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时间:2023-05-12 16:14:05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原文: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之外,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之外,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

  1、:水名,又见《裳》篇。涣涣:水弥漫之貌。《集传》“涣涣,春水盛貌。”

  2、士与女:泛指众游春男女。“女曰”、“士曰”的士女则有所专指。以下仿此。

  3、(间jiān):兰。古字同。《毛传》:“,兰也。”古人所谓兰是一种香草,属菊科,和今之兰花不同。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聚在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执兰草,(扶fú)除不祥。

  4、观:言游观。这句是说一个女子约她的爱人道:看看热闹去吧?(“观”亦可读为“”,为洗,洗所以除不祥。)

  5、既:已也。《郑笺》:“既,已也。士曰已观矣。”且:读为“(cú)”,往。这句是男答女:我已经去过了。

  6、且往观乎:是女劝男再往之辞,“且”训“复”。

  7、訏(吁xū):大。这句是说水之外确是宽旷而可乐。

  8、伊:犹“维”,语助词。谑:调笑。

  9、勺药:香草名。男女以勺药相赠是结恩情的表示。《集传》:“勺药,亦香草也。三月开花,芳色可爱。”

  10、浏:清貌。《说文·水部》:“浏,流清貌。”

  11、殷:众。《毛传》:“殷,众也。”

  12、将:相将。《集传》:“将当作相,声之误也。”

  译文:

  河,河,春来荡漾绿波。男男,女女,手拿兰草游乐。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河,河,春来绿波清澈。男男,女女,游人越来越多。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诗经故事:

  郑国的境内,流淌着水和水,平静的河水流着,为郑国带来丰的粮油,起一道温柔的风景!两岸柳如烟、花似锦,是人们生活宽松富俗后,休闲游玩、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谈情说爱自然是有时间的,总不能天天都是情人节吧?感情这个东东,可不是天天在一起就能加深许多的。

  时间是三月三,第一场桃花水下来了后,河面宽了许多,也清洁了许多,河中的鱼儿是肥的,水面上的鹭是白的,两岸的柳枝儿是青的,草地里的芍药花是粉都都的红的,兰草的花香是在四野里弥漫着的;只不过三月三的节日不赤裸裸的叫个情人节,我们的先辈是懂得含蓄的,做事起名从不那么直白,人家叫了个上已节呢,听听,多好听的名字哦,上已节!

  叫了个上已节,其实也就和现今的情人节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给情人们见面找一个机会一个借口。

  情景是怎样的呢?

  ,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之外,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之外,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鉴赏: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水、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汉《韩诗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读诗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 “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读者,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那是太煞风景了。道学家咒之为“淫诗”,那是太抹煞人性了。

《诗经·国风·郑风·》相关文章:

1.诗经·国风·郑风·

2.诗经·国风·郑风·野有

3.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4.诗经·国风·齐风·甫田

5.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6.《国风·唐风·聊》中的生殖崇拜

7.诗经·小雅·鱼藻之什·之华

8.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菀柳

9.诗经·国风·郑风·

10.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大田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相关文章:

诗经·郑风·溱洧情诗赏析09-26

《诗经:溱洧》赏析10-21

诗经·国风·郑风·清人04-18

诗经·国风·郑风·羔裘04-18

诗经·国风·郑风·缁衣04-16

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03-16

诗经·国风·郑风·遵大路11-16

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04-18

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04-18

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