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吆喝声往事散文

时间:2020-08-04 19:54:36 散文 我要投稿

那些远去的吆喝声往事散文

  “磨——剪子嘞——戗——菜刀——“

那些远去的吆喝声往事散文

  “锔锅——锔碗——锔——大缸——”

  这些是我孩提时曾经熟悉又亲切的吆喝声,早已随着人生岁月的河流,漂向了远方……

  【磨刀老人】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菜刀要是很钝了,娘就会说:“菜刀切不动菜了,你出去玩儿听着点儿,如有来磨刀的人就领家来。”“哦,知道了!”我答应着。

  过不了两、三天,那浑厚悠长、又很有节奏感的吆喝声就会由远而近地传来:“磨——剪子嘞——戗——菜——刀——”于是我就飞跑着寻声而去,找到磨刀老人,对他说:“请您去我家吧,我家有菜刀要磨。”磨刀师傅见有生意,高兴地答应着跟我走来,后边还跟着几个来看热闹的小伙伴儿。

  磨刀师傅大都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人们更多地叫他们磨刀老头儿。就和样板戏《红灯记》中的那个磨刀老人一个打扮儿:磨刀老人头戴一顶破旧小毡帽,腰里系着个帆布围裙,杠着个长条木凳。

  木凳的一端固定着一块放磨刀石的底座,下边吊着一个小铁罐儿;中间绑着个棉布垫子,在凳子面的下边肩杠的部位,这叫垫肩;另一端挂着个小木箱,箱子装着戗刀磨剪子用的工具:锤子、大小钢锉、钢铲子、水刷子等,还有粗细不一的磨刀石。

  磨刀老头儿把长条木凳放下,摘下工具箱。我们几个小孩儿就围着磨刀老头的木凳蹲在那儿看“热闹”。只见他把中间的棉布垫肩转到上面来,就成了他的座垫子了。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木凳,前端的两条凳腿比后端的两条腿稍短一些。

  娘把菜刀拿来,磨刀老头儿接过我家的菜刀,把刀刃朝上,举到眼睛的平行位置,用一只眼睛瞄了下刀刃,自言自语道:“这刀口不孬!”然后,他便在工具箱里拿出戗刀,这是他的专用工具。戗刀长约一寸半,固定在一条一尺多长,宽约一寸,厚约半厘米的铁条中间,铁条两头对称着稍微往下倾斜,两端缠着布条做把柄,戗刀成横长竖短的“T字”形状。他把菜刀平放在凳子上,前端顶住两个铁钉,然后从箱子里拿出一条一头挂着个钩子,另一头挂着个铁环的铁链,把钩子正好从刀的下端的凳子上的一个小圆孔里串过来,紧紧钩住菜刀的下端,然后骑坐在木凳上,佝偻着身子,一只脚伸进铁链下端的环里用力蹬住,这样就把刀固定得牢牢的,纹丝不动。两手握住戗刀两端的把柄,使足力气在刀刃旁一下一下地戗,每戗一下,就削去一层薄薄的铁屑。这时,我才明白,木凳的前腿短后腿长的道理,原来老人坐着戗刀或磨刀身体稍微前倾是为了省力,原来这一长一短的凳腿还有着很大学问。

  刀,戗完了,磨刀老头儿取下木凳前端吊着的小铁罐儿:“娃儿,给我倒点儿水,丁点儿就够哇。”我把倒了水的铁罐儿递给磨刀老头,他接过去挂在了原位置。他把手伸进小铁罐儿里蘸下水,淋到磨刀石上,再往刀上淋些水,一手握着刀把,一手按着刀的上端刀背,在磨刀石上来来回回地“擦擦”地磨着,一会儿磨这面,一会儿磨那面;时而往磨刀石上淋些水,时而往刀上淋些水。磨一会儿,就用手指甲在刀刃上轻轻地移动一下,他在看刀刃磨的锋利程度,这样反复几次。然后他就停下来,把用的这块磨刀石取下,换上另一块细磨刀石,再重复着他如前的程序,为的是让刀刃更锋利,好让这把菜刀雕切出更香美的生活!

  一会儿,菜刀就磨完了,他拿在手上看个仔细,看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需要拾掇的。凡是磨刀师傅都这样,只要你拿来磨的刀,刀把松动了,或刀把下沿有磨手的,不用你说,他都会发现,给刀把加固好,用铁锉把磨手的边楞打磨得光光滑滑,让你用起来得心应手,生活得顺心如意。

  这时娘从屋里出来,端出一碗白开水:“师傅,喝口水吧,歇歇。”磨刀师傅会接过水一饮而进,然后就是一番的感谢!

  “磨完了,试试看快不?”

  “不用试了,能快。”娘说。

  “剪子用磨吗?要不一块儿磨下吧?”

  “也好,剪子也有点不受使了,那就磨下吧。”娘说着,从磨刀师傅手里接过水碗,进屋拿剪子去了。

  一会儿的功夫,剪子也磨好了,磨刀老头从箱子里拿出一小缕棉花,用剪刀剪了一下,证明是磨好了,然后他用小铁锤敲敲这,打打那,又放在手里象剪东西一样地空试着开合几下,才放心地递给我说:“磨好了,拿回去吧。”我喊着娘说剪子磨好了,娘从屋里出来:“多少钱啊?”“没有费大事的,磨刀三毛,磨剪子也三毛,就给五毛钱吧。”

  磨刀师傅装好他的家什,杠起木凳,拖着他长长的影子,继续着他的生活里程。人渐渐地走远了,消失在村巷里。而那浑厚悠长的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在山村里久久地回荡。

  【小炉匠】

  小炉匠这个称谓现在已很少为人所知了,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

  六、七十年代,在我们东北这里常有小炉匠的身影。他们都是三、四十岁的'壮年汉子,挑着担子。担子在小炉匠的肩上有节律地上下摆动着。担子的一端挑的是一个推拉式的小风箱,风箱上面是个小巧火炉;另一端挑的是有上下三、四层抽屉的木箱子,里面装着锤子、剪子、钳子,手钻和一个小铁砧等工具及锔补用的大小不同的银、铜、铝、铁锔钉等,木箱旁边还挂着个小木凳。

  我们小时候也没什么热闹可看,一看到有小炉匠来村里,我们就跟在小炉匠的身后,看着他那神秘的木箱子,特别喜欢看的是小炉匠挑着担子走路的姿势:一只手扶着担子,另只手随着步伐的节奏前后摆来摆去,两条腿轻盈而急促地倒腾着,迈着的脚步很象现在走T台的模特儿,觉得很好玩儿。

  小炉匠边走边吆喝:“锔锅——锔碗——锔——大缸——

  这时,我们跟在后边就会调皮地跟着应和着:“锔锅——锔碗——锔——大缸——锔老太太——尿盆——不漏汤——”然后是小伙伴们的哄堂大笑,小炉匠也不理会我们,自顾挑着担子,走着他的模特儿步,继续吆喝着…

  那个年月,小炉匠多是山东、河南、河北的人居多,大人们说,一听吆喝声就能知道这锔锅锔缸的人是山东的、河南的还是河北的,他们的吆喝调各不相同。

  揽到了锔补的活儿,小炉匠就放下担子,把小火炉和风箱组装好,从担子上取下小木凳,坐下,再从木箱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家织布垫在双膝上,接过要锔的或缸或碗或锅,锔补的程序大致是差不多的,用一个手钻钻孔、镶钉、打磨等。

  小炉匠用的手钻结构简单又原始,长大约一尺多,上下两段直径约一寸的圆木棒组成钻杆。上段有三、四寸长为母杆(母杆不动,现在的术语应该叫定子),下段底部安钻头,即公杆(公杆可转动,现在的术语应该叫转子)。公杆上固定着两条皮带子并分正反方向缠绕着,两条皮带的另端固定在一根木棍上。用左手握住母杆,右手攥着这根小木棍,象拉二胡一样地来回推拉,这是个简单的省力、省时的杠杆原理,带动钻头左右旋转。钻头分为钢钻头和金刚钻头,根据所锔补的物件选择什么样的钻头及不同金属、不同型号的锔钉,在要锔的缸、碗或锅的裂痕两侧钻出小孔,镶嵌锔钉。再经过小炉匠的敲敲打打,锔钉就会更加牢靠地镶嵌在钉孔里,锔住裂纹。最后在裂缝处抹上一层油灰,再刮平擦拭,即做到裂纹处严丝合缝,又起到遮掩痕迹的效果。

  锔缸、锔锅似乎比锔碗锔盆(锔碗是泛指,也包括锔、焊洋铁盆、陶瓷、铁、铝、铜等器皿)的要累些,一般来讲是粗活,只是费点儿力气,当然还是讲究技术的。当有的锅破个洞,又没办法打补丁,就要把锅倒扣过来放在地上,把破洞边缘的锈蚀及灰垢处理掉。然后用一种很象是纸壳子的东西按锅的自然坡度在里面支撑好,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模具了吧。点上小火炉子,放上类似于钳锅的一个马勺形状的器皿,里面装上铁粉,再放些其他的粉末东西(现在想来可能是起催化作用的催化剂吧),拉着风箱,把铁粉烧成铁水,把熔化的铁水倒在按锅的破洞做好的模具上,等铁水冷却了,铁水也就和锅溶为了一体,再进行打磨、抛光,一个破锅就锔修好了。

  锔补,也分为粗工锔和细工锔。就拿锔碗来说,是要有高超的技艺才行的。“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儿”这句话,我想就是从这来的吧。如果是一只主人非常喜爱而又精致或是很名贵的瓷碗或瓷盘,锔完后不仅能正常的使用,还要做到锔补的纹理自然,又不失美观、大雅,这就是细锔活,也叫“锔活秀”。

  小时候,我就亲眼见过一位老伯拿着一个青花瓷碗让小炉匠锔补,老伯说,这是他爷爷留下的一个很有来历的青花磁碗,不小心让他儿子给碰打了一道三四厘米长的裂纹,怕一裂到底,不敢再用了。小炉匠接过瓷碗左右上下看个仔细,然后说:“这个锔好要很费功夫的,这个活可以接,不过价钱要高些。”老伯说:“只要你能锔补好,价钱没问题。”小炉匠又说:“这是规矩,一般锔补的价钱超过原物价值一半的,要告诉人家的。”

  小炉匠接过碗,他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然后他就开始“工作”了,只见他先是在裂纹最底的端点上一滴油,然后给手钻换上一个很小很小的金钢钻头,开始小心翼翼地钻着,这个孔叫“打截”,使裂纹不会再裂下去。大约一个小时左右,裂纹上及两侧钻出了很不规则的一些米粒大小的孔儿,他用嘴吹了吹钻孔里的粉末,拉开他木箱最底层的抽屉,找出一个小铁盒子,从里面拿出两个锡纸包,打开锡纸,一包是银光亮闪的小锔钉,一包是些很像小星星或是小花朵形状大小不一的银饰小物件儿,看上去很精致也很小巧,他开始了一个个地往钻孔儿里镶嵌银锔钉,有的锔钉在他看来不合适,他就进行着一番改造,还穿插着在小孔儿里嵌入小“星星”和小“花朵”,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所有的锔钉镶嵌好了,他用一只很小的铁锤儿在银钉、小“星星”和小“花朵”上叮、叮、叮地敲打起来,时而轻中有重,时而快中有慢……这个碗一直在他那粗糙的手上不停地翻转着,敲打着,然后用一支筷子粗的小圆锉轻轻地打磨着,打磨得很认真、很仔细,还不时地用手掌心去擦拭着、感觉着。最后,拿起一条干净的手帕在上面掸拭几下,看了看,认为满意了他才把锔好的碗举起来,让大家看,这时我们才一目了然,惊叹起这个老艺人精湛的技艺和过人的智慧,他锔嵌的那些锔钉和小的银饰物件在这个“破”碗上构成了一枝梅,还点缀着几朵绽开的梅花!那逼真的效果登峰造极,裂纹的痕迹已荡然无存。他往碗里倒满水,真的滴水不漏,这时他才露出了惬意的微笑。

  今天,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缸漏了,锅破了,碗裂了,早已没人去锔这些了。而且每逢新年还买一些新的锅、碗、瓢、盆,其意为新年新生活的开端,以图个吉利。可是,这小炉匠的“饭碗”可就真的“裂纹”到底了。

  流年似水,往事如烟。“磨剪子戗菜刀”和“锔锅锔碗锔大缸”这些展现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手艺,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成为记载着时代沧桑情感的往事,随着那岁月的河流悄然远逝,渐渐地成为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只是亲切的回忆,使人难忘,让人怀恋!还有那远去的吆喝声。

  “磨——剪子嘞——戗——菜刀——”

  “锔锅——锔碗——锔——大缸——”

  那熟悉又亲切的吆喝声,仿佛又从那古远的村巷里传来……

【那些远去的吆喝声往事散文】相关文章:

青涩往事的散文02-15

有关鞋子的往事散文10-02

往事成殇散文10-05

汪曾祺的散文有那些01-22

散文过往那些事10-04

往事落寞心,酒邀去年人散文10-05

远去的乡村匠人原文06-30

远去的离骚经典美文09-18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散文09-30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的散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