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实录(3篇)
《蜀道难》教学实录1
生(齐答):李白。
师:怎么都知道?
生(1):李白写过《署道难》,其实青藏线才是难上加难。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1):可能在唐朝,生产力比较低,进入四川比现在进入西藏还难。
师:你很有政治辨证思想。这种想法李白是通过怎样的诗句来表达的?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谁上过青天(生笑)就这一句?
生(齐答):出现了三次。也差不多嘛。
师:是差不多,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生笑着念)《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
生(齐答):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齐答):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好。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
生(2):想表达离别之痛。
生(3):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生(4):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师: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二是劝阻和挽留。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生笑)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生笑)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生读)
师: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生笑)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生(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笑)
师:为何笑?
生(部分):太平常了,简单。
师:其实,开头一句难于上青天说简单也不简单。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
生(齐答):噫吁戏!危乎高哉!
师:特殊吗?
生(6):好象语气词多了点?
师:哪些语气词?什么意思?
生:(6)噫吁戏!乎哉,五个,大概是四川的方言。
师:如果翻译成绍兴方言——(生笑)
生(部分):哎
生(部分):啊
生(部分):阿呦
生(部分):哇,我的妈呀。
生(部分):哦。我的上帝。
师:哦,各种版本都到齐了。我惊叹于同学们的想象力。按照黄健翔的时髦的话来说,是伟大的诗仙的灵魂附体。(生笑)据《宋景文笔记》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难”是一个抽象词语,刘晓庆曾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那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
生(7):蜀地与世隔绝——
师:莫非是金庸笔下的桃花岛——-(生笑)
生(7):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是写隔绝时间只久。
师:对,养养蚕,打打鱼,逍遥自在。-----
生(7):老师,你错了,蚕丛鱼凫是两个国王的名字。
师:看来师不必贤于弟子——
生(笑答):生不必不如师。
师:我们班中有叫蚕丛和鱼凫吗?(生笑)。李白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古怪的名字,是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稍有不同。还有吗?
生(8):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蛾眉颠,有鸟道,而无人道,也是说隔绝之久。
师:好,讲得很精辟。而蜀道的开辟也具有神奇色彩,谁来说一说这方面的内容?
生(9):五个大汉拽一条蛇,山崩地裂,大汉被压死,路就通了,
生(10):还有五个美女也被压死,入蜀之路才通,
师:老师曾看到过着这样故事,与课文有些出入,五位大汉压死后,不知为何,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多浪漫。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许多劳动人民为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李白运用这个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总之,写出了开辟之难。所以,这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应读出——
生(齐答):读出惊叹之情。
师:鲁迅曾说,世上本来没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便自然有了路。现在路是开辟出来了,好走吗?
生(11):难,诗中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波逆折冲之回川,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行路难啊,行路难。
生(12):还有黄鹤飞不过,猿猴也担忧,
师:打住,为何写到黄鹤猿猴?
生(12):用了拟人手法,。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人行走之难。
师:反衬这词用的很到位。还有吗?
生(13):也有直接写行走苦难。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类似九曲黄河。
师:你的想象太开阔了,曲折越多,说明山势陡峻,写出了度越之难。行走中的人们的神态李白也描绘——
生(1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
师:的确,诗人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可能有高原反应(生笑)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行走在蜀道上,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也不怎么好,影响人的情绪,(生笑)读一读这样的`诗句——
生(齐读):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师:悲能改做飞吗?
生(15):不能,因为这只鸟内心很痛苦,(生笑)
师:你的意思是说好象这只鸟儿失恋了,你怎么知道的。(生笑)怪不得后面雄飞雌从绕林间,号叫的大概是跟随的那只雌鸟吧(生笑)这当然是我们一相情愿的大胆的猜测罢了。那来说一说另一种鸟,子规吧。
生(15):子规就是杜鹃,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师:看来蜀地的男人特别脆弱。杜鹃是四川的特产,哦,叫特鸟。(生笑)古诗中写杜鹃特别多,比如诗仙曾送好友王昌龄,曾写杨花落尽子规啼——
生(齐答):闻到龙标过五溪。
师:我寄愁心与明月,
生(齐答):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阵阵的子规悲啼,空旷孤寂的情绪缠绕在你的灵魂之中,离别之恨,飘零之感渗透在骨髓中。古人曾评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并无有人迹。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者,但是悲鸟雌雄威群而飞;夜之所闻,但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无非烘托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诗仙发出了人生第二感慨——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渗透了哪些情感?
生(部分):忧愁,担心
生(16):惊慌、哀愁、担心的脸色都变了,红颜变白脸——
师:怪不得川剧中有变脸,连刘德华也要虚心的学习(生笑)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利的烘托了蜀道之度越之难。但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无限风光在顶峰。谁来说一说。
生(17):去天不盈尺,是说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讲山壁之险。
师:这好比电影镜头中,先来一个连峰接天的一个长镜头,然后再来枯松的一个特写。当然,有魅力的镜头需要快慢结合,最好来点音响效果。诗中有吗?
生(17):有,飞湍、瀑流、平崖、转石,滚下来的是石头,多壮观。
生(18):我觉得有点恐怖,大型泥石流啊。(生笑)
生(19):还有声响,雷鸣般的声音。排山倒海。惊险万分。
师: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诗仙就质问了——
生(齐答):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风光变换,现象丛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作者写了通往成都的剑阁,读一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生读)
师:成都是个好地方吗?
生(20):只是个军事要地,不是旅行的好地方。没有旅游价值。
师:成都是天府之国啊,怎么不是好地芳?
生(20):四川人特别厉害,化为豺与狼。并且野兽横行,猛虎蛇类吓人。
师:夕避长蛇,朝避猛虎句式有点特殊吧?
生(21):是互文,夕、朝名词或用做状语,
师:你判断得很对。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政治环境相当恶劣,类似现在的伊拉克,恐怖横行,炸弹乱轰。随时葬身虎口蛇腹之虞。从战祸之烈,写出安居之难。所以李白又感叹——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包含着哪种感叹?
生(部分):恐惧
生(部分):悔恨,后悔来到四川。
师:由此看来,诗仙三次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蕴涵着不同的心理体验。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度越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悔恨安居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反反复复为哪般?谁来说一说?
生(22):李白写诗纯粹是为了挽留朋友,希望他留下来。
师:哦,留下来吃大块肉,喝大碗酒。(生笑)
生(23):可能是劝阻统治者要当心安禄山造反,要及早准备,
师:你的意思说豺狼就是杨贵妃的相好安禄山(生笑),我想李白不太可能有如此政治远见,如有的话,也不会到处碰壁,碰的鼻青脸肿。
生(24):我想蜀道难有所寄托。
师:哦,寄托?
生(24):借送友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借蜀道是说自己仕途之难。
师:真是仕途之难,难于上蜀道。(生笑)仕途称心,蜀道则易;仕途无成,蜀道则难。否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干卿何事?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中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这对你的观点是有力的补充。此种想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流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生(齐答):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我们通过抽筋剥皮的解读,试图掀开蜀道的红盖头,看清庐山真面目。这是一首慷慨的悲歌,既有历抵卿相的屈辱,又有遍干诸侯的失意,既有报国无门的愤慨,又有败兴而返的伤心。中国诗坛上最耀眼的一座雕塑——诗仙,他的独特的个性,满怀的抱负,傲岸的反抗,在这里奏一出了最强音,天才极至,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寻,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是如此的美妙奇异,不可思异,这是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这是上天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之一。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蜀道难》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
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
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
生:(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2:凫(fú)
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同声)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4: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
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7: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
生8:噫吁嚱!
生9:噫吁嚱!
生10:噫吁嚱!
生11:(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生:(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生:(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
生:(学生笑)
生12:(第一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13:(第二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情感把握得更出色一些,把三句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得感叹那么,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14:把文章串起来
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一层
生15: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师:这个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要从内容、形式、情感上来考虑除了这三句,其他又写了什么?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合作朗诵一下诗歌,我读这三句,你们读其他部分
(师生合作朗诵)
师:说一说,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
生16:写了蜀地的形成
师:教师板书,也就是来由
生17:行走在蜀道中
师:压缩一下,就是旅途
生18: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师: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
生19:可以写出险峻,神奇
师:刚才这三句如果是关键句,那么,关键句中,还有关键部分,还有一个诗眼是什么?
生20:诗眼就是“难”
师:蜀道“难”在哪里?
生21:难在蜀道之路的艰险还难在守道之人的凶残
师:一个是本身的,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原因导致了蜀道之难与刚才几句有什么关系?
生22:关系很清楚第一是写蜀道的高和险,渲染出蜀道之难第二是写蜀道上行道之人的艰难,第三是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
师: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
生23: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
生24: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
师:老师板书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随便列举了一下
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生25: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26:送友人的依据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生27: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生28: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29: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辛弃疾的很多诗歌,就既有送友人,又在感慨人生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有人说,诗歌是排列的艺术不同的排列,效果不一样比如有人把“噫吁嚱”独立排行也有人把,“噫吁嚱,危乎高哉”排在一行除了句子的排行之外,有时候断句,也影响排行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可以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30:书上的好
师:对,还是书上的好这种排列有一种参差的美,还能把空山的空旷,人的孤独和惆怅表达出来现在,我们尝试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你如何排,大体上是如何排的?然后,把你们的排法诵读出来,我在黑板上划出图谱
生:(按照自己的排法,诵读全文)
师:(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诵读,划出图谱为什么竖着写,在这里找到了落脚)为什么强调这种图谱和分行?
生31:形式上给人高峻的感觉
师:的确是这样,这是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李白需要的时候,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
生32:还有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师:很好,通过诗句的长短,映衬出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生33:我觉得这还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种语言的艺术
师:非常好,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形象表达,感情变化,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蜀道难》教学实录3
教学设想:
从宏观到微观是把握一篇文章的一般思路,宏观地把握一篇文章需要选好切入点,需要找到行文的线索,需要找到牵一线而动全篇的这“一线”。如果做到这样,再长的文章,我们也能迅速地总体把握,宏观掌握。
问题背景:
《蜀道难》是李白的一首长诗,内容丰富,文辞华丽,学生学习起来有难以下手之困惑,我便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从“蜀道难”三个字中的“难”字引出诗歌中出现了三次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再从这三句话来把握全文。抓住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学生就能迅速地把握全诗,整体感悟全诗。
片断实录:
师:蜀道难,蜀道难……难到什么程度?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请仔细研究,这三次“难”的含义相同吗?
生:诵读诗句,研究“难”的含义。
师生交流:
生: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师:哪些诗句说明了山势之高呢?
生1:开篇惊叹“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足见山势之高。
生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中引用神话传说,连太阳神驾车至此都得回头,可见山势之高。
生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高飞的黄鹤难以飞过,善于攀援的猿猴无法度过,显示了山势之高。
生4:这一段不仅从神话传说、飞禽走兽,夸张想象的角度写山势之高,还从人的感受来侧面烘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师:很好!下面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一段,在诵读中体会太白高峰雄伟壮观的景象。
师:那第二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第二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的含义主要是“险”。
师: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中明确告诉我们这一段是写蜀道之险的。
师: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吗?
生2:“畏途巉岩不可攀”中的“巉岩”就是险峻的`意思。
生3:“但见悲鸟号古木”和“又闻子规啼夜月”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写蜀道之险的。
生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描写了这里惊险的环境。
师:真是“使人听此凋朱颜”啊!有请女生把这一段朗读一遍。
师:那第三处呢“
生:我觉得第三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好像是说这里地势的险要。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一段就是讲述了这里险要的地势,写了剑阁易守难攻的特点,这里应该是一个军事戍守要地。(掌声)
师:男生来朗读这一段好不好?
男生朗读。
……
授后感想:
找准切入点,迅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问题,宏观把握文本;结合
情感朗诵,整体感悟文本。这样的设计,把能力、情感、方法和高效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讲授每一篇新课时,都要认真寻找把握文本的最佳切入点,设计关键性的问题。
【《蜀道难》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蜀道难教学实录04-02
《蜀道难》教学片断实录08-26
《蜀道难》教学实录3篇11-18
《蜀道难》课堂实录04-19
《蜀道难》课堂实录12-28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04-16
蜀道难名师课堂实录04-10
《蜀道难》课堂实录范文10-22
(经典)《蜀道难》课堂实录2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