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堪称我国先秦史诗、现实主义的韵文杰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的伦理思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噗,欢迎转发收藏!
《诗经》所倡导的孝悌忠恕思想、恋爱观、友谊观、家庭和谐思想、博爱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堪称我国先秦史诗、现实主义的韵文杰作。“诗无达诂”是一种共识,本文在前人对《诗经》中风、雅、颂各篇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典籍,着重从孝悌忠恕等伦理思想方面加以阐述。
一、关于孝悌
《诗经》中关于孝悌的观念产生较早,大约是反映了西周初年已有的关于调节家庭宗族关系的范畴。“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说明周成王有信用,可为下民的模范。祭祀他的人,永远要孝顺先王,以他为榜样。“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信、顺在孝之中,孝子之诚无穷尽,永远赐予其幸福。“岂弟(恺悌)君子”“有孝有德”,和顺的君子,就是“有孝有德”的人。换句话说,肯孝顺先祖而又温文尔雅的人,就是“岂弟君子”。君子本指诸侯,在这里成了品行高尚之人的代称。“假哉皇考,绥予孝子。”这里表明祭祀祖先的目的,是要借助先祖,安抚孝子。“假哉皇考”即借助祭祀伟大而英明的祖先的魂灵,这只是手段;“绥予孝子”即先祖的魂魄保佑我们,使我们安乐富强,这才是目的。“闵予小子……永世克孝”,与前述《小雅雍》篇意义相同。以上是《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关于“孝悌”的思想。这些“孝”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祭祀上,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孝”的观念还是有区别的。孔子的“孝”主要是指事亲,他扩大了“孝”的概念。如孔子答樊迟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在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孔子不仅要求祭祀,而且侍奉前辈要以礼,要让父母和祖父母先享用酒食,恭恭敬敬,如此等等才算作“孝”。《诗经》里的“孝”是以“我”为中心,祭祀先祖的目的是为了让先祖的灵魂保佑自己福寿安康;而到孔子、孟子时则是要求以好好奉养活着的先辈为至孝。同是一个“孝”字,目的倒了过来,由《诗经》中的“为我”转变成“为人”;由形式上的祭祀祖先活动为主转变为服侍长者为主。孔子要求以在世的父祖为中心,尽可能服侍长辈,多做奉献。“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当然,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要求继承先祖的事业。《孟子》指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这里,孟子从反面具体论述了不孝的五种表现,说明懒惰、赌博、嗜酒、贪婪、偏爱老婆孩子、纵声色之欲、打架斗殴、祸害乡里,这些都是不孝的表现。孟子还要求,尽孝悌的义务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可怀有任何个人目的。他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轲在这里所说的“仁义”和“孝悌忠恕”的意义是相通的,主要是教导贵族子弟以仁义之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做到了这一层,那就会无利而王。既然王道备而天下安泰,又何必言利?所以,孔子倡导的奉养活着的父母和老人以及孟子的照顾鳏寡孤独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孟子所说的“王道”就是开明君主政治下的和谐社会。现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每个家庭的子女都能尽到“养老”这一份义务,那么就给国家、社会减轻了负担,就会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所以这一点至今仍应作为一项美德向青少年们提倡。
西周统治阶级不仅在家庭伦理上要求“孝悌”,而且要求臣僚对国君要“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汝)”,这就是说,不要对周王朝三心二意,怀有背叛的阴谋,并且警告对方“上帝在看着你们呢!”这实际上是“忠”的思想萌芽,只是未用此字表述。至于宽恕的思想,与不虐待俘虏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关于恋爱与友谊
恋爱是特殊的友谊,恋爱的过程是友谊和爱情发展的过程。因此,《诗经》中一些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实际上也适用于发扬友好相处的思想。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非)报也,永以为好也。”这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交往方式,实际上是在叙述一种处世哲学,是在讲“友谊是相互的”这一伦理思想。并且诗歌反复强调回赠品算不上是什么报答,而是表示友谊(或爱情)长存,要永远友好下去。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后世常用的“投桃报李”一词人们往往以贬义来理解,似乎这反映了世俗气和市侩精神,其实,这比知恩不报或者对赠予无所表示的那种人格不知要高尚多少倍!“投桃报李”至今是现代国际社会交往所体现的规范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那种“一投一报”的素朴的平等交往,比起贪得无厌的索取行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三、关于家庭
家庭和谐是周代先民所追求的生活境界之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附带说一句:富有哲理意味的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如此。当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国内阶级斗争往往会降到次要地位。这一再被历史所证明。“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这实际上是在讲家庭伦理学。家庭和谐不仅是夫妻子女间和谐,而且兄弟妯娌间常聚会饮宴,儿女绕膝,更是天伦之乐。这就是“兄弟既具,和乐且孺”的本意。否则,虽有酒肉齐备,人不齐集,和乐难以深厚。家庭和谐也是友谊的特殊表现。自从私有制产生以后,“兄弟阋于墙”、父(母)子相残是不绝于史书的。如果没有宽恕仁厚的情操,即使在家族内部也会出现如同《红楼梦》中所说的,“一个个瞪得乌眼鸡似的”。同样会搞得鸡飞蛋打,断垣残瓦。国际家庭年活动告诉人们家庭伦理的重要性。继承先秦典籍中家庭伦理的优良成分,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建设性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平安定,有赖于千百万个家庭和谐优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非常重要的。
四、关于民间交往与和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代先民已产生了向往和平、爱好和平的意识。“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两段文字就是和平思想的集中体现。两个友好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就此而言,友好是和平的同义语。
五、关于博爱
在《小雅小宛》篇中,已有“博爱”思想的表述,体现了爱人之子如己之子的高尚意识,即“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大约西周晚期,出现了一些戎狄入侵的战事,民众失散,出现了孤儿,这时有人提倡将孤儿收为义子,要养之教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就是说要勤恳地奉养双亲。“哀我填(癫)寡,宜岸宜狱”,作者痛恨滥施刑罚,陷百姓于狱的行径,要求体恤老病孤独。孟轲倡导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实际上与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六、结语
孝悌忠恕是西周统治者提倡的(尽管当时还没有“忠”这个字,但“无贰无虞”的意识可以用“忠”字来概括),友谊和爱情是民间自发出现的,而且是健康的。一千多年之后欧洲出现的“骑士之爱”与《诗经》中的“民间互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为什么说“孝”等观念是统治阶级的?因为这些“孝”的字眼都出在“雅”或“颂”中,而“雅”“颂”大多是祭祀祖先的祭文或歌词,这些都是由祭酒之类主持的活动。但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家族的扩大或婚姻关系,孝悌忠恕这些观念广为传播,逐渐被民间所接受。这不仅有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政治安定。只要生产是发展的,政治是清廉的或具有权利制衡机制的,政治安定就符合人民利益。安定意味着和平。所以,也是为寻常百姓所欢迎的。
忠信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忠信的反面是欺诈,而欺诈就是违法。经济诈骗也罢,偷税骗税也罢,都是缺乏忠信意识,也是缺乏创建文明意识。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都做到了义中取财,法内取利,也就是遵循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忠信原则,这样对人对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相反,如果靠损人利己发财致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不仅损害企业声誉及长远利益,严重的还难逃法网。所以,“无言不仇,无德不报”,至今仍不失为普遍的生活准则。
七、诗经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左传》亦多引诗为据。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为《五经》之一。
【《诗经》的伦理思想】相关文章:
《诗经》:玉09-14
诗经:蟋蟀08-20
诗经:墓门02-24
诗经:青蝇09-14
诗经的魅力06-05
鲁迅与《诗经》10-09
诗经:绵10-20
诗经:抑10-14
风雨·诗经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