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诗歌读书笔记1
对许多诗人的了解仍旧止于书目上刻板公式化的简介以及课本中零星诗句任务性质的背诵,王维便是其中之一。而之所以会选他的诗来读皆因苏轼那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事实上,在未细读他那些带有禅性画意的诗之前,我更喜欢他的“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不为别的,就为那股隐含的盛唐气象。也喜欢他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情真意切,语调柔婉。就连那句已经“口语化”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来情感上也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厚美些。也正是如此,才会在读到他的山水田园诗的时候不觉一愣,空山明月,鸟惊花落,抬头回味间突然的安静加强了视觉的敏感,心绪宁谧中青松红萼、落日孤烟被诗句摹成了画,编成了卷。
(一)空静
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空静”二字。环境的感受是很容易影响到心境的,而内心的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对环境的描绘,王维说自己“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这种心态和天性(当然不能排除部分政治因素)外化到诗中才有了那些让人为之清心平和的诗境。因此,在“景”和“意”的关系上,我根据自己的感受将其诗中的“空静”之意分为了两类:一类为“貌空静”即是空静之感侧重在直观景物中,主要以景物的描绘营造出诗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新雨之后顿生凉意,一个“空”字,既点出山中人迹罕至,又下接初秋天气的静爽,诗境澄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也都是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凸显诗境的宁谧悠远。另一类则为“意空静”即是空。
静之感主要侧重于自身的行为和感受以凸显内心状态,营造出内心空静的境况。如:“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心的娴静反映到山水所见便是清川净水,无尘无染。又如“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非心静不能放达随意如此,风中细微的蝉声、天上白云悄然的流变亦只有在空静无碍的心中才会被放大凸显。
所述两者虽在“空静”的表现上侧重不一样,但却有着必然的联系,“景”因“情”而遇,“情”因“景”而生。无景之情,寡味而失却美感,无情之景,板滞而失却意味,因此二者虽可区分却不可分割,情景交融,相互渗透,也正是这样王维诗歌中的“空静”才显得圆融纯粹。
而从诗的发展来看,王维诗中自然恬淡、静远寂寞的诗境却是上承陶渊明而来,但又有区别。陶渊明说“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王维则感“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陶渊明言“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王维则笑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陶渊明“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王维则“依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然而,在寂寞这一观点的叙述上,两人却存在着差别。陶渊明寂寞时,看到的是“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叹咏的是“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日落冷月,气象虽阔,情景却不免凄冷。而王维寂寞时,清唱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即使是“独自”一人,琴空响,无知音,然而密林之中,仍然有明月来和。两首诗中都有月,陶渊明的月是“素月”,清高遥远,幽冷凄清,举杯邀酌,却只能形影相吊。而王维诗中的.月却是“明月”,究竟此月“明”到何种程度,王维诗中并没有进行描述,但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此月绝不会让人觉得凄冷,诗人清啸感怀之间,明月应声而来,多少是带着暖意的。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那月有何不同,我之心境不同矣。
而他们的差别一方面也许在于时代的不同,唐朝的平和安定与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差异之大,世人的心理状态自然不会相同,唐朝人乐观积极的心态在有意无意间决定了唐诗的基本基调。另一方面可能就是自身性格原因和接受思想的差异了,陶渊明的思想在于儒道之间,而王维的思想则在于儒释之间,也许正是佛家的“寂灭”观使得王维能安于寂寞、甘于寂寞,能于寂寞中察觉出自然外物之美,营造出“空静”的意境,而在我看来“寂寞”对于陶潜更多的是着意堪破而并非自然接受吧。
(二)画意
王维的生平简历中说:“他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晁补之云:“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个人觉得最能印证这两句的是《过积香寺》中那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着一“咽”一“冷”字,音声画意尽出。
写景状物最忌讳的便是凝而不动,徒有其形,而王维的山水诗,却静中含动,意态悠远宏阔。如其千古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直”一“圆”简单而又深切,既有大漠苍茫之感,又融入作者孤寂情绪。又如其“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动衬静的辨证眼光描物状景,那一缕柔柔的月光也能将宿鸟唤醒可见山中之静,此以无声之光写静又自有种通感的趣味,而鸟儿的鸣叫之声却是在以“动声”凸显“静声”,体物细微,韵致悠远。而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则运用光影的的变幻交替,写出景物的流变之美。他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气象更是宏阔而又不失灵动,一壮胸中气魄。
而个人最喜欢的却是他那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每次读到,都会想起《笑傲江湖》里那曲《清心普善咒》,心神为之一荡,神魄为之一舒。想那山路上本
来无雨,翠绿的色泽又岂可湿衣?细想之下,定是那绿色太过纯粹浓郁且相连成片,人身在那一片绿色之中,便像被绿烟包裹,连衣衫似乎也被染成了绿色,画中的晕染之法化于诗中,清爽之意顿生,想来一句诗便能消暑,实则夏日必备必吟之佳句。在王维的一些诗中,往往又加入人事,从而使画面更富有生气。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朗月舒照,景物清晰可见,干净明快。末句“浣纱明月下”则意境优美灵动,虽写俗世可读来却令人忘俗。于是便想起歌里唱的“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内容相异,情致却是一般。
王维诗中“空静”和“画意”有时虽未同处一诗,但就其山水田园诗的整个思想情感来看,却是组成其诗整体基调必不可少的部分。正是有了那种“空静”的状态,体物状景才会细致而悠远,画意才会浓厚。亦正是画意存在胸中,“空静“之感才显得传神精微。
另外,王维被称为“诗佛”,其诗中的禅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其“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都是隐含禅机的,只是个人佛学修养有限,要参悟出一二恐怕会见笑于人,于是此处只取自身直观感受,其他方面则有待以后花时间再参悟了。
诗歌读书笔记2
诗歌是场,诗歌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
诗歌是帆,诗歌是墙,几多奋斗,几多沮丧。
诗歌没有谁对与谁错,只有看我们怎样对待。
——题记
诗歌,抒情言志,说明现象、阐明哲理。它以生活情感为基础,内心与灵魂的碰撞,借助鲜明生动而又饱含情感的形象和意境,展现生活的本质,充分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
它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美化的精神情感,给人们以一种启示。它并不直接告诉我们应当怎样,而是以一种默默的意味,把我们的生活感受表达得曲尽其妙,帮助人们创造或提高一个更为理想的精神境界,使其趣味高雅,心灵美好,灵魂升华。
诗歌一般短小精悍,含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读诗,或学写一些的诗歌呢?
一、读诗
读诗,我们要体会其中的内涵,认清区别其诗歌的本质。诗歌,类型诸多,因此纵说纷纭。如有命意鲜明、直抒胸臆的明朗派诗风;也有比较含蓄,藏匿真意,而通过比喻、夸张、象征等辞法方式加以表现、反映出诗意的蒙胧派诗风。
我们读诗,当然要感受其中。因而,我们在读诗之时:
(一)应该从诗歌的意象(意中之象)出发,通过其创造出的氛围中,把握住它所要表达的暗示或启示的东西。
(二)弄清诗歌中的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内涵,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偏离。往往表面上说的是这个,而却指向的是那个。
(三)要明白诗歌本身的虚写、实写之分。我们读诗应该要有着一种很强的穿透力,通过其意象的表面呈现,感悟到它内在的深层意蕴。
(四)研究、讲究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应精炼、优美等。
常说“诗不达诂”。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多义性和蒙胧性,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如今,我们对诗歌,各自有着自己的见地,却没有绝对的理解模式。可话又说回来,不管我们作为读者,还是作为诗人,阅读一首诗歌,我们都得以诗的意象为其范围,不能脱离了诗歌的具体实际含义,以及它的一些人为的、社会的背景因素。
二、写诗
写诗,我们应具有强烈的抒情方式和丰富的想像力。无论是属于何类型的诗歌,都要借助想像,创造诗的形象和意境,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打动读者。
(一)诗歌的强烈感情和丰富想像不是凭空就有的,我们需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但灵感似乎也很重要。我们学习写诗,应多接触大自然,感受生活。
(二)诗歌要有鲜明的形象,具体一点说是找到寄托感情的形象。我们学习写诗,一定要着眼于写出具体的形象来体现其内蕴。
(三)诗歌应要有真挚亲切的感情。我们无动于衷是写不出诗歌的。一些优秀的诗篇总是在心潮澎湃、无限怅惘等感情激荡之时而作。我们学习写诗,应选一些接近生活的感动的事物来写。
(四)诗歌在语言形式上,讲究语言的精炼。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炼、优美、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我们在短小的篇幅里,含孕丰富意味,表达丰富思想。我们学习写诗,要力求用尽可能凝练的语言,表现出鲜明的形象,反映其实质。
(五)诗歌还要掌握好节奏感与和谐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学习写诗,不断对诗句反复推敲、锤炼等。
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希望这篇读书笔记,对诗歌爱好者朋友有一定的帮助,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一个没有定义的话题。
【诗歌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3.腌制诗歌爱情诗歌
5.思乡诗歌
6.诗歌:思乡
7.诗歌:乡愁
8.诗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