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多数人肯定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卜算子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卜算子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
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
怕和我、成憔悴。
词作鉴赏
这首词类白居易之《琵琶行》,写的是作者闻歌伤怀之感。
上片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一曲歌而能具千重意,想必亦能说尽胸中无限事;而这无限事又必非乐事,当是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这是从后二句中恨泪等字可得而知的。首二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加顶真的修辞,比较一般的流水对更见跌宕多姿,对于歌唱本身亦有模似效用。才欲歌时泪已流一句乃倒折一笔,意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恨应更、多于泪,又翻进一笔,突出歌中苦恨之多。白居易诗对音乐本身的高低、疾徐、滑涩、断连等等,有极为详尽的描摹形容。而此词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宛转。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对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放拨沉吟、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但白诗中的详尽的直白,此完全作了暗示的处理。当听者为动听的演唱感染,希望进一步了解歌者身世时,她却不语如痴醉。这样写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末三句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伤,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但此词却只说我亦情多不忍闻,好象是说歌女不语也罢,只怕我还受不了呢。由此可知,这里亦有一种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感情,因此以至于怕和我、成憔悴。
和白居易《琵琶行》不同的是,这首词善抒情,妙悬念的设置,化实为虚,得其空灵。同时,此词运笔颇饶顿挫,上片用递进写法,下片则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
拓展:杜安世《卜算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卜算子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用对仗兼顶针的手法,巧妙地借“千重意”暗示出歌女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
B.本词上片,作者紧紧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婉转。
C.末三句,词人“怕”的不是一般“情多”导致的伤感,而是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凄苦。
D.本词妙在设置悬念,化虚为实;下片更是运笔颇有顿挫,一波三折,读来顿觉引人入胜。
15.一般认为,这首词写闻歌有感,其情事与白居易《琵琶行》非常类似。请结合《琵琶行》简要分析概括。(6分)
答案:
14. D 【解析】不是“化虚为实”,而是“化实为虚”
15.这首诗共分三层。上片为第一层,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是第二层,对歌女的悲惨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末三句为第三层,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伤感,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
【卜算子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苏轼《卜算子》原文鉴赏01-23
古诗词鉴赏06-17
古诗词鉴赏05-15
古诗词鉴赏10-30
儿童古诗词鉴赏09-27
古诗词《鹿柴》鉴赏07-10
古诗词《苏幕遮》鉴赏08-13
古诗词鉴赏江南08-13
《寒食》古诗词鉴赏09-10
《关雎》古诗词鉴赏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