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字经》留给小朋友自己去玩散文
今天凤凰电视台播了一个关于“《三字经》是否应该列入小学课本”这样一个辩论节目。辩论双方都很卖力,争辩的很激烈,在此,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无比地佩服他们对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
辩论其实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我早说过,辩论就是胡扯。因为辩论永远没有一个肯定的观点,最终的结论往往是掌握在口才好的一方。如果你的口才好的足以颠倒是非,那么你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胜利者肯定就是你了。
辩论本身就是胡扯,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但针对辩论话题,我觉得在茶余饭后,闲着无聊的时候,还是有点可以讨论的价值,至于辩论什么的,那太激烈了,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太不和谐了,能免就免吧,大过年的,争什么争,有什么好争的。
我到现在也经常把《三字经》和《山海经》弄错。《三字经》零零碎碎记得一些,不过都是些陈腐的东西,虽然现在有好多人,尤其是专家学者都视其为经典,国粹,传统文化。《三字经》作为一种文化,我承认。作为一种经典,我也勉强承认,毕竟前人花心思,把这么大堆废话缩句缩成了三字一句,很不容易的。但如果说是国粹,传统文化,我觉得太浮夸了。
所谓传统文化,最起码得传,我小时候读书,应该是没有传到过《三字经》这种恐怖的东西。这种东西本来也就要被忘得差不多了,幸亏那些专家学者,呕心沥血从什么堆中挖出来。倘若我们下一代,或下下代有幸能捧着《三字经》上学,那一定得感谢这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我也一定会对我的孩子们说:孩子,你爸当年可是天天都背几百字的古文,你现在多幸福,一句才三个字,简洁明了。
不过如果我们的教育者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政策,让我们的后代更多的继承传统文化,把四书五经全部列入教材,把古代各种名人名作全部加进来,那就悲剧了。
兴许部分人也有和我一样的忧患意识,但他们的觉悟却要比我高得多。他们认为既然这个《三字经》对教育没什么帮助,那就索性剔除掉,正所谓斩草除根,把一切无用的东西扼杀在摇篮里。的确,把这些书籍从此从书本中去掉,的确为我们的'后代免去了不小负担。但这样做,那些煞费苦心的专家学者会答应么,你若执意己见,人家就拿传统文化的大帽子来压你。
有人选择了中立,认为《三字经》可以加到语文课本里去,但要节选,按他们的话讲,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自认为对《三字经》研究颇深的人,他们对某些句子的现代意进行了现代化的诠释。虽然改过来后的确够和谐,也够启迪思想。但这还叫做传承么,前人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不要忘记,前人是封建主义的维护者。
例句一例。《三字经》中原话: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人要遵从三大纲要,臣要无条件听君王的,孩子要无条件听从父亲的,老婆要无条件听从老公的。专家们把他人性化,诠释为:在君王,父亲,老公是个好榜样的前提下,臣子要以君王为榜样,孩子要以父亲为榜样,老婆要以老公为榜样。虽然后者更适合于现在的教育观,可这已经违背了原意,这已经不再是《三字经》作者的本意了,一些人有意无意的已经改动,误读了《三字经》。
《三字经》其实没有你们心里想象的那么神圣。
我不得不说《三字经》在古代的确是本流行的读物,但也仅限于当时出版业的局限性,以及作家的紧缺。现在出版业,媒体新闻如此发达,随时都可以营造出一大批所谓的作家,这批作家只要有钱拿,可以在一星期内出书,出的内容绝对健康和谐,读起来,绝对不比《三字经》差。毕竟在现在,能代替《三字经》,比它优秀,比它有用的读物太多了。何必为了传统文化而自我纠结?难道没了《三字经》,我们的传统文化便无处继承了?
如果大伙真的渴望传统文化,真的放不下《三字经》,还认为它是国粹,是传统文化,那么无论是否列入语文课本,是否需要删节,是否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都不必要了,只要不把整本语文书弄成《三字经》,那么你们尽管加吧。毕竟最后消费者还是孩子,如果靠个一两篇文章就能影响祖国花朵的成长,那也太看得起《三字经》本身,和花朵本身了吧。
大人永远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属于小孩的东西,导致的结果只能是遗忘,你所谓的节选,你所谓的精华,在孩子眼中,我看未必。
最后,我建议,把《三字经》、《弟子规》……三从四德……一些“传统文化”,还是留给小朋友们自己去玩吧,为了响应政府的教育政策,希望你们能玩的尽兴!
【把《三字经》留给小朋友自己去玩散文】相关文章:
把花季留在山间散文10-01
爱情三字经散文03-29
把时光捧在手心经典散文07-31
把远方的妈妈深藏于心经典散文03-01
前世的故乡,雨巷中的把伞人散文09-24
前世的故乡,雨巷中的把伞人经典散文10-16
给自己一点颜色初三散文06-25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阅读答案07-11
把李白当偶像作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