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公公的秘密和婆婆的心事散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公的秘密和婆婆的心事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公公的秘密
原来,公公心里一直藏着个秘密。
那天,喝了点酒的公公,脸红红的,坐在我家阳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忽然就说出了这个秘密。
“当初要不是有人使坏,我就去读师范了。”
“啊,你不是说当初是自己不想去的吗?”
从我认识丈夫起,我就知道公公本来和我母亲一样也可以成为一名那个年代的师范生的,他考上了,却没去上。为什么?他说——他们全家人,包括丈夫也都这么说——因为他不想去,走到半路上还折回了身。不想去?农村娃考上师范不想去?从小丧母的公公家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贫寒,为此唯一的弟弟(丈夫叔父)还送了人。我外公当年就因为考虑家境原因,硬逼着一心想考高中上大学的母亲报考师范,念师范不需要什么学费,还有补助发,出来就是铁饭碗的国家老师,母亲虽然心里不情愿,在家躺了三天最后还是选择了师范,刚进师范学校门外公就去世了,原本就贫寒的家里变得更加困窘,但因为上的师范才得以完成学业并参加工作。
我不解,公公解释说因为当时国家困难还闹饥荒,在学校吃不饱饭,而在这个小山区因为资源丰富,反而能吃饱。因为害怕饥饿而放弃念师范?这个理由真让人匪夷所思!但公公一直这么说,丈夫也对此深信不疑,还进一步举例,证明这个山区是如何如何地资源丰富,以至后来公公在村里当会计,为村里销售木材的事经常往上海等地跑,那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呀,这让丈夫的童年也有了些许值得骄傲的荣耀呢。从林校毕业分配到这里工作的我当然知道这里林业资源丰富,是我们这个县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可是这里田地并不多呀,土壤的肥沃程度更是远不如我故乡的村庄。后来一次参加乡里组织的催种油菜工作时,一位老农知道我故乡地名后,竟然说我故乡百姓苦,不如他们这的,我惊讶,他说:你们田是好,人太多了,人均不到一亩,太可怜了,我们这人均近两亩呢。”我想起公公的那个解释,开始觉得好像有些理解了,至少不再和丈夫争论这个话题了。
但,其实在心里,我仍然很怀疑。
“那是说漂亮话给你们听的。因为一次征兵时我家就我一个儿子(另一个送了人)没去,有人怀恨在心,我考上师范他就是不给我开介绍信,我还写了信给我的监考老师——我那时就在这里(说着在我家阳台上往不远处的某工厂指了指)考试,还住了一天,那老师挺好的,还给我回了信,但还是没办法,没有介绍信就不能去学校报到的。”
虽然我对他原来的那个解释一直心存怀疑,但当他终于把事情真相说出来时,我还是感到了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在一旁的丈夫也沉默不语。
事后,我笑着对丈夫说:“是吧?我说了爸爸当初不可能是自己不想去的吧?”不过,其实我真没想到,公公那天会终于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与喝酒肯定没关系,他每天、每餐都要喝两口的,多年的习惯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公公为什么会编出那套谎话并一直用它来向他人解释,包括他的儿女们,但我忽然想起在丈夫家堆满杂物的楼板上,有一个小小的木箱,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几十本已经发黄的旧书,小姑子告诉我,那都是公公当年读书时的课本,公公一直说他们的课本都还没他保存得好呢。
当然,我更没想到的是,事情的真相竟然会是这样,念师范还要开介绍信?那真是一个让我们难以想像的年代。
婆婆的心事
公公是个农民,这让我感觉很亲切。我的父亲虽然不是农民,但我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都是农民。婆婆是个乡村教师,这让我更加倍感亲切,我的母亲也是,而且她们的教龄也差不多,都是60年代就开始站讲台。但是,她们的工资却相差很大,原来婆婆一直是民办老师,都快退休了,马上就21世纪了,她每个月还只有一百来元的工资,每次还要去村委会打条子领取。为此,公公多次让她放弃这份职业:工资没有一点点,还常常顾不上家里(为此丈夫年幼时还请了人带,后来公公看着孩子太可怜就辞去了村委会的工作),可她一直舍不得,当然也一直巴望着能够转成国家老师,眼看就要到退休年龄了,再不转正,就是这一百来元都会没有了呢。
这成了她的心事,也成了全家人的心事。
每次去参加转正考试,我都跟着丈夫一同守在考场外面,甚至一向循规蹈矩,读书时最反感偷看之类的我,也平生第一次找人想法帮她“作弊”——不为别的,一想到婆婆教了三十多年的书竟然还是这般田地,心里就觉得很不平——但是没有成功。迎考时,经学校批准,由小姑子代她上课,她自己在家复习功课,但她不时从房间里出来叹气:不行,不行!年纪大了,看不进去书了。原本就只有小学文化,现在年纪又这么大了,考了几次都没有通过,她感到很灰心,甚至想不再去考了。我们都给她打气:只要有考试你就去考,抓住每一个机会。以前你不是说有好几次考试你都不知道(怀疑是有人故意封闭消息)吗?现在知道了干嘛不去考?
终于,2001年,辛苦了三十多年,50多岁的婆婆终于如愿以偿地转成了国家教师,现在退休了还有一千多元的工资呢,再也不用看公公的脸色了——以前家里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公公种田地的收入,公公原来嫌她工资太低,现在当然高兴了,但有时又有些失落和不平衡呢。
不过,婆婆又有了新的心事。那天,在我家听到我带女儿又去了哪儿时,她羡慕地对女儿说:“真是先生的眉毛不如后生的须呀,你小小年纪就去了那么多地方,奶奶六十多岁了还连火车都没坐过呢。”
其实,她这话放在她现在居住的村庄也一样成立。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可想象的。过去,在村子里,能去县城就会成为一件众人羡慕的事,现在呢,就是去广州、深圳、上海、北京都没什么人稀罕了。坐火车更是家常便饭了。年轻人不消说,很多中年男女也加入其中。是的,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去打工,打工让乡村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对城市不再陌生,打工的人们回来在乡村树起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婆婆看了羡慕,但她心里其实也是满足的,因为她的小儿子在外面打工也攒了足够回村里盖幢漂亮房子的钱,只是这小子偏偏要去县城买那有小区的洋房子,她和公公虽然对此都有点意见,但也挺高兴的,和村里人说起来脸上也挺有光的。所以,婆婆更羡慕的是,他们年年都可以坐好几趟火车,她却连一次火车都没坐过呢。
婆婆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个离县城几十公里的乡村度过,很少出门,唯一一次出的远门是十多年前跟着公公去省城买农机,也还是乘的汽车。
小儿子在温州开餐馆,退了休的婆婆在家帮着照看小孙子,儿子想孙子时也让她抱着去了几次,看到了高楼大厦和许多许多的车子,但还是乘的汽车。这不小儿子又打来电话,她又和公公带着小孙子去温州住了些日子。去的时候还是乘的汽车,回来时公公(他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去过上海等地了)为了帮她实现这个心愿,合计着去坐火车,但后来因为火车要转车,两个老人还带着个小孩子实在不方便,还是只好作罢。
2007年端午节快到时,远在江苏常州的小女儿给婆婆打来了电话,要她和二姐一块去玩。小女儿夫妻俩在常州虽然也只是打工,但他们在那买了房子定居下来了呢。已经两年多没回来了,多次打电话来邀请,这次在二姐的劝说下,又有二姐夫妻俩的陪同,婆婆才终于答应了。去常州必须坐火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婆婆下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只知道,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61岁的婆婆终于在2007年——改革开放近20年——平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欢天喜地地去外省看她亲爱的小女儿一家了。
【公公的秘密和婆婆的心事散文】相关文章:
席慕容散文《莲的心事》12-07
天空的心事,只有云懂散文(精选13篇)09-01
散文的特点和含义03-14
感恩的诗歌和散文07-19
鲁迅散文《兔和猫》08-10
经典民间童话故事《好公公与坏公公》01-22
大班散文大树和喜鹊教案07-04
关于冰心散文的分析和特点04-21
我和父亲散文(精选12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