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戏说诗词曲赋解析
一说起“诗词曲赋”,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骈赋”。诚然,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史,以“诗词曲赋”等独特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民族文化个性,情感的弘扬代表能够薪火相传,备受世人所关注。我国从先秦到明清时期,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浩如烟海的各类文学作品,涌现了许多世界闻名,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学家,见证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诗经》到晚清诗人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创作主张的‘诗界革命’,我国古诗经历了数千年的变革发展逐渐形成了‘韵律整齐,形式完备’的古诗体系。现有文字记载的传统诗歌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民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和《康衢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与此同时,诗歌作为抒情言志的表达形式,在经过《诗经》到骚体,骈文到乐府诗歌,从律诗绝句到词曲的演变后,唐诗的发展达到了“颠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出现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唐诗是集诗歌之大成者,风格迥异,各体皆备,无调不有,蔚为壮观,叹为观止。清代著名学者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中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立论,指出了诗歌因时代而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诗歌的高峰,就会涌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杰出诗人和代表作品。唐诗则被世人称为“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
唐诗的繁荣发展与衰落都给宋词的诞生和发展夯实了基础。在唐诗盛极而衰以后,宋词取而代之,承前启后而成为了另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艺术。因此,严格地说,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它始见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词是比“齐言构句”的诗体句法更为自由的韵文体式,它起源于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是用于古代配乐的歌词。诗和词的区别在于诗无定谱,词则是按照固定的“曲牌”配词而作的,所以,我们将所依据的乐曲名称为“词牌”,作词亦称为“填词”。诸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蝶恋花》,《水调歌头》,《沁园春》,《满江红》等都是词牌名。作为一种与唐诗齐名的文学形式,由起初的“丑小鸭”(戏称为“诗之余”)不被人们所重视,到后来成为了人们抒发情怀的主要形式,宋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宋词在不断创新和变革的过程中,词作为配乐的文字的意义逐渐淡化,而作为一种韵律文体得到了发扬光大,堪称为“艺苑奇观”。
相传南北朝时期,梁代君主萧衍精通音乐,爱好民歌,曾被誉为“竟陵八友”之一。现存诗作有90多首,多数为乐府,且大部分模仿民歌。最著名的有《江南上云乐》,《江南弄》,《子夜民歌》等。由于他对诗歌的极大热情和帝王的特殊身份,梁代诗歌的演变开始了向“词”发展的趋势。
唐代,民间的词反映的大多是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例如,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关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由此可以看出,词的创作注重吸取了民歌艺术的优点,文字中蕴涵了朴素自然的风格特点,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时期,词的创作还涌现出了“胭脂气味”,即以崇尚“浓词艳句”而以闻名天下的温庭筠,韦庄等为代表“花间派”,在词的创作发展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而南唐后主李煜被俘之后的词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深沉的意境,给后世词人以强烈的感染。例如,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和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到了宋代,词的风格得到了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婉约派的词作风格是典雅婉转,曲尽情胜于言,诸如柳永和晏几道就是代表。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蝶恋花》中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几道的《鹧鸪天》中有:“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著名篇章佳句,都是情景交融,意气风发之抒情精品文字,在文学艺术上值得玩味。豪放派的词作是从苏轼始创的。他将词从娱乐兴致的天地里释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古迹,农田村舍,歌以言志等题材,巧妙地语言艺术的发挥,从此,词的艺术从描写爱情的“花前月下”或“春江花月夜”,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作,以江山胜景,英雄伟业为题材,字里行间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词的意境,语言刚健清丽,奔放洒脱,是苏轼的代表作品。然而,以词的灵秀文字更能够表现诗人的情感,自古就流传着“诗以言志,词以传情”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词的演化发展轨迹,正如前辈们所指出的:“萌芽于隋唐时期,极盛于宋代,散漫于金元时代,陨落于明朝,复兴于康乾盛世。”
其次,说说“元曲”。宋词以后流传在民间的便是“元曲”。众所周知,元代的社会阶层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贬低了读书人社会地位。大批的汉族文人被迫以卖文来维持生计,为了迎合一些歌舞楼阁妓院的需求,元曲应运而生。从诗歌的角度来说,元曲取代了唐诗宋词而成为了元代流行最广,成就最高的通俗艺术形式,它的崛起标志着中华文艺史上正统的诗歌时代的结束与民间通俗文艺繁荣时代的到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般地说,元曲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秀婉转,含蓄深刻的文字特点;一方面,元代的读书人因为地位低下,政治的独载,社会黑暗,都是使元曲折射出极为强烈的战斗色彩,锋芒毕露,痛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愚民思想,针砭“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俗风尚。例如,乔吉有一首《山坡羊》:“鹏抟九万,腰缠十万,扬州鹤背骑来惯。事间关,景阑珊,黄金不富英雄汉。一片世情天地间。白也是眼;青,也是眼。”此曲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心情。值得一提的是,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赤裸裸”。例如,白朴有一首《一半儿》:“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绛纱,不比等闲墙外花。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描画的是被深闺丽质的少女美貌所吸引,春心荡漾,又羞于渎犯的微妙心理。
元曲能够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同为“一代文艺瑰宝”。元曲的语言更为平实,贴近世俗生活,接近通俗语言,具有开放拓新的风采,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雅俗共赏而更上一层楼。元曲是我国格律诗词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其他各族文化“互为发展,互为更新”的融合的新结晶。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推许元曲的一大特点是:“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的新言语”。元曲具有体式新,语言新,修辞手法新,风格新等特点。
元曲包含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散曲和杂剧。前者属于诗歌,后者属于戏剧。也就是说,元曲主要包含两类文体:一是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散曲的小令,不同于词,指的是单只曲(又叫“叶儿”)。它不似词小令之有二叠,三叠,而是一曲一咏。咏之不足,意犹未尽,用同一曲牌再写若干首,谓之“重头”。小令的另一种形式是“带过曲”,即将同一宫调,旋律上可以衔接的二支或三支小令合为一曲。带过曲的组合是固定的,元曲中带过曲仅存三十余支。套数则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合的套曲,其表情达意的含容量较单只小令为大。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和“剧曲”是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舞台表演的剧本,编有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是用于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只是散曲比较通俗活泼,词则含蓄委婉,典雅清秀而已。从格律上来说,词的要求严格工整,散曲就自由得多了。散曲的曲牌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如“红绣球”,“喜春来”,“山坡羊”等,这些名称多来自于民间。这就说明了散曲比词更贴近于生活,富有民歌色彩。元曲以其作品深刻揭露社会现实,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多样,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变化,在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放射着灿烂耀眼的光芒!
元曲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首先,元朝的疆域广阔,城市经济空前繁荣,规模宏伟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络绎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现实的基础。其次,元代各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元曲的发展。第三,元曲是诗歌艺术在文学传统上的继承和发扬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元曲同其他艺术一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歌以咏志”的抒怀工具,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赋是我国汉代最富有特征的文学和最发达的文学形式之一。汉赋之多从汉代词赋作家中可见一斑。仅《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西汉辞赋作家有60多人,作品900多篇。从《后汉书文苑传》的记载看,东汉文人几乎全都会写赋。随着时代的进步,受到其他文体的影响,语言艺术有不断的变化,如魏晋六朝时出现了骈赋,发展至唐宋时代又先后出现了律赋和文赋。
相传战国末期的荀子作有《赋》篇,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名篇的。其中包括五首小赋,分别是赋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在性质上它们都接近隐语,每篇的前一部分是描写的是所赋事物的形象特点,而将其名称隐而不说,很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则详细揭示所隐事物的名目极其所蕴涵的意义,近乎于谜底。这种体式有两个特点:其一,前面说隐语部分与后面揭示部分,一说一解,自然地形成了一问一答的结构;其次,就是具体的描写对象,着重在写物,而非抒情,呈现出与诗歌完全不同的行文格式。这两点形成了汉赋的重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屈原,吸取楚国民歌的特点,运用赋文的特点,结合神话故事,驰骋想象,创造出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体裁,即楚辞体,也称“骚体”,对后代诗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其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都是赋。
汉赋中有一个从楚辞体中脱胎换骨出来,并且逐步发展完备自己独特体制的过程。汉赋初期,基本上是接近于楚辞形式的骚体赋,贾谊的《鵩鸟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它全用楚辞体的句式,采用作者与鵩鸟对答的结构,内容也一改楚辞体的抒情模式,而是借助鵩鸟入室一事来说明自己的“老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汉武帝以后,散体文赋开始逐渐地“定型”,并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著名文学家。
汉代的散体文赋主要描写了宫苑,都城,游猎,建筑等,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目的是娱乐统治阶级,客观上揭示了汉代帝国的强盛。另外,语言艺术上运用了丰富的词汇,注重语言的锤炼,描写生动活泼,对于后世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散体文赋反映实际生活题材方面的局限性,从东汉中后期出现抒情小赋,例如张衡的《归田赋》等,其中也有用楚辞体句式的,“抒情小赋”又更多向诗歌靠拢了。
总而言之,“诗词曲赋”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国学思想,重温“国故”的同时,多读一些“诗词曲赋”来拓展视野,提高写作技巧,是不无裨益的。
【戏说诗词曲赋解析】相关文章:
朱自清《背影》解析08-03
《劝学》名句解析06-26
苏轼的诗词解析08-24
立春古诗解析06-03
关雎翻译及解析07-07
诗经棠棣解析06-30
内经精华句子解析08-25
李贺犯讳解析04-12
劝学原文翻译及解析07-12
祝福课文原文解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