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赏析

时间:2023-08-09 13:32:36 晓怡 思乡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怀》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怀》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怀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译文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

  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

  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

  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

  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

  屋里,

  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

  吟唱之声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

  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

  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

  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

  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

  1﹑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萧萧:落叶声。散:散播﹑散发。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2﹑淅淅:风声。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3﹑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4﹑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5﹑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6﹑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赏析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作者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

  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

  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拓展:元好问《秋怀》鉴赏

  【原文】:

  秋怀

  (金)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生, 虚堂①淅淅掩霜清。

  黄花自与西风约, 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②秋更苦, 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 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释】

  ①虚堂:形容自己租住的房屋空空荡荡,一无所有;

  ②候虫:蟋蟀等秋虫。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宋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做。

  【翻译】: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

  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

  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

  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鉴赏】

  首联以凉叶萧萧、秋雨淅淅、寒霜清冽起兴,烘托诗人悲秋的情绪——独处于四壁皆空的租房,一无所有,只有凄凉的秋景为伴,该是怎样的心寒意冷。颔联和颈联将诗人悲秋的情绪具体化。三四两句运用对比和拟人手法,写菊花仿佛和秋风相约,又像往年那样盛开,而“我”这个漂流远方的客人,却比别人先长出了白发。“菊花”和“白发”,对比鲜明,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金黄的菊花生机勃勃,白发的诗人未老先衰;“约”字将菊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明时光流转,周而复始,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更容易衰老的感慨和悲凉。五六两句运用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秋寒中悲鸣的秋虫,声气衰弱,一声不如一声,上气不接下气,经常在梦中被寒鹊悲凉的啼声频频惊醒。尾联诗人的情感陡然发生逆转,在穷愁潦倒、寂寞凄凉之中,诗人不禁思念家乡。虽然离家很远,脚下的“石岭关头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完,但在想象中遥望家乡的山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心中涌起温暖、喜悦的情感。全诗意境苍凉,情感悲怆,但情感基调并不压抑,结尾对家的向往,有柳暗花明之妙。较之许多格调低沉的同类题材的作品,这首诗的写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秋怀》赏析】相关文章:

秋夕旅怀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4-18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译文及赏析09-23

古诗《秋怀》的鉴赏10-21

天末怀李白赏析12-27

除夜有怀诗句赏析01-11

《观内怀仙》的唐诗赏析08-19

杜甫《天末怀李白》赏析08-26

《病起书怀》诗歌赏析08-29

《秋词》刘禹锡赏析06-09

《秋夕》古诗赏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