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儿散文

时间:2022-08-01 14:48:29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味儿散文(通用18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味儿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味儿散文(通用18篇)

  味儿散文1

  脑海中有很多种味儿,可以牵出很多温馨。我的鼻子一直很灵敏,甭管香味或是异味,只要不是正常空气的味儿,我总要习惯的耸耸鼻子,确定一下那是什么味儿,因此总被某人称为狗狗。

  年味儿。

  那天走到学校门口,闻到一阵油炸的香味儿,是学校门口一位婆婆摆的油糕摊儿。可能是冬天的缘故吧,缩了缩脖子,猛然就想起了过年。

  儿时,过了腊月初十,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印象很深刻的是炸麻花。平时能吃上一根麻花,是很奢侈的事,那个香脆,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快过年的时候,乡邻四舍都会几家合伙自己炸上一些麻花,在正月里可以拿出来款待客人。

  当巷子里开始飘出油香的时候,年味儿就渐渐浓了起来。于是还没炸麻花家里的孩子就盼着,缠着自家的大人问何时开始炸麻花。而真正到那一天,被油烟味儿呛上一会,吃麻花的欲望一下子就无影无踪,然后怎么也想不起为什么平时觉得麻花那么好吃。不过还是很开心的,尤其我们女孩喜欢玩面团,总逞强着搓麻花,却糟蹋了一团又一团面。大人们一部分负责把面团变成麻花的模样,一部分负责把面麻花放到油锅里炸熟,而小孩子在这时就是传输带的作用了。

  小孩子的耐心总是有限的,一会就会不耐烦。大人们便连哄带吓的吆喝着孩子。大人们粗着嗓门拉着家长里短,孩子们一会哭一会笑,热热闹闹的一天快到黑了的时候,各家一筐一篓的麻花便炸好了,大人小孩都是腰酸背痛的,然后聚在一起吃一顿饭,大人们还会喝点小酒。晚上小孩便会早早进入香甜的梦乡。

  如今,很少有哪户人家在过年前自己去炸麻花了。去铺子里买上一些,也是一年比一年少,因为麻花不再是多稀罕的吃食了。因此,便也感觉如今的年味儿淡了很多。现在的小孩,也有自己过年的期盼和激情。或许淡了的,并不是年味儿,而是自己的心情。

  爸妈的味儿。

  很久没有吃到妈妈做的饭了,但妈妈做的饭菜却不会在脑子里淡忘。爸妈的味儿,就是家的味道。那条幽深的巷子,那个四合小院里,曾经留下我们多少欢声笑语。爸爸擅长的清炖鸡汤,回锅肉,妈妈擅长的各种炒菜和汤面的味儿,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味儿。

  对家的感觉,是在自己组建了小家的时候,慢慢深刻起来的。年轻,冲动的两个人尽管互相爱慕着,但也要不断磨合,随着孩子的降生,自由的限制,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时时烦躁。因为离娘家远,隔上一段时间,我们才会回到爸爸妈妈那儿。每次我们回去,便会叫来姐姐一家,不管爸妈有天大的事儿,也会放下手,我们热热闹闹的就像过节一样。吃着总也吃不够的爸妈做的家常饭,爸爸和女婿们聊天,妈妈和闺女说私房话,孩子们在院子里闹腾,其乐融融,有再多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在妈妈的床上,睡觉也会特别安稳,因为只有这里是可以完全放松依赖的家。

  有爸妈的地方,就是家。当你高兴的时候,他们会和你分享快乐,当你失意的时候,他们会和你承担痛苦。哪怕陪着爸妈吃一顿简单的家常便饭,也会使浮躁的心安宁下来。当你失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好像变成了没有根的浮萍;累了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青春的味儿。

  我在买皮鞋的时候,拿起新鞋,总会先闻闻皮革的味儿,是否真皮,我的味觉一定没错。因为这个不雅的动作,被某人训过很多次了。我喜欢皮草味儿,可能就是源于那个温暖的拥抱。

  青春期爱的激情,于我来说,好像一直都很模糊。无论我的个性曾经多么张扬,渴望爱恋的'心却一直被我深深压抑。我和他的故事不算故事,因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过往的一切,就那么莫名其妙的刻在了记忆的深处。那种心的悸动,难以言说。有过无数次甜蜜的交流,也有过无数次酸涩的争吵。

  我从没向他表白过我对他的依恋,他的追问我只以微笑作答。不知道是因为年少,还是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我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我们之间无数的猜测和忌恨,也说不清楚是否出于爱。最终,我绝望了。在日记本上写着,我们都放手吧,但愿你能拥抱我一次,仅此而已。我属于内心纵然波涛汹涌,骄傲的个性也绝不会向谁祈求什么,更何况爱,于是只能任柔情似水在胸腔里泛滥。我想,一切都结束了,无言。

  那天,因为琐事,我们又开始争吵。当我负气准备离开的时候,他从后面抱住了我,紧紧地拥抱。他抱起我在地上转圈,我眩晕着,好像飘到了云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鼻息里全是他身上皮衣的动物皮味儿,我醉在这种味里,好像在吸着诀别的气息。听不见他在我耳边一遍遍的问,你到底要我怎么做?

  他的皮衣的味儿,令我迷糊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此深深地刻在脑海中。不知道为什么我能做到那么决绝。后来断了与他的一切联系,不论他做什么都不再心动。就像日记上说的,只要一个拥抱,仅此而已。后来还想过,是谁偷看了我的日记,告诉他我的心事吗?

  因为青春,所以骄傲吧。我一直感觉,我对他的喜欢,超过了他喜欢我的程度。这种感觉令我不安,所以逃离,多么傻的青春!淡淡的动物皮味儿,是我青春期纯真,青涩的见证,不曾后悔,也永远不会忘记。

  我用味觉记录流年里的一些琐事。当年老的时候,味觉消失,一切感动,悸动和温馨是否也会消散在记忆的深处?

  有一种残酷,无人可挡。幸好,我还可以墨染流年,尽管拙笨,也可寄沧桑......

  味儿散文2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成熟,有时候又很幼稚。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小人,率真而又任性。不知道怀念童年是因为童心未泯还是心已老去,无缘无故的,想起了小时候,幸福的微笑溢满了脸庞。

  我小时候是个很强势的女孩,和每个女生关系都很好,却和很多男生都干过仗。这是优点吗?反正被我欺负过的男生后来都成了我很好的哥们。一直觉得自己敏感忧郁,突然想起这些往事,觉得很有意思。

  初二吧,好象,我最后一次打人。这次事故过去很多年了,我依然记得很清楚。闲来无事,记录下来,觉得甚是好玩。那时候的教室简陋破旧,窗户是用塑料油布封住的,经常停电,我们常点着煤油灯坐在教室里自习。记得我坐在靠窗的位子上,那个窗户上有个小孔,老师喜欢在那个小孔里监视我们是否在认真学习。

  我前面坐着小军,后面坐着哪个男生,不记得了。小军前面坐着奇峰,那天下午刚转学插到我们班,晚上我狠揍了小军一顿,把奇峰惊着了。他后来成为我无话不谈的哥们,曾给我说起过,一开始觉得我很可怕,没见过这么强悍的女生,哈哈。

  那时除了和奇峰谈心事,聊八卦,还有一件很默契的事,我俩瞪眼睛。他的眼睛不大,细长,即使不开心也显得笑眯眯的。每次排座位,我俩都是坐前后,我后或他后,往往是他转过来或是我转过来,彼此盯着对方的眼睛,很久,一句话也不说,最后会心一笑,好像彼此明了了一种心思。没有任何杂念的对视,纯净,明快,淡化了学习中的枯燥。那是属于我们两人的独特的友谊。而今想起,觉得不可思议。如今,我还有那么清澈的眼神吗?还有心情,还有胆量和哪位异性那么长久的对视吗?复杂起来的是长大了的心,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和小军的战争因一件极小的事引起。少年时代,血气方刚,处理事情简单直接,过后爽朗痛快。在我做作业的时候,小军和我后面的那个男生你来我往的逗乐,很烦。我抬头说了一句,看什么看,眼珠子掉出来了!小军恼了,说又没招惹你干嘛骂我。我说真没说你,老师刚在窗上看,提醒你,别没良心啊。你把我当傻子哄啊?小军说着,抓起我的课本扔到地下。一下子激怒了我,一把抓起小军的衣领,把他摁在桌子上狠狠揍了一顿。结果小军的皮夹克被我抓破了,我,小军和后面的男生都被请到老师的办公室。

  我骂了老师,打了同学,内心无比忐忑。处理的结果是,小军和那个男生都挨了老师的耳光,我被老师安慰教导了一番。这件事,让我在班里一下子声名大振。也让我意识到,女生的泪眼婆娑再加上成绩优秀,多大的罪过都不是罪过了。

  和爱人面对面吃饭的时候,跟他说起这些事,我俩都忍不住捧腹大笑。他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说你这么开心幸福的笑起来很漂亮。然后问我,知道为什么他们被你欺负还会成为你的朋友吗?

  是啊。如果真的打架,我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都是温良醇厚的男生,如同爱人包容我一样,以小小男子汉的胸怀容忍我的任性和野蛮。长大以后一定和爱人一样,是有责任心的'好男人。

  由此我想到,社会是由每个小我构成的,和谐不是你,我,他为社会做了多少感天动地的大事,不是口头上喊了多少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有社会公德心,责任心,爱心。你,我,他的责任和爱构成小家,无数个幸福的小家构成和谐的大家。幸福应该是平淡中的深刻,而不是貌似和谐的背后,藏着肤浅的浮躁和龌龊的勾心斗角。

  小军家和我家在一条巷子里,他家在巷头,我家在巷尾。他大我一岁,不知什么时候留级和我一个班,而我除了打他的那一次,对他再无其他印象,记忆这东西,有时候真奇怪。我们从此再不说话,彼此碰面视而不见。

  后来有一天,小军站在门口,等我走近,朝我尴尬的笑。其实我们都早已忘了之前的不愉快,只是谁也不好意思打破僵局。我推着自行车,他坐上后边架子从我手里接过车子,陪我默默地走了一段路,然后告诉我,他要走了。离愁竟然在我们之间幽幽的打转。没几天后,他随着他爸妈跟着工厂一同迁往大同。后来他爸妈回来过几次,听妈妈说小军也回来过一次,只是我们再没相见过。

  毕业后,和奇峰就此分别。很多年过去了,我上学,工作,结婚,忙自己的日子,再也没见过他们,却经常想起他们。如果不是那次战争,我和他们可能早已成为陌生路人甲。他们现在还好吗?

  耳边依稀响起一首儿歌: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想起那个时代,恍若如梦。不知道什么时候,童年好像戛然而止。然后长大了,敏感了,忧伤了,时时感觉犹如浮萍,找不到前世今生。

  流年似水。

  味儿散文3

  一、口蘑炖羊肉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一股阵阵飘香的美味儿。这味道经常传到我的梦乡,那就是口蘑炖羊肉的味道。这味道长久藏在我的记忆中,想起它就会格外思念我的父亲母亲。

  那时候我家住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父亲工作在二连浩特。父亲每两个周回家一次,他叫这样的日子为“休大礼拜”。那时候我们家已经有了四个兄弟姐妹,日子过的并不富裕。每当父亲休大礼拜的时候,我们就非常兴奋。因为父亲会从二连浩特带回好吃的口蘑干和羊肉。这可是我们期盼了半个月的食物,我们都盼望着解馋又管饱的晚餐呢。

  父亲的火车是下午一点左右到家,母亲的准备工作从三点就开始了。记得她准备的材料还不少呢。有大葱、大蒜、姜、西红柿、干辣椒、花椒、大料、茴香、酱油、白糖、白酒、盐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父亲拿回来的羊肉和干口蘑。

  首先,母亲会把口蘑干用水泡上一小时。其次母亲会切羊肉成块状。葱姜蒜切成片。接着切半个西红柿。母亲说,西红柿可以提味儿,还可以让羊肉绵软。母亲用一个洁白的纱布,把花椒、大料、茴香包扎好,扎上口儿。羊肉飞水,大火烧开。这时候总是我在拉风箱,我们家用的是大锅灶,烧煤炭,需要用风匣吹火。

  烧开水以后,需要撇掉沫子,捞出羊肉,留下羊汤备用。母亲说,千万不能倒掉,羊汤很有营养。这时候锅刷干净,放上油,最好是亚麻籽油或者上好的花生油。我想,现在最好用鲁花牌花生油吧。

  放上葱姜蒜辣椒干,爆香。再放西红柿;放捞出待用的羊肉;放发好的口蘑;放白酒、酱油、白砂糖、盐、纱布调料包。倒入羊汤和口蘑的汤。盖好锅盖,大火煮,小火炖。半个小时后,就可以吃了。母亲说,咱家人多,吃得多,砂锅小,煮的不够吃,不然用砂锅炖出来会更浓香……

  一般吃口蘑炖羊肉的日子,主食都是金银卷。金银卷是用小麦粉擀成皮抱着玉米面蒸的馒头。平时我们都嫌乎这种主食不好吃,不如纯小麦面的馒头。可是有了口蘑炖羊肉,我们感觉它很下饭,就不再挑剔金银卷了。

  为了让四个孩子吃饱吃好,母亲和父亲都不怎么动筷子,我们则是每人拿一只小碗,把羊肉和口蘑弄到碗里,痛痛快快地吃个够。当我们吃饱了,喝足了,父亲母亲才舍得吃一点儿。那时候别人家都吃糠野菜,我们家还有口蘑炖羊肉吃,全凭了父亲的勤劳,别人在二连浩特上班,休息的时候睡大觉。父亲起得比百灵鸟还早,中午顶着大太阳,一颗一颗地采蘑菇。二连浩特的蘑菇就是久负盛名的口蘑。父亲采口蘑后,把它们晒成干,用小口袋装起来,等休大礼拜的时候带给我们吃。

  我有时候就这样想:我们那时候就好像没有出窝的小燕子,父亲就好像是飞来飞去的老燕子,我们在家里等着盼着,父亲一次一次地用嘴衔来美食喂养我们。他把我们喂养大了,他自己也累死了。

  多么感激我们的父亲啊,多么想念我们的母亲啊!如今他们都不在人世了。每当我看见羊肉,看见超市里的'内蒙古羊肉卷,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念父亲母亲,想念童年时代的口蘑炖羊肉。啊,口蘑炖羊肉哦,我永远的美好记忆!

  二、我家的酸菜水饺

  以前烟台人没有吃酸菜的习惯。近几年来,一些东北人来到了烟台,也把东北人喜欢吃的酸菜带到了烟台,现在烟台的超市里和早市上都有卖酸菜的。我曾经在东北生活了一段时间,对酸菜水饺独有情钟。那天大家庭聚会,兄弟们建议我做一顿酸菜水饺,我愉快地接受了建议,难得咱烟台人也品尝一次酸菜水饺,我得露一手。

  我先准备了如下的材料:酸菜半棵,前肘肉一斤,大葱三棵,生姜一块,黄瓜一根,饺子皮二斤,香菜三根,木耳五片。然后我把酸菜剁碎,挤干去汁,待用;前肘肉剁成馅,放入盆中;加上花生油半两、味极鲜一两、味精少许,食盐一汤勺、料酒少许,搅拌均匀待用;将大葱剁碎、生姜剁碎、香菜剁碎、木耳剁碎,将剁碎的葱、姜、香菜、木耳放入盆中再一次搅拌均匀;最后把酸菜放入盆中搅拌均匀。这时候,酸菜的清香和各种配料的浓香都被调了出来。饺子馅就做好了,剩下的就是包饺子了。

  包饺子是最有意思的,我母亲常说吃饺子的重头戏不在“吃”上,关键在“包”上。全家人齐动手,有说有笑,边说笑边包饺子,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是母亲最喜欢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每年包饺子的时候,女眷们都参加,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天,总会有人说一句:“这是谁包的饺子呀,真漂亮,就跟年画上的一模一样。”我一听,有人表扬我的饺子啦。那比表扬我还要得意呢。赶紧凑上去说:“这个啊,是我包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天是全家人第一次吃我包的酸菜馅水饺,大家都说好吃。有人建议以后家庭聚会主食就吃酸菜水饺吧。于是我满口答应下来。

  后来一琢磨,到超市买酸菜有些贵,不如自己激酸菜。于是我买了十棵大白菜,一口缸,开始激白菜。先把白菜的老帮子去掉,扒出白白的菜叶。然后一切四瓣,放置在案板上备用。第三是烧一大锅开水。第四是把白菜放在开水里烫。烫过之后,码在菜缸里。码一层菜,洒一把粗盐。再码一层菜,再洒一把粗盐……最后烧一锅干净的开水,倒进菜缸里。等半个月,酸菜就成熟了。可以包酸菜饺子用了。

  我做酸菜水饺和激酸菜在亲戚朋友中出了名。于是大家都喜欢吃我做的酸菜和酸菜饺子。于是我每一年都腌制一大缸酸菜,每个亲戚朋友送一些,姐姐哥哥、弟弟妹妹、同事、朋友都吃过我做的酸菜,大家都说:“没想到,烟台人以前不常吃的酸菜饺子还真味道鲜美啊!”我想:烟台改革开放了,东北人、西北人、西南人等等都来到了烟台,也带了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烟台市一个开放的城市,不拒绝任何美食。西北的凉皮、肉夹馍来了;东北的酸菜水饺来了;兰州的拉面来了;云南的米线来了……烟台人有口福了,走出家门口就能吃到天下的美食了。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让我们尽情地享受这普天下的美食吧。

  味儿散文4

  微风携着淡淡的热气,悠然划过窗台上的苔藓,停靠在窗外休憩。眼前,忽然地一亮。竟然没注意什么时候挂了红红的灯笼。蓦然惊觉,已经腊月二十三,仿佛站在钟楼上,准备敲响新年的钟声。虽然没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但这宁静却将成为新的一年叩开的新希望。

  久居闹市,也许是因为早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按部就班,虽然年关已近,却总在怀疑是不是真的要过年了,越发安静的街道,总让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只有在路上看见那些红红的福字,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才不得不相信,是真的要过年了。

  其实,内心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年味。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但那时候的岁月,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记住,去回忆,去眷恋,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年越过越没趣是因为,最快乐的人已经不是你了。这话没错,现在,我得照顾好我弟弟,不再是一个人到处乱跑。

  小时候,年味是一卷泛黄的刺绣。朴素的针脚,蜿蜒着儿时的快乐与童真。

  那时候,一进腊月门,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喜气与忙碌萦绕在耳边身畔。一场雪后,外太婆家的屋檐上阳光照耀。空气里到处洋溢着一种叫做吉祥的.气氛。寒冷的风,好像渐渐疲倦,偶尔会停靠在窗外的树上休憩,小溪边一片寂静。

  街道两旁,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福字,开始陆续走进千家万户,就等除夕那天,用来装饰来年那个红红的希望。每当这时,父亲和母亲都会开始忙碌各自的分工,而路边总是升起一阵阵的鞭炮与欢笑。

  父亲会把平时乱七八糟堆在阳台里的花盆,仔细的用剪刀将盆里的植物修成齐齐的,整齐的摆放在某个墙角。弟弟最喜欢妈妈做的年糕,放一点糖,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香,有时还会煎一煎,金黄金黄的,透着一种琥珀的光,现在想想还是意犹未尽。

  通常,我做的活就是打扫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就可以让一整个窗户明亮的一尘不染,把桌子上的东西收拾得好好的,把书架理成最舒服的模样。偶尔,母亲也会让我帮着做一些小活,譬如拖地,或者喂喂酷酷一些狗粮,平时母亲都不用我,只有到了忙不过来的时候才会叫上我。

  时光如水,淡淡如烟。现在回想起,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生活,浓墨淡彩。总认为过年,是属于一岁中最浓的那一笔,隐匿着盛大的狂欢。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一直重复着相同的习俗。腊八,辞灶,除夕,守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渐远的岁月里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我们也越来越知道珍惜珍惜这种平淡而深远的幸福。

  从初一开始,一直是忙碌的样子。虽然不是(这一拨客人走啦,下一拨又接上。)现在在毫不忙碌地悠闲中,依然有零星的鞭炮声不时入耳。年华又添一岁,时光依旧如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就!

  味儿散文5

  又是一年的除夕,听着街上零星的鞭炮声,看着家家户户陆续亮起的大红灯笼,在微信上不断刷出亲人朋友们庆祝新年的欢乐气氛,心里觉得满满的,充斥着儿时的记忆,淡淡的乡愁,还夹杂着如今的幸福生活,特别感慨岁月,它那么长又那么短,夺去了老一辈人的青春和健康,给予了我们这一代无限的物质享受和充足的精神财富。

  今年的冬天不是很冷,所以觉得过得很快,孩子们都没来得及穿上大红棉袄,戴上厚厚的手套及美丽绵软的兔耳朵,春天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到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每个离家的人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伤痛,这份藏在心底的愁绪总是在最欢乐的日子里彰显到极致,让人在幸福中尝到一点点苦涩。或许是因为过了而立之年,心中更容易害怕,害怕风吹过,飘落一地黄叶;害怕雪融化,大树流下泪水;害怕父母老去,我们不再是孩子。

  虽然过了许多春节,但是体会年味儿是不变的情结,每年都会像细嚼慢咽地吃饺子一样去感受年味儿。

  随着日子的流逝和容颜的改变,心里开始一年比一年害怕过年。从小时候发自内心深处的甜蜜和向往,到现在的恐惧和彷徨,我努力去适应去享受红红火火的日子,去感恩上天赐予我的天伦之乐。

  随着夜幕的`降临,外面的鞭炮声和漫天的烟花也渐渐多了起来,孩子们和他爸爸在院子里尽情地享受燃放烟花所带来的快乐和喜悦,他们喊着、跑着、跳着。那种浓浓的过年气息包围了我们,任凭黑夜再怎么浓重,也无法阻挡我们热烈的心情。

  听得见他奶奶在楼上喊我们回家的声音:大年三十的不要到外面去野了,赶紧回家,外面有妖魔鬼怪呢!我一下就觉得特别亲切,好像我们都是贪玩的孩子,在等着大人叫我们回家吃饭的声音。而婆婆,这么多年一直在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累。看着她老人家日渐佝偻的腰身,觉得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儿。

  尤其是过年,我们在看电视,放烟花,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时候,她还是不分昼夜地为我们做各种好吃的,诸如油圈圈、糖角角、油饼、凉粉之类的,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肉食,让我们能像孩子一样地尽情享受过年的乐趣。

  而过去的讲究也是一样都少不了的,诸如敬灶王爷,三十吃面,初一饺子,还有初一不能倒垃圾和脏水了,三十晚上、初七不能出门等等,让人在无奈之余觉得其实老人特别可爱。真是应了那句话:家有老,是活宝。

  每次过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渴望平安幸福总是永远的主题!不管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心在何处,在此刻都让我们一起祝愿来年能圆圆满满,幸福平安!

  味儿散文6

  眼瞅着这年,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题记

  这几天的小西北风频频呼啸而来,刮得越来越猛。今年的数九寒冬,还真是非比寻常的冷。已进年关,寒气竟然来的这么冲。我刚说了一个冷,老爸老妈就说:“再冷,也冷不过黑龙江。”一提到家乡,一说起新春佳节,他们就开始念叨从前过年时的年味儿……

  (一)习俗

  虽然离家太久,但回想起故乡春节的传统习俗,至今还另我记忆犹新。每当立冬后,随着雪花一层层增厚,河面全部被冰封,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拉“爬梨”。进了腊月,老东北人就开始蒸粘豆包、吃杀猪菜、包冻饺子。就如民谣里唱得那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简单明了的几句,综合地概括了东北的春节习俗。另外东北人从大年三十开始点长寿灯,彻夜通明。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正月里不剪头,一般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嘿嘿,迷信)“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初一初二不扫地不汲水,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外流。再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如贴春联、贴福到、放鞭炮、挂灯笼,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

  (二)大采购

  记得小时候,喝过香飘四溢的腊八粥,母亲就开始忙忙碌碌的采购年货。那时候没有超市,只有商店。每到年关,商店里往往是人满人患,人们早早地赶到那里排了许多长长的列队,恨不得把这一季的“食用”,全部搬回家里面。那个年代,“爬梨”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托运工具,也是孩子们用来开心的超大玩具。爬梨分两种,一种是木制的,另外一种是铁制的,经济实惠,使用方便。买的东西多,而且又买到有重量的年货时,母亲就让哥哥拽着爬梨,跟着她一起将东西往家里托运。那时也没有冰箱,但故乡的冬天,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大冰箱。不怕冻的东西,(鸡、鸭、鱼、肉)冻梨、冻柿子等,全都放在外面的仓储里。给长辈买礼品,给孩子买新衣服,糖果,瓜子,花生,鞭炮、对联,烟花,件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给我和妹妹买的头花,小头饰、扎发辫的绸子、彩色头绳、发卡、雪花膏、胭脂等。另我难忘的还有,母亲买的年画、挂钱、窗花等。每张年画都有一个美丽如梦的名字,现在我还能记住有“年年有余”]“天女散花”、“花好月圆”“百鸟朝凤”,“孔雀开屏”,其中年年有余和花好月圆这两幅,几乎成了每年的必需品。说起这“挂钱”,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东。挂钱,是粘在春联的横批下面的,放二至六,三到五张都可以。它的图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大都是喻意吉祥、平安、财运、健康等等。是汉族民间,刻(剪)纸艺术品中的一种。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窗花,也是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清一色纯红,喜庆那就甭说了,尤其是那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着实让人们打心里往外的喜欢……

  (三)舌尖上的美味儿

  说起那时的春节,能称得上舌尖上的美食的,就不得不说说东北的这道“杀猪菜”。虽然父亲母亲属于“移民”,不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我们几个子女却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时间久了我家也就入乡随俗了。这道杀猪茶,也是我家的年菜之一。其实做起来非常简单,用自制的酸菜和肥肉、血肠、各种佐料放在锅里一起炖,味道酸酸的,入口不油腻,而且炖得越久越好吃,这便是东北人常说的 “杀猪菜”。还有一道被特别重视的菜,那就是“酱猪手”。年三十的晚上,必须上桌,而且猪前蹄最好。吃了这道菜,那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大搂、特搂、“搂前”(钱),财源广进的意思。我家的年饭,一般在除夕上午十二点之前开饭。那些平时吃不到的“传说”中的美食,全部集中在这顿年饭里。年饭,一般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做法繁多,各家有各家的口味。另外还有杀猪菜,素茶、凉菜等等。母亲通常都会做上十道菜,喻意在新的'一年里,诸事十全十美。吃过这顿“正宗”的团年饭,接下来就是我们小孩子期盼已久的年夜饭,年夜饭就是在子夜时吃饺子,这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放鞭炮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我家在跨年时基本上是吃素馅的,大年初一才吃肉馅,尤其要吃芹菜肉的。芹菜,意味着是人们吃了,会越来越勤劳,还有酸菜肉的,这是东北的“拿手馅”,和杀猪菜一样是必吃的。(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饭后可以吃冻过的水果,这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别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要数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 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四)守岁

  守岁和拜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从中午那顿年饭后开始的。当时在我看来,守岁,可称得上是一件大事,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其实儿时的我,敖不上一宿,一般吃完跨年饺子,也就到了昏昏欲睡时。)现在想想,虽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电子游戏,可我那时的内心,却是由衷的快乐。因为从除夕这天开始,母亲会给我放假几天,平时帮着做的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年三十开始通通可以不用管,只管一心一意穿着新衣裳、新鞋子,口袋里揣着妈妈给的“压岁钱”,糖果、瓜子、榛子、松子等,然后相约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一起跑到一片空旷无人走过的雪地里,打几个滚,捏几个雪团,再踩出自己心中想要的各式图案,那白雪相当于一个不受约束的大画板,任由我们作起来,那场面简直是“无法无天”,但另人高兴的是,无论我们怎样“疯狂”,今天大人们也不会管。玩累了,就在一起“东拉西扯”,嘴里一边含着糖,还一边嗑着瓜子,吃够了,又一起“东家游西家窜”,一起打牌,一边喝着茶水,一起美美地分吃一串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儿……直到天完全黑下来,灯笼全部亮起来,看看钟表,已经到了妈妈说吃饺子的时间。这才依依不舍地互相告别,各自回家吃饺子放鞭炮、放烟花等待跨年……

  备注:(压岁钱通常是崭新的五毛,或者是一元,二元,总之不会超过三、五块钱,可另我悲催的是,出了正月,母亲会把压岁钱回收,还美其名曰,用它给我交学费。另外,父亲初七上班了,我的逍遥假期,也就正式宣告结束了,我快活“神仙般”的日子,嘿嘿,也就这么几天。)

  如今,漂泊在外已有许多年。昔日街坊邻里走街串巷的那一团和气,被眼前耸立的一座座高楼大厦里一家家封门闭户所代替。每逢过节,大街小巷也是张灯结彩,各大商场,人头攒动,各种庙会也同样会映入眼帘。可儿时印象里的新春佳节,早已是一去不复返。曾经的玩伴,均已在各地四散。对旧日的习俗,也不由自主地做了很大改变。眼瞅着这年,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文/伊人轻舞

  味儿散文7

  经过广场时,我发现有一群老人正在一排桌子上挥毫泼墨,四周的地面上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已经写好的巨幅春联。春联旁边,面带喜色的围观者不时发出低低的赞叹声。有一位老人,兀自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兴邦有法千般好,为政无私万里春;国兴特色三江暖,日灿神州万里春;时逢盛世心花艳,春到人间气象新……”

  我也情不自禁地轻轻诵读起这些笔力苍劲、散发着浓郁墨香的春联,思绪却再也牵拽不住了——

  幼时过春节前,我家常常围了很多人,他们都端着墨水瓶,拿着大红纸,等候父亲给他们写春联。父亲常常顾不得吃饭,从早晨到夜晚,一直忙活着给父老乡亲书写春联。国财哥每次来写春联时,都会点着哥哥的额头说:“你得好好上学,将来好接班给大家写春联啊!”哥哥很羞涩地点点头,拿着父亲给他的毛笔,在废旧报纸上写“福”字。

  等到将别人家的春联写完后,父亲才会着手写我们家的。父亲很民主,总会写大家挑选出来的'春联。那时,我们姊妹几个便翻开家里那本发黄的春联集锦书,仔细挑选。母亲这时往往会发话:“大门口的春联就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款吧!”父亲点点头,拿出最宽的大红纸开始书写:“风调雨顺千般好,国泰民安万里春。”

  哥哥那时正在上学,挑来选去,最后选定“岁月峥嵘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父亲一边书写,一边语重心长地对哥哥说:“以后你写春联,得写自己拟定的春联!”

  我最喜欢梅花,常常会让父亲书写“鹊闹枝头传喜讯,梅开窗外报新春”。

  大家都说完了,父亲总不会忘记书写“勤俭持家福禄厚,辛劳致富幸福多”,写完后,他就对大家说:“这幅春联真好,大家要谨记勤劳节俭。”

  父亲写完春联,就会教我们姊妹几个在四四方方的小红纸上写“福”字,挑选写得好的贴到门墩上、农具上。

  贴完春联,父亲常常喜滋滋地指着春联,给我们解释春联里的学问,讲述关于春联的故事,还会出一些上联或下联要我们对。我们姊妹几个常常围在父亲身边,用心地听,用心地想,很是享受。

  哎!不知道从何时起,父亲就不再写春联了,我们姐妹们也不再围在父亲跟前写春联论春联了。买来的春联虽然质地越来越好,但我似乎很多年不曾关注过春联了。

  “你想写啥联儿?”一位手持毛笔的老人笑呵呵地问我。

  我一愣,发现自己竟然想不起来该写些啥了。

  “写,写——”

  我思考良久,想起父亲曾经写过的一幅春联:“书做良田,百世耕之不尽;勤为至宝,一生用则有余。”

  “好联!”老人说着,饱蘸墨汁,深呼一口气,挥动大笔……

  瞬间,我感觉久违的年味儿在墨香里款款而来。

  味儿散文8

  一

  新奇带着梦想,随风吹过毛草。钻出四面透风的墙壁,踏上轰隆隆的列车,去远方流浪。

  枪林弹雨,脱下铜铸的外衣,拥抱太阳取暖。血液溢出体外,一路铜锈一路硫磺,脚下的尘土被碱性的硫酸浸泡。我一路走来,脚上的泥土味儿更加厚重。

  城市如花,如花似玉。狂野牵动城市,激动牵着我心。一路行走,好生羡慕美丽的城市,有点飘飘然,差点忘了我是谁。

  城里的大小公司,崭新锃亮。若天上的明星,用磁铁吸引我的眼球。走过去、跑过去、飞过去,到了公司门口,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呆木鸡。不敢向前一步,却又不甘后退。

  究竟是亮如玻璃般的环境光线,罩住了我的脸或晃着了的我眼,不敢走进房门?还是咱脚上的泥土味儿飘上了心头,飘起了心里的自卑,不敢抬起双腿?然后变成一颗钉子,被死死钉在那里。

  究竟是良心发现了,还是迫不得已微笑?用精短话语请我进去,再用支吾语言叫我出来。他们在热恋吗?我却没看得出来。

  就在我即将关门转身,朝外走时,突然收到风的快讯:他的脚上怎么总是有泥土味儿呀?

  风停了,风又起。另一个人在说:你没看见他是从乡下来的吗?

  风遇见风,不会打架,不会争吵。但是风要是遇到铃声,铃声就会突然骤响。

  走在雨中,低头看路。我不禁突然问起自己:我的脚上咋就总带有泥土味儿呢?

  我,笑了。那一股浓烈的苦涩跑过喉咙,穿过背脊,像风一样冰凉。

  二

  乡下人进城,你千万别讲究。你讲究了也没用。

  一件新衣,一种形象。一双新皮鞋,一种名气。乡下人朴素惯了,左劝右劝好不容易穿上身,如花微笑走进城。可是你走不进别人的家里。就算你走进去了,也会感觉浑身不自在、很别扭。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城里人家的.地板比人的脸还白还嫩,像茶油奶生,比茶油奶生还奶生。

  要进城里人家的门,可以!但你得保证两点。一是穿着鞋进去,不能让人们看见你穿鞋,移步绝不能有任何污点。一是换双鞋进去,不能让脚上的泥土味儿香飘飘,那怕是一丁点儿的气若游丝都不行。

  仅管你的鼻子不灵敏,但你得相信城里人的鼻子绝对比狗鼻子还灵。不信,你就试试。

  有的城里人嘛!知道你是乡下来客,你不过是他曾经的真身、现在的替身,他会让你裹足进门。你别看他谦虚,其实他是怕闻到你脚上的泥土味儿。是他曾经拥有得害怕了的那种泥土味儿。

  有的城里人,表面看起来是不怕你脚上的泥土味儿。他愿意闻,他愿意你换屐进门。要是你不换,他可是万般不高兴。

  他的不高兴,一般不会用嘴巴告诉你,而是用他那张脸告诉你。如果天晴,说明你脚上还不够泥土味儿;如果天阴,那说明你脚上泥土味儿太浓。小心把人家熏倒。

  为什么乡下许多老年人不想进城,不想享那所谓的福?那是因为城里人规矩太多,不喜欢泥土味儿的生活气息!

  三

  我脚上为什么总带泥土味儿?

  实话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它像人的体表余温,人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我也曾经想甩掉这只跟屁虫,可惜没办法,甩不掉。

  好像流水从眼前流过,想阻止,却阻止不了。可惜光阴如流水,却没有办法让流水般的时光停下匆匆的脚步。

  我的脚上为什么总带泥土味呢?一次次路过城市街道旁,一次次问那行道树,它们总是保持微笑沉默而不说话。看来沉默是金啊!

  不想多想,往往又会去想。叩问蓝天,云儿不理不睬。跪问大地,顽固不化的石头居然和泥土一起痛哭,并哭得稀哩糊涂。

  辛酸的泪水和着稀泥,从此把脚底粘满,把脚背盖住。泥土味儿,一旦粘到脚上,就成了巴壳癞。

  春夏秋冬来,山石田土去。阴晴云雨务,命运即是泥。成天浸泡在泥土中,整日与泥土相伴,我不成泥,谁成泥?

  我是一位农民的儿子,自然泥土味儿浓,泥土情结深。您说,农民离开了土地,还能叫农民么?

  哦,脚上总带泥土味儿。我明白了!

  味儿散文9

  本是四处游玩,欣赏风景的好季节。生意惨淡,先生便寻思着找份兼职。先生带着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等候许久之后,没有见到面试的工作人员,电话那头说还需要提前支付500元手续费……先生反应过来回话道:“你们是骗钱的吧……”经过验证这就是骗钱团伙,他们没有公司,在各大网站发出招聘信息。

  从来没有这么直白的写过“我喜欢铜臭味儿”。或许有人会理解我拜金,有人会理解我腐朽,有人会理解我不懂文雅,其实这都不重要。我只是想记录一下人生路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哪怕文字不够优美,旋律不够动听,只盼多年以后再来阅读的时候不悔青春。

  我喜欢铜臭味儿,银行卡上有钱,可以带着父母四处逛逛,给他们买好东西。我没有存款,过年回家就只能带着爸爸、妈妈、妹妹在市里面逛逛,给他们买了好吃的。带着他们看了“花舞人间”美丽的花儿,吃了“哑巴兔”——妈妈喜欢有味道的',专门带她吃正宗的哑巴兔。我以后要带他们看天安门,带他们爬万里长城,带他们感受丽江的风土人情……

  我喜欢铜臭味儿,包包里有现金,碰见要好的朋友可以请他吃饭、唱歌。朋友搬新家,我可以买一份精美的礼物送给他;朋友过生日,我可以给她发个红包;朋友遇难处,我可以帮到他!

  我喜欢铜臭味儿,妹妹说她要考研,我有钱的话,就可以给她买好看的花裙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以给她生活费,可以让她没有后顾之忧的学习。

  我喜欢铜臭味儿,在没有钱的时候,怎么谈诗和远方?吟诗作赋也要衣食无忧的前提,远方也要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当然也有能干的朋友不需要经济实力一样可以驻足远方,毕竟做到的都是少数朋友。喜欢铜臭味儿是一回事,要拥有它仍需奋斗。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李小龙说:“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闲暇时,我会幻想遇到贵人,贵人拉一把不就前程似锦了呀。其实这样的幻想娱乐娱乐也就罢了,要知道想要遇到贵人,还得自己的实力硬朗啊。

  《羊皮卷》里有一句:“我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做到我想做到的事”。是的,我喜欢铜臭味儿,我想让身边的人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心。那么,我一定可以做到!

  味儿散文10

  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拿着几分钱、拎着一个玻璃瓶,隔着柜台喊:“帮我打一瓶酱油。”40年前的这一幕,如今依然可以在南宁看到,不同的是,当初打酱油的小姑娘已成为50岁的“老南宁”———昨日,作为“铁鸟”忠实“粉丝”的黄桂宁又从边阳街过来打酱油了。

  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南宁铁鸟酱料制作工艺已传承了上百年。昨日上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宁铁鸟酱料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在解放路直营店揭牌成立,希望将百年老店工艺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情结 老南宁的饮食无铁鸟不欢

  “我是来打酱油的。”昨日上午10时,家住安吉大道的刘信华一走进铁鸟酱油直营店便喊道。跟黄桂宁一样,今年60岁的他自小就跟着家人来打酱油,“打酱油”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我喜欢这酱料中的黄豆味,不像外面买的那些有太多添加剂,失去了酱料原本的味道。”专程过来打粽酱的七旬老人韩桂英告诉记者,春节前南宁人喜欢包年粽,少了铁鸟的粽酱,年粽都不好吃了。“我住在壮锦大道,每次酱油用完了我都来这里买。路程虽远,但我就是喜欢这个味道。”当天,陈阿姨也特地从壮锦大道乘公交车过来买酱料。

  昨日,还有不少市民来此买酱料。黄皮酱、老友酱、香辣酱、酸醋、酱油……掀开一个个瓦罐,一股股香味扑面而来,刺激着人们的味蕾。“真香啊!”市民不禁感叹道。

  吸引 价廉物美使铁鸟深受欢迎

  记者了解到,去年铁鸟黄皮酱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最高销售纪录为每月6000件(120000瓶)。

  为何老南宁如此热衷于 “铁鸟”的酱料?“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传统的工艺,使酱料得以保持原汁原味,酱香浓郁、味道鲜美。”铁鸟公司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谢恺熙表示,光是一瓶黄皮酱,生产周期就达一周,而一瓶瓦缸酱油从选料制作到出厂销售得一年,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工艺。

  同时,价廉物美也是南宁人中意老牌子“铁鸟”的原因之一。在铁鸟公司唯一的直营店里,记者发现,其酱料价格都比较适中。在普通超市里,一瓶500毫升的.酱油要14元,而铁鸟最受欢迎的瓦缸酱油仅5.5元/斤,一瓶500毫升的姜葱酱油仅7元,最受南宁人喜爱的老友酱7元/斤、黄皮酱6元/斤。

  改良 让百年老品牌能走得更远

  尽管很受市民欢迎,但2010年10月这个百年老牌却突然在南宁市场上“隐退”了。“当时家里的酱油用完了,我去超市买不到铁鸟酱油,很不是滋味。那是我们老南宁人的口味啊。”市民林先生回忆道。

  “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我们确实停产了。因为以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基地已不能满足铁鸟酱料的市场需求,为了扩大老品牌的规模和影响力,我们进行了停产搬迁。”谢恺熙说,公司从原来的南伦街搬到了经济开发区,厂房规模由13亩扩大到了44亩,生产水平也由原来的5000吨—10000吨年产扩大到30000吨。

  “搬到新厂后,我们对铁鸟酱料技艺进行了改良,把传统的手工工艺和机械化生产相结合。”谢恺熙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老品牌更要想办法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味儿散文11

  又是一年春节到,也又一次听到有人说:“现在都没啥年味儿了,过年也没啥意思,跟小时候没法比了”。

  有时候常常会想,年味儿真的是淡了吗?又或者是年幼的时候,小小的我们的小小脑瓜,没有办法去做太复杂的事情,一次只能集中注意力去关注一件事。对爸爸妈妈这种“大人”做的事情,我们小孩子就更感到好奇了,他们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过年的准备当中,他们会告诉我们“过年了,你们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于是作为小孩子的我们,专注力、好奇心被无限放大,变得无比期待无比投入。

  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会把放炮当成是一场比赛,看谁的摔炮摔的最响,比谁最勇敢能去自己去点燃鞭炮;也会穿着新衣服一群小朋友一起臭美,希望听到大人说“你今天真好看”;还会无比期待压岁钱,用一整个新年里收到的压岁钱装满自己的荷包,咧着小嘴偷偷乐,然后在开学前在妈妈“乖,小孩子不能拿这么多钱,你压岁钱妈妈给你放着,要买东西的时候来找妈妈要”的温柔话语中将这笔“巨款”上交。

  小时候的年味儿,大概就是妈妈带着围裙在厨房里忙的热火朝天,我们像小花猫一样围在旁边流着口水添乱时,妈妈那一声温柔的笑骂;大概就是小手握着一只香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回头看到爸爸赞许的目光;大概就是兄弟姐妹们一起跑跳打闹玩耍嬉戏,白天会因为抢一只更大的苹果闹别扭,晚上又裹在同一个被窝里一起数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是浓郁热烈的,让我们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时光在流淌。一天天的长大,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有限的注意力也被分割开来。大概是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开始普及之后,我们也慢慢的开始觉得没有年味儿了吧。朋友圈里忙着积赞点赞回复评论,微博上关注新鲜人新鲜事集体吐槽,当分给家人的时间和注意力减少了,又怎么可能会有气氛和味道呢…

  我得说我确实是盼着过年的,我高中起就在外地上学,每年的寒暑假才能回家,高中和大学七年,在家的时间全部加起来,大概也就两年吧。许是应了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毕业以后我来到了新疆。工作至今已经三年,只和父母一起过过一个团圆年,还是爸爸妈妈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特产来乌鲁木齐看我们。因为知道每年相聚的日子都特别短,便格外的珍惜这些时光,但即便是这样,我也还是没做到“全身心”和父母在一起。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聊微信刷微博,兄弟姐妹聊天的'时候也不能照顾到爸爸妈妈是不是能听的懂,被催着早睡的时候也还是会有些不耐烦…

  其实细细说来,如今每到年节的时候,愧疚的情绪大概比欢乐更多吧。我们在长大在成熟,父母却在慢慢老去。爸爸的白发越来越多,脊背也不再挺拔,妈妈的眼角皱纹渐生,手上也开始有了老年斑。然而做女儿的却不能陪在他们身边,因为毕业时的任性选择,因为如今工作性质相对特殊,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大概真的很少很少…

  今年一定要更有心一点,耐心地听他们说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帮着他们一起打扫卫生,做年夜饭的时候给他们打打下手,带他们去看一场欢乐的电影。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过一个平淡温馨的年,盼他们能老的慢一些。

  年味儿浓也好,淡也好,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我觉得都好。

  味儿散文12

  (一)

  小时候,总是会盼着过年。盼着大年初一的新衣裳、饭桌上香喷喷的饺子、果篮里满满的瓜子和糖块,更盼着兜里越来越多的崭新的一毛钱。那时候,一毛钱可以买足足五颗能甜到心里的糖块儿。那时候,谁兜里要是能揣个三毛五毛的,那都是土豪级的人物。

  依稀记得,那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刚到十月底,同学们就开始了新年六十天倒计时。至今仍记得那种渴望过年的滋味儿,每个人眼里都充满着期待。

  那时候,我们家的条件不算好,母亲没工作,在家专职照顾我和妹妹,家里所有的开支都由父亲一人扛着。因此,我与妹妹也只在新年才会有新衣服穿,父亲与母亲则只是将好几年前买的那套新衣服拿出来洗干净,大年初一才会将它换上,等过了初五,母亲便会再将它们洗干净叠好放入大立柜里,等着来年过年的时候再穿。那时候,父母的一套新衣往往能过好几个年。至于几年,那得看什么时候能打上补丁了……

  那时候的我们,最盼着除夕夜了。因为除夕夜不但有饺子吃,还可以提前试穿新衣裳,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每年的除夕,白天,母亲都会围着锅台转,忙着蒸馒头,包饺子。父亲则会忙着贴春联,画麦屯子(就是几个圆圈,里面写上丰收、吉祥、健康等一些祝福的成语)。晚上,母亲便拿出我跟妹妹的新衣裳,让我们试穿,之后再拿出针线盒,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重新钉扣子。因为,我们的新衣裳都要保证穿到第二年冬天的,那时候的我们又正是长个儿的年纪,母亲总是会特意给我们买大一号,甚至两号的衣服。衣服大了,自然也就宽了。那么,扣子就必须往里面移点,才能穿着不那么难看。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兴奋不已。母亲钉好扣子后,会把把我们的衣服叠放整齐,放在各自的枕头前面。那时候,我们的鞋子,还是母亲亲手纳的千层底鞋。穿着既舒服保暖,又透气吸汗,不会有脚臭。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跟妹妹趁母亲不注意,便迫不及待地将新衣新鞋统统穿好,然后钻到被窝里,死活不肯出来。母亲无奈,只有等我们睡着了,才勉强将我们脚上的鞋子脱掉。

  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我们便会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叫醒。其实在十二点钟的时候,鞭炮声已经是源源不断了,只是我们太兴奋,睡的太晚了,以至于能睡到炮响听不到的地步。于是,赶紧起床洗漱好,这时母亲的饺子也煮好了。我和妹妹要先给父亲与母亲拜年,才能上桌吃饺子。当然,压岁钱和糖果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父亲会大方一些,我跟妹妹会一人五毛,母亲则是一人两毛,都是崭新的纸币。吃完饭,抓一大把瓜子糖块,便开始去几个叔伯家拜年。每到一家,嘴里拜着年,眼睛缺死死盯着桌子上的糖果盘儿寸目不移。这时,婶子们一般都会赶紧将果盘端过来,高兴地说:随便吃。而我们,也不是随便拿的,我们只是会挑口袋里没有的那种糖块拿,直到所有的兜里都被装的塞不下为止。当然,压岁钱更是不能忘的,本来也就是冲着这些来的。

  一直到初五,我们过的都是公主般的生活一一吃、喝、玩、乐。初六,是我们最不喜欢的日子。因为母亲要我们脱掉新衣,说是要洗好收拾了,元宵节的时候再穿。而压岁钱也要如数上交,说是替我们保管,等我们长大后再交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却再也没看到过那笔“巨款” 。那时候的我们,简单、快乐,特别容易满足。那时候的年味儿,浓浓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条件也越来越好,而年味儿,却越来越淡。记得一个朋友跟我说过,过年发压岁钱已经成为她的一个负担。现如今的压岁钱可不比我们小时候,那不是几毛几块可以解决的。因为,他们那边的压岁钱就跟随份子钱一样,成为了一种攀比。想想都觉得心累。

  记得就在年前,还跟二婶说: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二婶指着院子里玩耍的小家伙们说:你问问他们,看觉得过年好不好,他们可早都盼着过年了。人呐,都是从这个时候走过来的,年龄越大,经的事儿越多,看得就越淡,自然就会觉得年味儿也淡了。或许,真如二婶说的那样吧。总之,现在这年过得呀,根本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浓郁的味道。就单拿放鞭炮来说吧,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就那么一挂鞭炮,放着图个吉利。现在吧,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跟压岁钱一样,有那么点攀比的意思,放起来没玩没了。放完那刺鼻的味儿,得好一阵儿才能散。总之,不喜欢这样的年味儿。

  (二)

  前几天,有朋友在我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我发的小视频。是一大家人都坐在奶奶家,吃饭、聊天的.那么一个视频。于是,问道:妞,今天什么日子?你们家怎么整的跟过年一样,那么热闹?

  我回复:快要清明了,都回来扫墓了。

  “扫墓?不是清明节才扫墓的吗?这还没到清明呢……”朋友疑惑地问道。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吧,我们这里是有新坟要提前去扫墓的。这是老传统了。”我回答。

  “哦哦,还是你们那里好呀,扫墓都一大家子一起去,感觉热闹、和睦。”我能感觉到朋友的那种羡慕之情。其实,我们这并非家家户户这样集体扫墓。只是我们这个小家每年都是这样的,这也是奶奶所希望的。奶奶八十多岁了,去年爷爷去世后,奶奶就念叨过一次:不管将来我走后你们怎么做,反正只要我还在,家里的任何事你们都必须一起去。

  “姥姥,今天又是过年吗?这么多人都来你家,你怎么不给我发压岁钱了呢……”还不满三岁的小重孙看着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和满屋的人,奶声奶气地问道。小家伙的话音刚落,家里所有的人都乐了。

  “是呀,对于姥姥来说,就算是过年了,不然姥姥想见你们一面可难喽……”奶奶说完,小家伙乐了,大人们却沉默了。是呀,我们也已为人父母,总说自己忙,没时间回家,就连过年也都是来去匆匆,有谁真正关心过奶奶的想法呢?那么,年味儿在奶奶心里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是团圆,是陪伴吧?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愿望一样,只要有几颗糖,几毛钱,一套新衣裳,那就是过年了。多么简单是要求,对于小时候的我们和现如今的奶奶却又如此奢侈。

  曾几何时,在准备回奶奶家的路上给她打电话问:奶奶,我待会到家,你看看你还需要什么,我帮你买回去。

  “我啥都不要,我只要人……”

  “只要人”这三个字儿,让我沉默了好久,也反省了好久。于是,将奶奶的这句话发到了家人微信群里。瞬间,群里热闹了起来,大家开始讨论,哪天,都有谁有空,然后一起回奶奶家热闹热闹,要让奶奶心中的年味儿持续不断才行……

  味儿散文13

  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年关将至。

  跟不少人聊起过年,“这年过得越来越没年味儿了”,似乎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那么,什么是“年味儿”呢?对这一问题,人们可能会有很多的不同说法。

  在儿时的我看来,年味儿其实很简单,它就是家家户户烧制年饭发散出的肉香味儿,它就是新衣服上残存的棉香味儿,它就是街巷里飘荡的鞭炮烟香味儿。那个时候,我特别渴望过年,因为过年除了可以疯玩一通,还意味着能吃好东西、穿好衣服,还能做男孩子最喜欢的事儿——放鞭炮。

  在少年时代,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一般才会有一身卡其布之类面料的新外套穿穿,而这身新衣服,不到大年初一拜年那一天,大人们是不允许提前穿上身的,所以,我就常常在晚间拿着新衣服翻来覆去地比量,盼望着能穿上它神气活现一番的日子早些到来。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的一个玩伴的父母给他做了一件新棉猴,也就是那种带帽子的棉大衣,初一那天刚穿上的时候,他还挺仔细,很爱惜自己的新棉猴,但玩到高兴处,便不管不顾了。在有个玩伴的提议下,大家跑到一间烤烟棚里用鞭炮炸屎玩,那个穿新棉猴的玩伴带了一个爆破力比较强大的爆竹,他舍不得出让自己的权力,坚持亲自点燃爆竹。烤烟棚里有一层层放烟叶的木架子,大家预先都爬到了顶层的架子上等着看热闹。那哥们点燃爆竹以后,由于有些紧张,也由于穿着棉猴不太灵活,还没爬上最下面一层木架,爆竹就响了,于是,他那新棉猴就惨不忍睹了。事后,他父母把他那个暴揍啊,让我实在不忍细说。

  过了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饭,比如蒸年糕、炸麻花、炸鱼什么的,条件好些的人家,还会杀只鸡、炖个猪头啥的。这些东西,不到年关也是不能预先吃的。闻着那诱人的香味儿,常常馋得我抓耳挠腮的。好不容易熬到大年三十、初一吃上一两顿,便又没我们自家人什么事儿了,因为要留着它们招待客人呢。所以,过年的时候跟着大人走亲串友,吃的肯定比在自己家要好,我就很希望跟着大人去走亲戚。

  我有个玩伴,从小死了娘,继母对他不怎么好。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他家买了一只猪头,正巧在这时候,他的后姥姥病了,他的继母便回了娘家去伺候老妈。猪头炖好以后,没了老婆干扰的他老爸,便对儿子说:“儿啊,趁着你娘不在,你就放开了肚皮吃个够吧!”没想到一语成谶,一通狼吞虎咽之后,这哥们就给撑坏了,一连好几天又吐又泄,从此以后他看见猪肉就恶心。

  过年,对男孩子最有吸引力的事情,那就是放鞭炮了。儿时的鞭炮尽管很便宜,但也不能敞开了尽情地放。每年过年,我只能得到可怜的'几挂小鞭炮。假如再额外得到几个大雷子、二踢脚之类,那就让我乐不可支了。过年前夕亲友来我家串门,如果有谁能送我一点鞭炮,足以让我喜出望外好些天,那可是我最希望得到的春节礼物啊!

  这些宝贝玩意儿,不到大年三十和初一,也是不能提前放的。我有个小木盒,过年之前专门用来精心保存这些东西,太阳好的时候,还要仔细地把它们拿出来晒一晒,以免受潮点不响。到了放的时候,我都会把成挂的小鞭炮拆开一个个地放,绝对舍不得一次性就“噼里啪啦”了。正因为鞭炮在我看来是那么珍贵,所以我曾对玩伴们发过这样的狠话:“将来我要是挣了钱,一定要买好多好多的鞭炮放个够!”

  过年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因而我儿时特别盼望过年,一进腊月,我就开始了过年的倒计时掐算,整天不是划月历牌、就是撕日历,常常搞得大人们不胜其烦。好不容易盼到过年了,还没怎么过瘾呢,那年一转眼就过完了,以至于我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这年怎么就过得这么快啊?

  味儿散文14

  记得很清楚,多年以前辞别故乡时,在家吃的最后一顿饭叫面腰,是大姑做的。那天家里人都起来得早,天还没亮,饭就吃毕了。离别的场面自不必说了,单说这叫面腰的饭食,印象最是深刻,不光今次吃了,记忆里每次有重要活动,招待亲朋,早饭好像都是这个。除此之外,有人病了,没胃口,也会拿面腰来调养。这俨然已不是一顿普通的饭食了。

  可是,它又的确很普通。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就是一顿普通的酸汤面而已。但那时却是上品。面腰的面有一指来宽,纯手工擀出来的。煮好以后,碗里着柿子醋,葱花,芝麻,几滴香油,浇面汤拌匀,即可食用。简单、方便、快捷。至于这面腰名称的来历,没有考证过,我琢磨可能因为面比较宽,状如裤腰,故此得名耳。

  这样的面食平日里是吃不到的,惯常早饭都是玉米糁配红薯熬粥,就咸菜——现在看来是健康食品,美味,但那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都吃怕了。面腰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食哩。因为面腰是用白面做的,有油腥味儿,而且还是香油。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日子过得很恓惶,打一斤油,能吃一年。家家都有一个盛油的油罐,油罐里除了可怜的一点点油之外,还有一根夹着布条的竹筷。这根竹筷就是炒菜的时候,蘸些油在锅底抹油用的。为了节省油,只好用这种办法意思意思了。

  印象中好像很少炒菜,甭说七碟子八碗了,就是平素弄一两个菜,也是很少见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一回像样的菜——大烩菜。许是过年哩,仔细了一年,人们此时此刻,对自己再也不吝惜了,该割肉的割肉,该蒸馍的蒸馍,该过油的过油,大烩菜当然也不例外了。这大烩菜和面腰一样,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论做法很简单,打来的肉煮了,用煮肉的汤,将萝卜、白菜、红薯粉条、肉丸、肉片(煮过的肉切片),炖在一起,这便是大烩菜了。最有意思的是,这烩菜炖好以后,吃之前,会给街坊邻居,每户都送上一碗,既是礼节,也算是美食共享吧。如此这般,家家如此,户户效仿,经年累月便形成了民风民俗。

  吃的时候更是一道风景,每人端一碗烩菜,夹两个蒸馍,蹲到大门外,村街两边,倚着墙或石墩,边聊边吃,很是热闹。此时此刻,烩菜的香味儿,弥漫了整个街道,飘散在小村的上空。这味道既是菜香混合着肉香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更是忙碌了一年的,农民身上的味道。

  当然了,过年还有一样美食自然也是少不了的,那就是麻糖。这个麻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糖果,而是用油拌着面和麦芽糖炸出来的甜品。麻糖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状如月饼,一面有花纹,一般是福、禄、寿,或者是莲花,用模子印出来的。还有一种是长条形的,长约一拃,宽约三指,一指来厚,正面用刀轻轻划出两道印痕,两端切透,过油以后,真就如同手指一般活灵毕现。还有些做得更大的,约尺来长,手掌宽,透着豁达与豪放。

  这麻糖除了犒赏自己和家人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走亲访友的时候,作为礼品来使用。那时候物资短缺,这麻糖就成了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佳品。还记得每次到舅爷爷家去,祖父就用篮子装了满满的礼品:豆包,菜包,花馍,麻糖,末了用白羊肚手巾覆在上面。有钱人家会顺带买包用黄皮纸包的点心,算是稀罕物品,多数人家即为以上四样礼。

  麻糖放个十天半个月的坏不了,而且越放越好吃。尤其是回了油以后的麻糖,酥软、甜香,越嚼麦芽的香气就越浓郁。

  味儿散文15

  那天去母亲家,恰逢大好的晴日,阳光在天地之间织起一张明媚的网。阳台上,不当季的衣物挂成树林,洗衣机还在隆隆地转。见我进来,母亲招呼我说:“你来了正好,帮我把这些衣服扣子钉好,开线的地方缝好。到底是老了,眼睛连穿针都不行了。”母亲坐在床沿上,旁边散乱地堆了一堆衣物,一束阳光透过窗户,打在她满是褶子的脸上。

  我很诧异,这到底想干嘛?忍不住问她。母亲说这几天天气好,把家里到处塞的不要的旧衣物都翻了出来,洗干净,晒干,缝补打理好了,“给送到你说的那个什么捐赠箱去。”

  我才想起,有一天陪母亲买菜回来经过一个大型小区,母亲指着门口问那是什么东西。母亲不识字。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扫了一眼,告诉她那是“爱心衣物回收捐赠箱”,并解释给她听,“就是号召大家把不要的旧衣物捐出来,由爱心机构整理了送给需要的地方,剩下的由工厂回收利用再造出有用的东西。”

  当时,母亲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之后再没作声,眉头紧蹙,若有所思。原来是在琢磨这个。我随口问:“都是捐出去的东西,你干嘛还要这认真?”

  母亲接过话:“咦,给别人是一份心意,心意也该完好无缺嘛!”哟,想不到母亲还有这觉悟,这水平。我扭头望着窗外的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嘛。老太太没发烧吧?

  这么些年来,我们每有淘汰了的衣物,母亲绝不允许丢了,所有的她都宝贝似的收集起来,回老家时大包小包给带回去。后来,老家亲戚们的生活也好了,再也不稀罕那些旧衣旧物,可母亲还是舍不得扔掉,都装到纸箱子里,塞到衣柜顶上或是床底下,总想着物尽其用,哪一天派上用场。忍不住逗她:“这不都是你的宝贝么?怎么舍得不要了?”

  “我留着无非是做豆豉、腐乳、米酒用。你们一个个地嫌有味儿,我还留着干什么?”母亲幽幽地答道。

  听母亲如此一说,那些甜的、酸的、咸的、香的、辣的、鲜的……不一而足的味道,像久旱之后遇上春雨的枯草,从蛰伏的记忆的原野,鲜嫩地复活了。母亲用粗玉米糁子做的米酒,黄澄澄,香喷喷,甜津津,吃过后还有酥梨的回味;母亲用自家黄豆做的五香豆豉、干豆豉、稀豆豉,麻辣咸鲜,无论是做配菜还是当下饭菜,都是绝好的美味;还有母亲用白菜等做的干腌菜,青菜等做的水腌菜,腊菜苔做的带着酸味儿的冲菜,光是想起,哈喇子就调皮地要溢出嘴角来……

  这,曾经都是我和妹妹多么贪恋的味道啊!母亲说我们嫌有味儿,当是母亲跟着我们住到城里以后吧?

  我跟妹妹相继毕业在城里工作,成了家,父亲母亲跟我们住到了一起,帮忙打点家务,照顾孩子。有些闲暇的母亲唯一的嗜好就是做腌菜,做豆豉,做米酒,做腐乳,我们笑她忘不了“老本行”。城里,没有想摘就能摘来的松针,也没有大堆的干糠和可供折腾的地方,做起这些来,总有种种不便。母亲有她的法子,她从外婆家带回一堆干丝茅草,又购置了小型竹匾,而我们淘汰下来的旧衣物就成了她捂东西发酵的“糠”。

  农村的家地方敞亮,即便有个什么味儿,风一吹,就淡了,散了。城里房子不大,又好关门闭户,空气流通不那么顺畅,母亲一做那些东西,屋里就有时浓时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记得还是在塔城居住的时候,有次先生回来探亲,进屋没好一会儿就满屋子嗅满屋子找,像奉命搜寻的狼狗。直至寻到母亲他们卧室,才皱了一下眉头,回了我们自己的房间。问他在寻什么,他憋了半天,才不好意思地问屋里谁的脚那么臭,并且说臭味就是从母亲他们卧室传出来的。说得我一愣,也支楞着鼻子出去嗅,回来笑得直不起腰来——原来,母亲在做豆豉,她把处理好的黄豆放在容器里,又放到纸箱里,周围塞了好多我们淘汰的旧衣物,纸箱子又塞到了他们床下。豆子发酵后散发出奇怪的气味,我们已经习惯了,没想到被久不在屋里的先生当成了脚臭味儿。

  没敢跟母亲讲。后来吃豆豉炒腊肉时,看先生吃得那个香哦,忍不住开他玩笑,“不是嫌脚臭么?怎么吃得这样香?”搞得他怪难为情的,傻笑着说:“闻起来不好闻,吃起来是香得很嘛!”这时,母亲才知道我说的脚臭是怎么回事儿。

  还有一次,那时母亲已经跟着妹妹他们住了。我去给妹妹送东西,正撞上妹夫在屋子里翻腾。他一会儿在各个卧室转悠,一会儿进储藏间翻找,一会儿又拿根棍子去戳卫生间的顶板,一会儿又把厨房里的大小柜子门拉得嘎吱嘎吱响。

  问他干嘛。他说屋里有股死老鼠味儿。我仔细嗅了嗅,确实有一股形容不出来的味儿。他一边寻着,一边跟我讲上次也是闻到臭,最后在厨房顶棚上发现一只死老鼠。妹夫他们买的是二手房,房子有些陈旧了,若说屋里有老鼠,也是有可能的。

  捣鼓来捣鼓去,他最后确定味儿是从父亲卧室传出来的。他撅着屁股趴在地板上看床底,母亲他们正好买菜回来,问他在干什么。听了他的解释,父亲忙说床下有母亲放的正在发酵的豆腐。母亲黑着脸说:“明明是烂的豆腐乳的味儿,还死老鼠味儿!我看你还就好那一口嘛!”

  说得妹夫赶紧爬起来,搓着手站那儿讪讪地笑。母亲说的也是实话,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家先生和妹夫这两连襟,都好吃母亲做的腐乳。妹夫经常性口腔溃疡,而且一烂起来不仅范围广面积大,还经久不愈,按理说极不适宜吃腐乳之类的东西,他却碰到腐乳就管不住自己的筷子。有时,他在家吃饭,母亲干脆不拿腐乳,他都要自己打开冰箱翻出来。而我家先生,远在千里之外,还时常念叨母亲做的腐乳好吃,上次春节我去探亲,母亲惦记着这事,事先做了一大坛腐乳,让我装了一大盒飞去云南带给先生。

  ……

  “再说,老了,不是这疼就是那疼,不中用、也做不动了。”

  母亲的话牵回我,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话:“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骗子,而是孤独。当我与父亲将母亲从她生活了半辈子的小城连根拔起,她就成了一株没有养分的树苗。她隐忍,她认命,她努力地不留恋过去,然而,每个人都属于社会,都需要一个尽可能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形形色色,各色人等,让她感到自己被需要,被重视,而不仅仅是一台洗衣、做饭、带孩子的机器。”

  原文也是一个女儿写给母亲的。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晰,是因为当时就觉得文中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作者写给母亲的话就是我想写给母亲的。母亲一个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睁眼瞎”,让她陡然离开日日耕作的土地,离开亲切的村庄和乡亲,来到车水马龙的陌生城市,她就是拼命跑,也跟不上城市的步伐呀!

  进了城的母亲不知拿什么消遣时光。她本好唱歌、跳舞,可她总觉得跟城里老太太们说不到一起去,不好意思跟她们混一起。至于玩乐器、下棋、打麻将、上网啥的,她更是不会,也自知地不碰。我们那钢筋水泥围起来的家,于母亲来说,无异于一座无形的牢房。她“身陷囹圄”,却还得装笑脸,拖着疲累的身体伺候着我们。她坚持做的那些有味儿的事,无疑是她孤独心灵的慰藉和支撑,是联系她与过往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她唯一可以抓住的稻草。在她坚持保留的那些味儿里,有早已融入她血脉的村庄、泥土、原野、山林的气息,其实,也是我们这些从山里走出的孩子,潜意识里的不灭印记。

  想到这儿,不免五味杂陈。我的母亲,我的有味儿的母亲!

  我拿起针线,帮她缝补起来,边缝边说:“你做的那些东西我们都爱吃得不得了,怎能不做呢?你做不动了,还有我,我一样一样学着做。等哪天我整个发酵机回来,就不怕屋里有味儿了。”

  窗外射进的阳光打在母亲的身上,她坐在一团光晕里,默默地发散着她的味儿。我,闻到将来的自己。

  味儿散文16

  每次买豆腐,我都会一边凑近闻,一边问老板:“这豆腐有豆腐味儿吗?”大多老板都觉得好笑,说豆腐还没豆腐味儿?

  其实,还真是如此。

  我爱吃豆腐,从小就爱,对豆腐味儿太熟悉了。那时在老家农村,豆腐是家常菜,凉拌热炒,都是美味。即便没钱买,也可用自家种的黄豆换。村里有家卖豆腐的,天刚一亮,那家院里,白烟腾腾,浓郁的豆腐香味儿,随风四处飘散,引得村民拿高粱秆做的托盘往那里聚,有时我也是其中一员。金黄色的托盘里,白色豆腐冒着热气,引得我凑近使劲闻,使劲吸气儿,闻着闻着张嘴就啃上了,到家,那块豆腐便会少了一大角。

  先闻后买的毛病,可能就是那时落下的,可惜,经得住闻的豆腐,渐渐少了。有一天,在所住小镇的菜市场闲逛,老毛病又犯了,见了卖豆腐的摊位,便像警犬一样,凑过去把鼻子猛吸几下,摊主是位老太太,她笑着说:“使劲闻吧,香着呢,不怕闻。”我的眼睛亮了!那久违的豆腐味儿,证明了她的自信,我成了她的老顾客。

  半年后,在称好的豆腐上,老太太额外又添加一大块,还说是送的。送的`分量差不多和买的一样了,我笑道:“是老顾客,也不能这样优惠,叫我咋好意思再来啊?”她叹口气说:“拿着吧,以后就不来了。”急问原因,说是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因为辛苦,孩子们又不想干这个。

  我的美味豆腐啊!仔细想来,又好久不曾吃了。其间,我也在菜市场找寻过,却终难遇到心中那种味儿。

  镇上相继开了两家大点儿的超市,里面的豆腐,都用玻璃隔着,就算鼻尖挨上去,也闻不出味儿了。

  我心里也慨叹起来:唉,现在有很多东西,真的没原来的味儿了!

  味儿散文17

  作为一座古城,承受人们目光最多的要数城墙了。高大的城楼,细密的垛口,青灰色的条石,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历史画卷。冷不丁出现一座白色大理石标志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建春门”,才让人觉得这是真切的现实,于是心中又增添了几分凝重和庄严。

  在城墙的一隅,或坐或躺,抑或登上高高的瞭望塔,四下远眺,古老而青春的资中尽收眼底。现在的资中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概念成了重龙山、清代一条街、孔子立像、范长江,小吃、夜市等代名词。亭台楼阁,小巷石路,古筝琴韵,珍玩玉器构成了资中的旅游框架,而板板楼夜市更成了人们消夜的好去处:数不胜数的招牌杂乱中显着随意,空气里泛着各种烧烤的气息,摊前的.炉火光鲜通红,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揽顾客的声音,世俗、亲切和温暖。当然,作为一座现代城市,资中也不乏高楼簇拥的商业街、车流如川的宽阔马路、杨柳旖旎清风撩人的河畔。

  把视线收回来,品味近前的城墙,眼睛会蓦然一亮。九脊重檐歇山式城楼,青瓦红柱,肃穆庄严。翼角高翘,刺云破天。铜铃叮咚,色泽闪烁。被岁月的风雨剥蚀得失去棱角的青砖,从砖缝中挤出的繁茂的青草,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之中的城墙像一座深埋地下的迷宫,那么神秘,给人无限的遐思。踏着厚重的条石,看着眼前天然的浅浅窄窄的护城河——沱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曾发生过不可胜数的厮杀与争夺:旌旗猎猎,号角连天,战鼓轰鸣,箭如飞蝗,云梯高耸,战马嘶鸣。冰冷的铁衣沸腾了,熔化了,凝固成历史的丰碑,任凭岁月的风雨淬火。热血深深地浸入脚下的黄土,凝结成岁月的阵痛,哺育了今日的平和盛世。

  抬眼张望,夕阳暖暖地从天边滑过,就像有情有义的资中历史。苌弘忠心为国,碧血凝珠,光照千秋万代。孔子不法常师,卑以自牧,谦虚的身姿在资中伫立了两千年。智诜实话实说“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用诚实换得了宁国寺的镇寺之宝——木棉袈裟。赵逵“百折依然志不回,直令心死秦长脚。忠义由来本性生,稜稜风骨标千古。”……这些多情多义的历史和流光溢彩的今天交相辉映,热闹非凡的夜市,高楼林立的商业街;以地为纸以水为墨,纵笔挥毫的艺术家,斑驳芜杂的老屋……仿佛一杯红酒一杯清茶就能溶尽的现实与历史中的城市,这才是真正的资中味儿:闲适而恬静,慵懒而舒缓,缤纷而开朗,律动而又朝气蓬勃……

  味儿散文18

  我一直喜欢喝清茶,握一杯清茶在手中,静静地看茶叶在水中起起伏伏,舒展摇曳,让温情在心中尽情蔓延。

  有一次朋友对我说:“为什么不多放些茶叶,让茶浓一些呢?”我回答道:“我不喝浓茶,你觉得茶叶放得越多,茶的味道就越浓郁,我觉得不然。茶不是咖啡,在喝咖啡的时候,如果只放一点,那就会让咖啡失去浓郁的味道。而喝茶,就是要品其“淡中有甘醇,甘醇中又有点苦涩”的.滋味。清茶中的滋味都是“淡”的:那甘醇是淡的、那苦涩也是淡的。正是因为“淡”,我们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如果“浓”了,恐怕就品不出了吧。哦,白开水里如果放了一勺糖,恐怕,喝着也觉得不是滋味儿了吧……。”

  朋友听罢,笑着轻拍我的肩,说我太“倔”了。我倒也不去辩驳,也许我和她的口味儿不同吧。在口味儿这件事上,谁都强迫不得谁,何况我们俩都不是听了别人的话就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呢!

  这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后来也让我思考了一些日子。我想:做人,还是应该简单一些,别把事儿想得那么复杂。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简单、善良、朴实的人。因为这样,我的眼神才清澈,我的心里也敞亮!

【味儿散文】相关文章:

趣味儿童寓言故事五篇03-22

秋意的散文02-14

夕阳的散文01-12

散文经典文摘10-08

季羡林散文02-22

跋涉经典散文12-06

味道的经典散文04-21

秋波经典散文12-06

中国经典散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