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卜算子咏梅诗意古诗词
这首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原文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通过描绘梅花在严寒中傲然绽放的景象,赞美了梅花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全词用逆向思维展开,巧妙地融合了象征、拟人、衬托、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完美达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句,既表现了梅花的美丽与谦逊,又寓意了革命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乐观精神。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创作背景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创作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中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共产党和工人代表会议上,苏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中国处于技术封锁和孤立无援的境地。此外,中国国内也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以梅花为喻,鼓励人民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克服困难。
古诗特色
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
逆向思维:与传统的咏梅诗词不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没有直接赞美梅花的娇艳和芬芳,而是从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的特点出发,赞美其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多种修辞手法: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拟人、衬托、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梅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语言平实:毛泽东的诗词语言平实易懂,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雕琢痕迹,但却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卜算子·咏梅》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咏物词,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的佳作。它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革命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乐观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卜算子咏梅诗意古诗词】相关文章:
卜算子咏梅王安石04-12
卜算子·咏梅 赏析04-16
卜算子咏梅陆游04-26
卜算子咏梅陆游04-13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06-14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赏析10-12
陆游古诗卜算子咏梅12-09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03-28
陆游《卜算子·咏梅》鉴赏03-23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翻译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