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宋词赏析

时间:2024-08-13 13:47:33 水调歌头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宋词赏析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作者是苏轼,被选入《全宋词》。苏轼、苏辙兄弟分别七年后相聚的时候,苏轼为了开解苏辙,作《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表达自己决不会热衷于仕途不知进退,展望的未来情景就是待二人退休后,过上悠闲隐居生活。

  宋词名句“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就是出自《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这首词。

  【原文】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作者:宋·苏轼

  (公旧序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释】

  1、去岁:去年。

  2、东武: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明、清称诸城。建国后设诸城县,1987年撤县建市。

  3、子由:苏辙(1039-1112) 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4、安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5、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6、功成名遂: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7、西州: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贞观始置﹐天宝﹑至德时改名交河郡。领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县﹐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即哈拉和卓古城)。宝应元年(762)後改高昌为前庭。

  8、轩冕:借指官位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9、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以揖 许由 。”

  10、相对卧高楼:刘备和陈登的故事。刘备、许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谈到陈登时,许不以为然地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幺根据吗?”许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幺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听了,放声大笑。刘备深情地说:“像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

  【写作背景】

  这是苏轼、苏辙兄弟分别七年后在彭城(今徐州)相聚的时候,两人同时抒发感情所写。在此次相聚的前一年中秋,苏轼写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这次的相聚中,苏辙的词先作,他按兄弟分别的时间、今天的相聚、明天即将分别、个人的感慨这四个顺序,表达了对多年分别后兄弟相聚时的喜悦和对马上到来的分别的惆怅,并以担心的口吻希望大家都不要一事无成。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相和““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相对永登楼。”

  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忧伤地想:我们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笑了:“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的正是本词。

  【赏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苏辙,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苏轼看到弟弟的词有些消沉,就随即作了后面的词来应答。他主要借用东晋谢安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借谢安到四十岁才出来做官,表现自己两兄弟人到中年奔于仕途的境况;借用谢安悲伤谢万去世而十年不听音乐的故事,表达弟兄难舍难分之情;借用谢安水之战功名到了顶点而不及时引退,表达自己决不会热衷于仕途不知进退。下阙中,他借用谢安为了让少年时的侄子谢玄醒悟,赌博赢了谢玄心爱的裘袍并当场用火烧掉,表示对未来的生活要有长远想法,而他所展望的未来情景就是待二人退休后,过上悠闲隐居生活,喝醉酒相互搀扶;并借用刘备、陈登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会对功名淡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词牌介绍】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格律对照】

  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作者:苏舜钦)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韵)。(上六下五亦可)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韵)。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韵)。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鸟,不肯傍青纶。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刺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平仄可出入处颇多,须善掌握调配。

  【体对照】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作者:宋·

  (公序雲:余去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爲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爲戒,以退而相從之爲慰雲耳)

  安石在東海,從事秋。中年別,竹緩離愁。壹旦功成名遂,准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恨寄洲。

  雲暮,須早計,要裘。故鄉去千裏,佳處辄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壹任劉玄德,相對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宋词赏析】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原文翻译及赏析06-16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原文及赏析02-08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20

《水调歌头·又水洞》宋词赏析12-2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词赏析03-25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宋词赏析03-25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宋词赏析03-25

《水调歌头》赏析01-18

水调歌头 赏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