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词(汇编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古诗词1
《蜉蝣》原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蜉蝣》译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蜉蝣》注释
蜉(fú)蝣(yóu):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
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於(wū):通“乌”,何,哪里。
采采:光洁鲜艳状。
掘阅(xué):挖穴而出。阅:通“穴”。
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
说(shuì):通“税”,止息,住,居住。
《蜉蝣》鉴赏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此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蜉蝣》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实在有点比拟不伦的感觉。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
经典古诗词2
古诗原文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译文翻译
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种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剑门失守,不尽归路断绝,整个局势都是那样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
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墙头传来的画角声,凄切悲凉。
注释解释
野老:杜甫自称。
篱前:竹篱前边,有的版本作篱边。
逐江开:浣花溪自西而东流。
澄潭:指百花潭。
贾(gǔ)客:商人。
剑阁:指剑门关,今四川省剑阁县境内。
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创作背景
《野老》写于(上元元年)760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对生活还是聊感欣慰,但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使他无法宁静,于是写下这首诗。
诗文赏析
首联,概括写草堂周围环境,文笔简单随心,开头“野老”二字,是诗人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
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诗的上半部分,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好像诗人自身融入到客观世界,写出的意境恰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的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然而诗人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诗的后半部分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是带有主观感受,正如《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诗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诗人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的“长路”。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这也是诗人对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整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诗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半部,才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诗人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超脱是平静之下的深沉的无奈和哀痛。
经典古诗词3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3、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4、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欧阳修《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
5、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7、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8、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9、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10、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12、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13、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14、落尽梨花春又了。——梅尧臣《苏幕遮·草》
15、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16、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7、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18、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9、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20、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作》
2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22、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徐俯《春游湖》
23、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2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5、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2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29、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感春五首》
30、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3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32、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3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34、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35、一春不识西湖面。——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36、街前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消不得。——白居易《长安春》
37、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38、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39、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张敬忠《边词》
40、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白居易《春词》
41、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4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44、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45、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46、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48、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4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50、时时自有春风扫。——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51、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5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5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5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5、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5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57、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5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59、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经典古诗词4
《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3、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5、见:(读xiàn)同“现”,出现。
6、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7、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说。
8、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
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
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经典古诗词5
1、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4、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8、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1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经典古诗词6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经典古诗词7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云鬟:妇女的鬓发。
2、清辉:指月光。
3、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4、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评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经典古诗词8
归隐桥
宋-杨杰
道人从此归,影不入廛市。
端坐笑浮云,往来太多事。
题山桥
宋-王柏
吹尽尘襟亦快哉,心期千古一时开。
清风满峡谁收拾,即此清风播后来。
断桥
宋-韩淲
湖山春静子规啼,草满汀洲树叶低。
一阵暖风吹絮乱,又扶舆度柳桥西。
合涧桥
明-贝琼
横水东西落,幽人日夜过。
宛宛龙赴壑,隐隐鹊填河。
缅想赤城路,潜通沧海波。
远公不送客,芳草涧边多。
折桂桥
明-石宝
折桂桥尚存,折桂人已矣。
时有桥畔人,拾得桂花子。
来秀桥
明-王汝玉
石梁跨新绿,源长流愈清。
何须沧浪水,可以濯尘缨。
六桥
明-王渐逵
绿荷红蓼掉歌还,桃柳连堤水拍湾。
和靖不归坡老去,空教鱼鸟管湖山。
泊虎山桥
明-史鉴
雨后水初漫,日斜山更明。
地居吴下胜,人似越中行。
扫石看题字,临流试濯缨。
桥南一亭好,新得翰林名。
枫桥
明-王彦泓
钟响来孤艇,渔歌入短垣。
山光杂湖影,摇荡画阑干。
石桥
清-戴亨
略彴石欹斜,菖蒲映清水。
水流细有声,泠泠漱石齿。
花桥
清-安经德
何必天台去,家山步石梁。
欣逢天雨化,曳杖闻空香。
豫让桥
清-钱大昕
有死雠当报,无成志亦雄。
谁能知国士,元在众人中。
两过三峡桥上作
清-屈大均
雨过溪云流有声,泉多处处水帘成。
玉渊金井添千尺,一夕波涛万壑平。
宛转桥
清-吴伟业
斜月挂银河,虹桥乐事多。
花欹当曲槛,石碍折层波。
客子沉吟去,佳人窈窕过。
玉箫知此意,宛转采莲歌。
红桥
清-宋荦
最是扬州胜,红桥带绿杨。
著名同廿四,佳话自渔洋。
去住笙歌接,空濛烟水长。
几回凭吊处,诗思寄斜阳。
经典古诗词9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7、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8、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9、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1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4、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15、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16、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17、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18、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9、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20、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2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24、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7、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2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经典古诗词10
古诗原文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诗文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经典古诗词11
豫章儒者
宋代刘敞
豫章有儒者,读书三十年。但识上古风,不知时俗迁。
一闻西戎叛,有意摧群顽。诣阙上封章,臣知用兵权。
不在劳士卒,不须役戈鋋。要先正其本,本正末自安。
臣观朝廷中,或有可废员。臣观草泽中,或有可用贤。
国家既失此,奸吏随矫虔。吏奸万事隳,外患随因缘。
所以子玉存,文公积愁颜。所以汲黯亡,淮南为无难。
天子览表叹,当朝常拳拳。回头谓群公,可付史馆编。
可使靡好爵,以补风化源。岂知贵臣忌,投尔南海壖。
不得面指陈,胸襟曷由宣。卒走驱使行,行行酌贪泉。
名与囚隶俱,位乃胥校联。九重竟不知,犹谓列王官。
奈何乐尧舜,乃是取危颠。谁云遇明主,未免遭弃捐。
遂令天下士,齰舌戒勿言。宁有死壑中,安有议君前。
浮云蔽白日,自古同所叹。岂为此生悲,我歌愿胪传。
经典古诗词12
【原文】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写作背景】
这首小令题为《甘露怀古》,描述了作者秋月黄昏时登临甘露寺所见到的破败荒凉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情怀及天涯孤旅的人生况味。
【注解】
甘露:即甘露寺,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后峰。建于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后屡毁屡建。相传为刘备东吴招亲之处。
江皋楼:皋,江边的高地。江皋楼,指甘露寺一带的楼阁,如清晖亭、江声阁、多景楼、祭江亭等。
秦淮:即秦淮河,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译文】
登上江边的高楼眺望前朝的甘露寺,秦淮河上已一片秋色。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廊殿空寂落叶飘零,台阶上是厚厚的青苔。游人都已归去了,暮色已深,只有大江日夜奔游不息,淘尽了千古英雄人物。木兰花开,似见一点生机,因无人观赏不知为谁而开。
经典古诗词13
古诗词年代久远,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想理解诗句,除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外,还有进行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诗句。
下面总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总结一些教学经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三、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感受诗情讲求自然,同一首诗,由于每人的阅读经历不同,理解就会不同。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诗都有明显的主题,根据通过阅读相关的古诗,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古诗词页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学生受知识储备的影响,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经典古诗词14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
尽:用完,没有:在这里只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乡之远,飘零之久。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
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3.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异乡漂泊的境遇,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和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
经典古诗词15
1、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
2、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陈与义《春寒》
3、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4、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1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经典古诗词】相关文章:
好听的古诗词好听的古诗词12-01
精选经典古诗词11-25
精选古诗词11-25
古诗词精选11-25
古诗词经典09-06
经典古诗词07-29
经典古诗词11-05
古诗词11-17
经典的古诗词11-23
经典古诗词精选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