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国端午节的诗歌
端午节已经是我们的国民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诗歌,大家快来学学吧!
一、端午
奶奶黄土布做成的香袋上,
屈大夫吟哦着千年的感伤。
父亲灰白的艾草岗立在门楣,
清气荡逐着污浊别想隐藏。
妈妈的粽香飘游在邻家屋里,
友睦的欢声如佛音引吭梵唱。
一脉相承传不朽的端午节啊,
爱国爱家爱人是你永远的大爱无疆。
风霜悄悄浸白了父母满头的'黑发
操碎了的心儿从来不曾想歇下,
高飞的鹰线永远拴在他们心上。
我在生活河流的这一头不辞辛劳,
父母们在河流的那一头拼命奔忙。
真情遥寄相思密的端午节啊,
我们要在你的关爱下重铸灿烂辉煌
二、他乡端午
是谁,又重提起去岁的端午
让我在睡梦中都忘记不了的粽子的味道?
故乡的粽子啊
他乡的泪滴
从去年
到今年
是谁,把去岁初秋的露水
当作东海鲛神的珍珠?
还悄悄地放在我的枕边
将我的思乡情结
从心底
流到鼻尖
是谁,弹起了瑟瑟的琵琶
在这盛夏的夜里?
琴弦声里的哀伤
唤起我对乡魂的拾捡
如烟的`往事
一串,一串
是谁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
故乡的端午啊
就是那满天的繁星
在我的脑海中闪烁
就是那遍地的知了
在我的耳边倾诉
故乡啊
我这流浪的儿子
何时
何时才能满载着他乡的愁绪
与财富
搭上那回乡的快班?
三、端午随想
今又端午
菖蒲与艾草在门户上发着馨香
一个峨冠博带的诗人
佩着长剑,通过千年后的奈何桥
挨家挨户收集顶礼与膜拜
粽子绽香,雄黄酒飘香
醉醺醺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劫数
万万没想到当年的怀石一跳
就跳出了一个端午
跳出了一个万民朝拜的节日
楚怀王何在,顷襄王何在,郑袖们何在
而我一个徘徊郁闷的诗人
却与龙舟同在,香囊同在
与岁月同在,与日月星辰同在
哀民生之多艰者
为民请命者,为之上下求索者
百姓怀念他。就是死了
也放在心中永远地给予祭奠
端午情怀 文 / 梦羽云袖
六月里,朝霞映染的今天
艾叶包裹着甜甜的心愿
倾听糯米相连的情意
暖暖的祝福
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思念啊
染红天边的云霞
一缕粽香飘到你的心上
只想,只想
快乐暖着守望的目光
甜蜜
绕着相知韵清
只想,只想
将这份温馨
洒满关爱的天空
芬芳里携起谊水情长
只想,只想
就这样守着一池碧水
用淡雅清秀的莲香润笔
和你一起,和你一起
舞墨飞花
让灵魂
在波光灵动的纯净里
自由吟哦
捧起一缕兰香
滴翠成章
听生命在我们的诗歌里
幸福的歌唱
拓展:宋代诗词中的端午节
品香粽
如果选择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饮食符号,当然非粽子莫属。粽子古称“角黍”“筒粽”,西晋周处《风土记》有“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的记载;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也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宋代粽子品种增多,称呼各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事文类聚》等均有记载。
有这样的生活基础,粽子自然成为宋诗宋词中一个鲜明的意象。“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这是“太平宰相”晏殊《端午词·内廷》中的诗句。“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杨无咎《齐天乐·端午》),较之“金”“玉”,黄裳、杨无咎的词句刻画了粽子的精致。“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杨万里《端午独酌》),“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帅》),端午节之乐,少不了品尝新鲜香甜的粽子。至于“角黍菖丝随丝物,旨甘时下五云中”(曹勋《端午帖子九首》),“诗卷打门惊节序,满盘角黍正累累”(魏了翁《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黄金角黍照盘明,秋月弓湾斗彩赢”(罗公升《端午夫人阁》),端午节怎能少了粽子?一代词宗李清照也未能免俗,曾以粽子入诗写应酬宫廷之作:“三宫催解粽,妆罢未天明。便面天题字,歌头御赐名。”(《夫人阁端午帖子》)
当然,端午节小小的粽子也包裹着沉重、悲愤之情。“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陆游《归州重五》),“角黍堆盘何处奠,沉湘千古使人悲”(虞俦《端午日用韵》),“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黄庚《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等,表达了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和对楚国昏庸政治的辛辣讽刺。
粽子既是端午节的一个符号,也早已成为中华几千年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解说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令。”一年四季,人们随时可以享受粽子的美味,只是别忘了其中丰富的文化记忆与浓浓的情感表达。
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一道壮观的`风景,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赛龙舟更加盛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天子驾幸金明池观龙舟竞渡的记载,只是时间不在端午节。在南方,宽广的水域为赛龙舟提供了便利,龙舟竞渡更盛,因而宋代诗词中有大量赛龙舟的描写。“坊村一处一龙船,劈浪飞桡斗欲先。”(邹浩《昭州竞渡》)“两两龙舟争竞渡,奈珠帘、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归去。”(甄龙友《贺新郎》)“棹翻波浪山如雪,醉杀儿郎喜欲颠。”(杨万里《端午前一日阻风鄱阳湖观竞渡》)“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楼钥《湖亭观竞渡》)“龙艘破浪桨万枝,钲鼓聒天旗掣水。”(白玉蟾《端午抒怀》)“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黎廷瑞《端午东湖观竞渡》)“不信沧江传竞渡,彩旗画鼓闹西城。”(董嗣杲《江州重午》)不一而足。
但是,如果想分享端午节宋人赛龙舟的热闹,那不妨看看黄裳描写端午节赛龙舟宏大场面的两阕词作。其一《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红旗迎风招展,鼓声响如春雷,欢呼声震天动地,从柳荫中飞出的龙舟,直破烟波,惊退万人。看吧,金碧辉煌的楼阁边,夺得锦标的优胜者胜利返航了。
其二《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端午节梅雨初歇,海榴初开,人们尝粽子、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此时成双成对的彩船来看龙舟夺锦赛了:浪花飞雪,鼓声喧天,红旗猎猎,直到夺得锦标方罢。然而还未尽兴:暮色虽然降临,但依然能看到高挑朱帘的人家,因为观看竞渡的人们还沉浸在热烈气氛中,直到天色已晚,新月升起,彩舫载着十里荷香惬意而归。两首词作场面惊心动魄,气氛紧张激烈,犹如两场龙舟竞渡的实况转播。
浴兰汤
端午节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浴兰节”。“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是屈原《九歌·云中君》的诗句;“午日,以兰汤沐浴”,这是汉代《大戴礼记》的说法;“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这是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可见“浴兰汤”的习俗由来已久。端午时节已到仲夏,毒虫滋生,瘟疫流行,故民间称五月为“恶月”“毒月”,加上多雨潮湿人易出汗,古人沐浴兰汤,避瘟驱毒以洁身体,可谓很好的卫生习惯。对此李白诗作《沐浴子》有“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的描写。元稹在《表夏十首》中也云:“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声律启蒙》上的对联也印证着这一习俗。当然这里的“兰”虽是一种菊科植物佩兰,浴兰汤就是一种中草药浴,但沐浴之“汤”冠名以“兰”,你不得不说平添了几多雅致、几多浪漫。
宋代端午节沐浴兰汤盛行,因而这一习俗也走进了诗词。“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晏殊《端午词·内廷》);“嘉辰共喜沐兰汤,毒公式何须采艾禳”(欧阳修《端午帖子词》);“见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梳云髻”(赵长卿《醉蓬莱·端午》)。
欧阳修有一阕词作《渔家傲》,描写一位闺中女子端午节的生活和情思,其中除了端午节习俗吃粽子、饮蒲酒外,还有沐兰浴。词曰:“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一代文豪苏轼也有一首描写女子欢度端午节的小令《浣溪沙·端午》,词作笔触细腻,刻画栩栩如生,情景如在眼前,其中也写到沐兰汤习俗。词曰:“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吊屈原
凭吊屈原是端午节最具文化价值的主题。北宋亡国、宋室南渡以及南宋末年,家国之恨使得屈原的爱国情怀在宋代诗词中表达得更加突出。
仁宗年间进士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为著名的庆历“四谏”,其诗作《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怀屈原、表悲伤:“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梅尧臣诗作《五月五日》这样赞美屈原的人格:“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张耒的《和端午》表达了对屈原为国冤死的悲切:“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青年苏轼于入京途中写有长诗《屈原塔》,其中曰:“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诗作交代了楚人千载悲屈原的习俗及原因,结尾表达了对屈原高洁人格的赞美:名声的无穷与富贵的短暂,唯有像屈原这样的大夫才能明白真正的选择,才能做到“持死节”而不移。其词作《六幺令·天中节》更是悲慨不尽,下片曰:“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泪眼转天昏,去路迢迢隔九门。角黍满盘无意举,凝魂。不为当时泽畔痕。 肠断武陵村,骨冷难同月下樽。强泛菖蒲酬令节,空勤。风叶萧萧不忍闻。”李之仪以一阕《南乡子》咏端午,想到屈原心情更加沉重。“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避乱江南的陈与义,以一阕《临江仙》凭吊屈原,表达自己“一身伤老”之时的感慨。
词人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以反语表达宋室南渡后的痛苦:“沉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南宋朝廷偏安苟存,屈原的《离骚》引发戴复古强烈的共鸣,其诗作《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表达了对“屈骚精神”的向往:“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卢祖皋对屈膝求和的朝政深为不满,在词作《水龙吟·淮西重午》中表愤愤之情,发深沉之问:“念《离骚》恨远,独醒人去,阑干外,谁怀古?”
面对江河破碎,刘克庄长歌当哭:“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满江红·端午》)。文天祥的《端午即事》更是表达了自己“一片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与无奈之情:“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民国端午节的诗歌】相关文章:
经典端午节诗歌06-21
精选端午节诗歌03-23
歌颂端午节的诗歌04-19
端午节诗歌33首06-09
精选端午节诗歌10首06-19
端午节诗歌(精选16首)06-15
端午节诗歌15首06-20
20篇端午节诗歌03-24
端午节的来历和诗歌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