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7 09:17:11 剑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为大家分享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欢迎借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

  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我们一首诗,附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分析?

  对于诗歌的分析欣赏,其实孟子很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种主要方法,同学们也经常用,只是不知道具体名称而已。所谓的知人论世,是指要想理解某诗人的诗,就必须先要了解该诗人的性格、思想、身世、经历,同时还要了解该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其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意”去推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志”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太过于笼统,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能没有具体而全面的资料或者诗句晦涩,我们不甚理解,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就教大家一种更具体更切合近体诗自身特点的方法“起承转合”法(近体诗定义弄清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用。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下面,我们就用“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三、师生共同分析:

  ⑴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为蜀州。

  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地点)

  ①地点

  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②时间

  风烟,早上才有雾。

  因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节令、气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性的表现时间。

  1、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2、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3、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另一种解释:城阙辅三秦: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辅助之功。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首联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场面,因为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在写法上就要求从大处落笔,粗写,那具体化怎么办呢?具体化是下联的任务

  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的办事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再者,我和你同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你那种因外出做官而远离家人好友的心情,诗人用了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劝慰杜少府,感情真挚自然。

  杜少府在京城得到县尉这要的小官还要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宦游在外,仕途也比较坎坷。当他们携手走出京城,遥望五津的时候,彼此间的感情便会很自然的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这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不是王勃的首创,他是从曹植的诗句“丈夫之四海,万里犹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时,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来用,不能不说是盗用了王勃的句法。

  ⑸“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回到了分别的场景,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⑹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知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五、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六、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学习

  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 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3

  教学设想:

  一、安排半个教时。

  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过程和方法: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赏析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赏析名句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

  半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深入解读诗词内容,理解诗人王勃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分组讨论、情境再现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

  (2)运用文本细读法,指导学生分析关键诗句,探究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远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情趣,感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感及对离别的豁达态度,培养他们面对人生的乐观与坚韧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作者王勃及其生活背景,引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整体脉络和情感基调。

  (2)逐句解析,抓住关键诗句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让学生了解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3、深度研讨: 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的含义和艺术价值,探讨诗人如何以超越时空的友情观冲淡了离别的愁绪,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4、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内涵,强调诗中的豁达、开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尝试创作一首以友谊为主题的现代诗或短文,并在下次课上分享交流。

  三、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元评价方式,检验学生对于本诗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友谊主题的思考深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五言古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讨论和鉴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及诗人的人生态度,并学习如何进行诗词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理解友情的深远意义以及诗人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赏析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深厚友谊和开阔胸襟。

  难点:引导学生体悟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以及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以互动提问的形式引入关于友情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诵读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全诗,强调停顿、节奏与韵脚,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跟读、分组朗诵,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音韵美。

  2、让学生尝试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三、文本解析

  1、分析诗歌的叙事结构和情感线索,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对好友即将远行赴任蜀州的离别之情。

  2、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关键诗句进行详细解读,体会诗人描绘的景象和寄托的情感。

  3、针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深入剖析其表达的超越时空的真挚友谊和豪迈的人生态度。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比较王勃此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探讨其独特性所在。

  2、结合历史背景,讲述王勃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心态。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及文化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友情理解的短文或进一步查阅资料探究王勃的其他诗词作品。

  六、作业布置

  布置适当课后作业,包括但不限于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撰写诗词读后感,或者寻找更多唐代送别诗进行对比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字句含义,理解诗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并能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诵、解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内涵,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变迁,珍视友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掌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含义及情感寄托。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超越时空距离、彰显深情厚谊的豁达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古代离别的视频或图片,引出古人面对朋友远行时的情境,进而引入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王勃的生平及其在初唐文坛的地位,同时介绍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原因。

  三、文本解析

  1、学生自读诗歌,初步理解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脚、节奏及对仗等特点。

  2、分析诗歌内容,逐句解读,理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描绘景色的诗句是如何寄寓诗人的情感。

  3、着重解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友情。

  四、互动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 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这首诗对于友情的颂扬和对于离别观念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聚散离合。

  六、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并尝试写一篇短文,表述自己对友情的认识或分享一个与朋友分别的经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和韵脚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诗句,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超越时空的人际友情观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友谊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诗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深厚友情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关于友情的经典语句或故事引入主题,然后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及其在初唐文坛的地位,并阐述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境。

  三、文本解读

  1、通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音韵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分句解析,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情感内涵,特别关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分析其深沉而宽广的友情观念。

  3、整体把握,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四、课堂讨论与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点评和引导。

  五、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这种跨越时空的朋友之情,并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

  2、结合所学,尝试仿写一段表现朋友间深情厚谊的文字或者诗歌。

  【教学反思】

  在课后及时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亮点与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整理分析,以便于调整和优化后续的教学策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朗读,培养他们感受古诗韵律美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诗人王勃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深情厚谊和豁达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回顾已学过的送别诗或者讲述相关的历史背景,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全诗,然后让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请学生尝试翻译诗句,教师在旁指导,重点解析难懂词汇和句式。

  三、深入研读:

  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读“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诗句描绘的景象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2、讨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超越地理距离,强调心灵相通的友情观。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离别与友情的关系,并结合个人经历分享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

  2、写一篇短文,从自己的角度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友情观及其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名句,了解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和韵脚规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析,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旨,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增进对诗人豁达胸襟和深厚友情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在离别之际表达出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友情观。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以从讲述中国古代文人送别的文化传统入手,引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分步解析:

  (1)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述王勃的生平事迹,以及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朗诵指导:先由教师示范朗读,后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诵读,要求注意节奏、韵律以及情感表达。

  (3)文本解读:逐句解析诗句,讲解关键字词含义,梳理诗歌内容,揭示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表现手法。

  (4)深入探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的'内涵及启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讨论。

  3、巩固提升:

  设计相关练习题,如解释重点词语,背诵全诗,写一段心得体会等,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结拓展:

  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聚散离合,培养独立、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掌握王勃的写作风格和诗歌的情感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并感受古代文人的豁达胸怀和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内容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刻含义。

  2、难点:体会诗人在离别情境中所展现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友情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述王勃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

  2、诵读感知:

  1.学生齐读全诗,教师指导朗诵技巧和停顿节奏,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

  2.分析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3、内容解析:

  1.师生共同探讨每联诗句的内涵,理清诗歌脉络,揭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2.着重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理解其超越空间阻隔,体现深厚友情的寓意。

  4、主题升华:

  讨论诗人对待离别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面对人生变故和挑战的乐观精神。

  5、巩固拓展:

  1.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背诵全诗,加深记忆。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模仿本诗风格,尝试创作一首送别诗。

  3.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王勃的诗意世界和豁达的人生观。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

  2、结合自身经历,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04-0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1-0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8-2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及赏析02-0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12-2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释08-0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05-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旨09-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拼音01-2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