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羁旅诗鉴赏指导
引言: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到唐代,羁旅诗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成为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羁旅诗的鉴赏指导及鉴赏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考点阐述】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这类诗情真意切,真实地表现了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对遣词造句的鉴赏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等。
【知识梳理】
一、羁旅诗常见主题: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珍爱友谊。
二、羁旅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寒蝉——悲凉。猿猴——伤感。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三、羁旅诗常见节令: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方法点拨】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5.能欣赏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感受诗美魅力。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构图意识不强,缺少整体的画面感。2.判断失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不到位,随意作答。3.自己有一定的见解,但讲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联系诗歌本身来分析评价,只是无端猜想或无根据地归纳,答案牵强、生硬。4.没有从羁旅诗的内容和特点去把握全诗,只是套用一些空泛的名词术语,表述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鉴赏实例】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绝句,通过写景抒发羁旅愁思。诗人夜宿建德江边,烟气笼罩,景色朦胧,于是触景生情,旧愁未消,又添新愁。首句点明地点,行船停靠在一个烟雾笼罩的小洲上,这句既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也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好了铺垫。其中“烟”字用得好,写出了落日黄昏,江面上水烟迷蒙的特有景色。第二句点明了时间和作者的思绪。显然,“日暮”是“愁”的原因,“夕阳西下”最容易勾起旅人的思念之情。其中“新”字也用得好,新愁背后不知有多少旧绪尚难排解。第三句“野旷天低树”,是写远望的情景,描写十分逼真。试想,日暮时刻苍苍茫茫,原野平旷,远处的天空自然显得比树木还要低。这里既体现了诗人视野开阔,也再现了原野的无际。“低”与“旷”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形成因“野旷”而“天低”的特有景色。第四句“江清月近人” 是写眼前的水景,因江水清澈,才见江中的月影,波光闪动,坐在船上低头望月,觉得月亮和人靠得那么近,显得那么亲密,寂寞的愁心,似乎得到了解脱。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寥落,孤寂之感。《宿建德江》一诗既体现了他羁旅中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也是他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复杂心绪的反映。
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补充:再读我们以前课内学过的以及课外积累的古诗,把其中的“羁旅诗”的题目和作者列举出来。
参考答案:
1. 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羁旅诗鉴赏指导】相关文章:
羁旅思乡诗鉴赏08-25
羁旅诗的鉴赏学案08-17
古代羁旅思乡诗鉴赏03-25
木兰诗鉴赏11-25
李白的诗鉴赏08-12
边塞诗鉴赏07-22
李商隐诗鉴赏分析09-22
边塞诗的鉴赏06-16
《乡愁》全诗鉴赏04-19
杜牧诗《清明》鉴赏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