传达的离别情感与人生哲理,将诗歌中的情感智慧内化为自身应对离别情境的心理力量,提升学生在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广度。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对于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情感表达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对于离别诗中复杂的意象运用、细腻的`情感层次以及不同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体会。在面对这两首诗时,学生可能较容易被《淮上与友人别》中的离情别绪所感染,但对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蕴含的哲理和豁达情怀的理解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同时,学生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以及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以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说教法

  1. 朗读感悟法: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例如,在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时,语速可稍缓,语调低沉,以体现离别的惆怅;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语调可较为明快,以传达诗人的豁达。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调的变化,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内涵。

  2. 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在讲解《淮上与友人别》时,展示扬子江的风景图片、古曲《阳关三叠》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人离别的场景之中;在讲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呈现古代城阙的画面、展现广阔天地的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3. 问题驱动法: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在学习《淮上与友人别》时,提问“诗中的哪些意象最能体现离别的愁绪?为什么?”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提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友情观?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特殊意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两首诗的相关文学常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圈点批注,思考诗歌中的问题,尝试自己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两首诗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例如,对比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异同点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争辩,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3. 迁移运用法:引导学生将在这两首诗中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情感体验,迁移运用到其他离别诗或古代诗歌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其他离别诗时,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运用、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手法,从而提升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整体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更好地领略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5

  一、教材

  《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郑谷所作,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等景象,细腻地传达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不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乃王勃之笔,以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展现出豁达乐观的离别情怀,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哀怨基调。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经典,在初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歌板块中极具代表性,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古人离别情感的多样性以及送别诗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含义,掌握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七言绝句(《淮上与友人别》)的基本格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诵读、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两首诗的意象运用、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解读诗歌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涵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体会两首诗中诗人与友人分别时不同的情感状态,感受离别的复杂滋味,培养学生珍视友情、乐观面对离别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精准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与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如何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来表达离别之情。

  赏析两首诗中的典型意象,如《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杨柳”“杨花”“风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风烟”等,体会其在营造意境和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领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豁达乐观的情感境界以及所体现的高远人生志趣。

  2. 教学难点

  深入领悟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异与独特魅力,如《淮上与友人别》的惆怅绵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旷达超脱,并能清晰地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哲理,思考其对现代友情观与离别观的启示,促进古典诗歌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感悟。

  四、说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为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和意境奠定基础。

  2.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情境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诗歌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增强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3.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4. 小组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 比较分析法:对两首诗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异同点,加深对送别诗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饱含离情别绪的音乐,如《长亭外,古道边》,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古人送别场景的图片,营造浓厚的离别氛围。提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与亲朋好友的离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古人在面对离别时,常常会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著名的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

  2. 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

  教师分别范读两首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初步熟悉诗歌内容。然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应读出轻柔、惆怅之感,“愁杀”二字要重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应读出雄浑、壮阔之感,“辅”“望”二字需重读。

  全班齐读两首诗,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3. 诗歌解读与分析

  字词释义与诗句理解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两首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诗句的大意,将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如《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离亭”“潇湘”等词的意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宦游”“天涯”“比邻”等词的含义,并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诗句进行详细翻译和阐释,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意象与意境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两首诗中的意象,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对于《淮上与友人别》,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引导学生找出“扬子江”“杨柳”“杨花”“离亭”“风笛”“暮霭”等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暮春时节、扬子江畔、离亭别宴、杨花飘飞、风笛呜咽、暮霭沉沉的凄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与哀愁。对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引导学生找出“城阙”“风烟”“天涯”等意象,分析其展现出的长安的雄伟、蜀地的遥远以及辽阔的空间感,营造出雄浑壮阔又略带离情的意境。

  情感探究与比较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对于《淮上与友人别》,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忧伤之情,如“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直接点明友人与自己即将天各一方,这种离别之痛溢于言表;对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让学生感受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既有离别的不舍,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又有豁达乐观的一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化用典故,表达出只要彼此知心,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般,体现出诗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和对离别的超脱态度。

  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异同点,让学生明确《淮上与友人别》情感较为缠绵、哀怨,侧重于个人离别的愁绪;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虽有不舍,但更显豁达、旷达,上升到了对友情和人生境界的一种高远认知。

  艺术手法赏析

  引导学生探究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对于《淮上与友人别》,重点赏析其情景交融的手法,如诗中通过描写江头春色等自然景象,将离别之情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对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其对仗工整的特点,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句,对仗严谨,使诗歌形式整齐美观,韵律和谐,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此外,还可提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典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4. 知人论世与深度理解

  介绍两首诗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对于郑谷,讲述其生活在晚唐时期,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其诗歌风格多清新通俗,本诗《淮上与友人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感伤。对于王勃,介绍他年少才高,却命运坎坷,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创作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种经历使得他在诗中既有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又有对人生境遇的豁达超脱,让学生理解诗人的经历对诗歌情感和风格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

  5. 拓展延伸与迁移应用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离别诗,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与本节课所学的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从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其异同点,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送别诗这一题材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交通和通讯极为发达,古人的离别诗对我们的友情观和离别观有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现代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如虽然现代离别不再像古人那样充满未知和长久的分离,但友情的珍贵依然不变,我们应珍惜身边的朋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离别等,促进古典诗歌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融合。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强调两首诗在送别诗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以及它们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境界和人生态度。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品味这两首诗,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7.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淮上与友人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赏析文章,要求从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收集整理三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制作成一个简单的诗歌手抄报,下节课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相关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07-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06-0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7-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及赏析05-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10-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题解说10-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9-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06-2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停顿07-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典故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