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散文

时间:2024-08-21 16:28:22 散文 我要投稿

正月十五散文精选

  2016年的元宵节快要到来啦,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正月十五散文精选,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正月十五散文精选

 

  正月十五闹新春

  自从有了电视,我就很少看街头春节汇演了,可今年的演出点就设在单位门前,下班带着孩子从人群中穿行不由地就向人堆里多瞄几眼,看到几只老虎正在那里腾跃,不由地就停止了脚步,孩子长这么大了还没有近距离看过这样的演出,我想让他感受一下,我带着孩子就挤了过去。

  演出正在高潮,锣鼓齐鸣,十只老虎闹新春,很是热闹。看毕,我想退出来,可一回头看到砖井村的老虎在等着入场,该村耍老虎是全县出了名的,听说他们现在正在申遗,想必演出更精彩,这时孩子也正在兴头上,我们就留下来继续观看。该村老虎果然不同凡响,爬在高高的梯子上腾挪跳跃,赢来一片喝彩声。

  看罢,正要拔腿走人,猛地看到三街武术队打着横幅走了过来,这是我娘家的,很多人我都认识,倍感亲切熟悉,亲情牵绊着我的脚步,我更无法离去。

  首先进场的是女子歌舞队,她们身着鲜亮的玫红衣裤,手执扇子,随着伴奏带翩翩起舞。曲终舞毕,两个身着红装的媳妇骑着“毛驴”上场,后边跟着两个身着黄色衣服的老头,他们左手执着烟杆,右手拿着赶毛驴的竹鞭,两边是几个腰系红绸的媳妇,她们且走且舞,边唱边说,只听一个“骑毛驴”的媳妇用怀川乡音说道:“我老婆今年七十多,骑着毛驴去看戏,多亏党的政策好,人民生活真富裕……”她的乡音亲切、滑稽,引得观众哈哈大笑,扮演者我认识,她是南后的全清姨,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此时此刻她仍如此的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她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本身对世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她后边扮演老头的是原居委会主任贾凤娥,她曾是市人大代表,在我的印象中,她秀秀气气,苗苗条条,稳稳重重,话语不多,想不到她六十多了还会粉墨登场,而且扮演如此滑稽、幽默的角色,不禁使人讶然失笑。

  我娘家的街(村)主打节目是武术。老、中、青、童,刀、枪、棍、棒,轮番上场。其中有很多是我认识的,刘片、麦根、金柱、孬蛋……他们很多都是我的发小、同学。我一一给孩子做着介绍,这个是你三舅,那个是你四舅,那个你叫表叔的,这个你叫表哥的。

  我娘家那地方有尚武的传统。记得小时候,我家邻居后院有一个很大的露天武场,晚上好武之人就在此习武练拳,逐渐习武成风。每到腊月,武场的锣鼓家伙就早早地响了起来,场上一根竹竿高高地挑着一个200瓦的大灯泡把武场照得通亮,吃了晚饭的练武之人就被锣鼓催着来到练武场排练,街上的一些闲人和孩子们就过去凑热闹,站在场边看他们习武,看的眼热手痒,便也在一边跟着比划个一招半式。按照惯例大年初一我街的武术队就要上街表演,那时文化娱乐形式很少,过年是“姥姥家唱大戏、街头耍把戏”就成为我们的最爱。我们这些小孩孩们早早地就起来穿戴一新,吃过大年初一的饺子,然后就跟在我街老虎、武术队后边,敲锣打鼓游街表演,那个乐呵劲别提多美了。

  其他村街的老虎、武术队就和我们摽着劲,看谁的套路多,看谁的武艺强,切磋比试中就有了高下强弱之分,在明争暗斗之中,我街的武术队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精益求精,力求佳绩。当时练武中有很多半大小子,他们正是惹是生非的年龄,他们不但把学到的武功用来街头表演,还用于实战,有一次,他们从外边回来鼻青眼肿,一问才知是和别的街打群架打的,据说对方伤的更惨,有挂花的流血的,吓得大人忙不跌地各人把自己家的小孩狠狠地训了一顿,这样虚战加实战,我街武术队就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名气。我的堂哥樊三平就是那时出道的,他现在是我街武校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曾有一阵子我的大弟对习武也跃跃欲试,在那种环境下你无法不热,可无奈我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斯文儒雅,不爱扎堆,很多小孩习武是需大人引领着去的,但他耐不住弟弟一再磨缠,他用木头手工给我们做了一把宝剑,父亲也是心灵手巧之人,他做的宝剑用银粉一抹几乎以假乱真,宝剑带鞘,手柄上挂着红缨,很是好看,我们爱不释手。宝剑做好后,父亲到书店里买了一本练剑术的书,然后就照着上面的套路教我们舞剑,一招一式倒也像模像样,我也跟着学了几招,可惜我们没有坚持着练下去。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武场早已盖成了民房,但娘家人尚武的传统没有变,我不知他们在什么地方练的武,可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在表演中你方下场我登场,扫腿、踢脚、空中翻、使枪弄棒,功夫一点不输当年的父辈。而他们的父辈现在都是组织者、引领者。最先上场的是李天水,他是现任的居委会主任,他的哥哥李天山,生意做得很大,现移居澳大利亚,但几乎每年春节都要从国外飞回来,出人出钱,并亲自擂着大鼓和乡亲们一起走上街头,他的小弟虽身为副乡长,但照样走上街头参加表演。他的母亲则领着街道上一干妇女在街上烧锅做饭,我的母亲和弟媳也在其中,她们忙忙碌碌准备着饭菜,以备演出归来用餐。

  在演出中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街委干部都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说是“新老主任齐上阵,老婆姐妹舞蹁跹”,干部点火,众人拾柴,才烧起新春这把火红、兴旺、热烈的火焰,它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温暖、喜庆、祥和和希望的讯息。

  最后登场的是三街老虎,九只老虎一起出动,他们上下舞动,左右腾挪,相互撕咬,相互戏耍,妙趣横生,高潮迭起,在笑声中他们一起扑上桌子,身子直立成包围状,虎头和虎尾来回舞动,舞出欢乐,舞出祥和,舞出笑声一片……

  我和孩子陶醉在新春的欢笑声中!

  正月十五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上元节,传说是上官大帝的生日。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既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是春节的压轴戏,又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的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人们在元宵节吃元宵(汤圆)、放焰火、闹花灯、猜谜语,以示对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庆贺,同时又把元宵节作为农历春节的延续和总结,全国一半地区把“元宵节”又称“农历小年”,同日双节,使此日在传统节日中举足轻重。

  元宵节始于汉代,据说汉文帝平叛“诸吕之乱”的日子是正月十五,为表示纪念和庆祝,汉文帝每年这日便会出宫与民同乐,并将这天定为元宵节。自此,汉代就有了正月十五夜不“宵禁”的传统。汉代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节确定为继元旦(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规定民间可在这天晚上燃灯放焰、猜灯谜、尽情唱歌跳舞,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国泰民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

  “正月十五闹元宵”还有两个古老的传说。一是,相传很久以前,当一年中第一次月圆的夜晚,人们总是看见一群天神在月光中翩翩起舞。可是,有一年的正月十五之夜,月亮被一片乌云遮住,人们看不见天神,便纷纷点起灯笼火把,照亮夜空,以寻找天神,渐渐地便形成了风俗;另一种传说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下元节。天、地、人三官,分别主管上、中、下三元,而天官喜欢热闹喜庆,故上元节要燃放焰火闹花灯,并把元宵节称灯节。

  元宵赏灯,在汉代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节日风俗。到了唐代,元宵节已由一天改为三天、宋代增加至五天,明太祖将元宵灯节规定为十天。唐、宋、元、明清时代,元宵节的观灯、赏灯逐渐发展成赛灯、耍灯、“闹灯”、“官民狂欢节”。各种表现生物形象的荷花灯、水果灯、龙灯、麒麟灯、兔灯……,可谓争奇斗艳、巧夺天工;也有根据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如唐僧取经、桃园结义、八仙贺寿、嫦娥奔月等制作的彩灯,可谓千姿百媚、五彩缤纷。

  从唐代起,红灯、彩灯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大年除夕时,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元宵之晚,男女老幼出门提花灯、赶灯会。这一风俗后来发展为,每当新年、老人过寿、青年结婚、新房落成、商店开张等喜庆之时,都是“红灯高挂”,向人们渲泄吉祥与欢乐。

  “正月十五闹元宵”中的“闹”字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与西方的“狂欢节”的“狂”字属于一类。用“闹”来概括,表示人们自由欢乐和感情奔放达到了极点。我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看过泼水节、火把节、山歌节、姑娘追,场面热烈壮观,但没有人用“闹”字来形容的。唐朝诗人张祜的一首《正月十五夜灯》,使我找到了“闹”的源头。诗曰“千户开锁万户灯,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可以想象,当年帝都长安元宵节之夜“闹”到何种程度。“千门”是指城门、宫门、衙门、庙门、店门、学堂门……,当然也包括家门,门户大开,不分官民僧俗,也不分男女老幼,大家涌向户外、街头、广场,欢度华夏儿女的元宵之夜。在封建社会,少女平时是不许抛头露面的,但元宵节例外,处在深闺的女子,不仅可以出来观灯,还可以结伴歌舞。唐诗中“三百内人连袖舞”,那种生动活泼、欢庆热闹的场面一定非常火爆、壮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安宁、文化繁荣、思想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特征。

  史籍记载,宋代繁盛时期的元宵节,热闹程度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光节庆的时间拉长了,彩灯式样更是推陈出新,如苏州的五色玻璃灯、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海州的龙灯、南京夫子庙的河中莲花飘流灯、四川自贡的造型灯、台湾的孔明灯(天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此外,猜灯谜也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新的娱乐、智慧活动,而且这一趣味盎然的智力游戏从此流传开来,成为元宵节的一道独特、亮丽风景。

  明代全盛时期,元宵灯会从正月初八上灯到十七为止,历时十天,“禁城迢迢通长衢,九门万户灯光里”,灯如繁星耀眼、规模宏伟壮观、场景热闹非凡。

  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及男女老幼,喜欢通过扎制各种造型的花灯,来展示自己的才艺水平、文化品位、参与能力和富裕程度。古时候,元宵之夜,出门人家的大人孩子提不出花灯,那是很丢面子的事。

  现代的中国,元宵节的风俗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晚吃元宵(俗称汤圆)、中午吃水饺。许多地方,日落以后一家人携老扶幼出门放灯、观灯、放焰火,已成为一种时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灯节、灯会、灯展、灯赛及与其对接的展销会、贸易招商洽谈会、旅游景区及产品推介活动等,层出不穷。引进现代电子技术、声光技术和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制作的巧夺天工的彩灯,要比古代更显高明。东北的黑龙江省一年一度的冰灯节,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使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人间天堂”苏州、杭州,现代化大都会天津、上海、重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深圳及其他许多大、中、小城市和无数先富起来的乡镇,都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当着大事来抓。有的商家把展示和经营花灯作为招徕顾客、扩大收入的重要手段。各地文化部门、群众团体还会利用元宵节,组织形式多样庆祝娱乐活动,耍狮、舞龙、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踩高跷,猜灯谜、玩杂技、跳健美舞、放焰火等,越办越红火。元宵节的夜晚,中国大地,到处是欢乐的海洋,充满着祥和盛世的特有气息。

  中国的“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辉遗产,而且已经走向世界。20xx、20xx年我在加拿大生活了一年半时间,看到美国、加拿大的唐人街,华人超市、商场、饭店,华人社区悬灯结彩随处可见,彩虹灯闪烁跳跃。在许多以洋人为主的公共场所,节庆时,都把悬挂中国式彩灯,作为一种时尚和时髦、烘托热烈气氛的道具和手段。20xx年,中国自贡灯展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闪亮登场,历时几个月,吸引国内外游客数以百万计,成为当年加拿大最受游客欢迎的景观之一。连云港近二十年,举办过多次元灯展或者焰火晚会,声势浩大,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影响、是一种温暖。“正月十五闹元宵”,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老风俗,戴上了时代的光环,成为人们的一个期待、一种情感符号。许多人都说,现在“小年”比“大年”(指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还热闹,“小年”比“大年”的味道还浓厚。

  家乡的元宵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如果时间允许我都喜欢回老家过,因为在我的老家闹元宵才是正月里的重头戏,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张灯结彩,大红灯笼从顶楼一直一溜烟地挂到一楼,门外的走廊上挂满了一盏盏精雕细琢的大木雕灯(要知道我老家可是有名的木雕之乡啊),到了夜晚这些灯全部被点得贼亮堂,光这些就足以把节日的喜庆渲染的一览无余,更不用说还有那些闪烁的彩灯也不偷闲来凑热闹了……

  上面的这些还都不算什么,在我们老家闹元宵最热闹、最让人尽兴的就数那迎龙灯。龙灯在我的家乡意味着神圣、节庆、吉祥,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所以每次迎龙灯前,有把稻草窝成一个团点燃,准备去迎龙灯的人从火上跨过驱除邪气,以自己神圣干净的躯体去迎龙灯的习俗。龙灯的头和尾都是用蔑等原料扎成龙的样子,然后用白纸糊上,彩绘上龙的花纹,把龙头、龙尾打扮的非常的高大威猛、栩栩如生,与传说中的龙一样。龙身是由每家每户的板凳灯组成,每桥板凳灯上扎两个非常漂亮的花灯,上面还点缀着美丽的插花呢;当然板凳灯也有很简洁,简洁的就只有两个清一色的灯笼组成,但是即便是清一色的灯笼组成,当灯亮起来时在那夜色中也是非常亮人眼的。当夜幕降临时,在锣鼓的喧天声中,在烟花爆竹的嘭啪声中,在大人孩子的喧笑声中,龙灯缓缓起舞了……龙灯所到之处,人们都蜂拥相迎,眼中到处是烟花所闪过的美丽、那些腾空而起的的烟花把夜空装扮的异常缤纷妖娆;耳中到处是鞭炮的劈啪声、锣鼓的喧天声、人们的欢笑声;鼻中所嗅到都是“硝烟”味,空气中到处传递着人们的幸福、兴奋、开心……

  龙灯就在人们这样的期盼中开始表演了,在那笔直的街道上开始了“拉灯”,“拉灯”就是龙尾想要当“老大”,不愿意跟着龙头走,所以倒转过来往回跑,迫使龙头往回倒,等龙头反映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当然不愿意放弃做老大的机会啦,就会使出所有的劲继续往前跑,这样一来拉锯战就展开了,哪边的人力量大,哪边的人跑得快,龙就往哪边游动,随着龙灯来来回回的游动,锣鼓鞭炮在边上不停的凑热闹,龙灯越拉得欢,鞭炮也越放得欢,锣鼓也敲得越急、就象战场上的战鼓在擂动,人们也笑得更欢、哄也起得更带劲……有些时候由于人们使出的力量不均衡,龙灯中间可能被拉断了,而两边的人们还在往各自的方向飞奔,等到龙头发现自己的尾巴不见了时,龙头只有放下架子在锣鼓唢呐声中回头寻找自己的尾巴归队,这个时候龙尾就象一只斗赢了的公鸡似的,神气地等着龙头用鞭炮和锣鼓唢呐去赔礼道歉……一直到迎龙灯的人们跑累了,龙灯才缓缓的继续前行,远远望去那蜿蜒的龙灯真的就像是一条游动中的龙,随时准备腾空舞起。

  龙灯的精彩不仅仅“拉灯”,更精彩的还有“偷灯”和“赛高”。当龙灯到了比较宽广的操场上时,龙尾就悄悄的把龙头围在了操场的最中央,而龙头发现被包围时当然是想突围了,所以就试图着左冲右突想冲出重重包围圈,这就是“偷灯”。正当这条龙灯在这边突围时,恰缝来了另外一条灯,这个时候“内战”就暂时被搁置在一边了,两条龙之间就展开了“竞美”比赛,当两条龙的龙头迎面相聚时,迎龙头的人们就尽量把自己的灯高举,比赛谁的龙姿态更高昂,这就是“赛高”。由于我们是在镇上,过元宵时几乎每个村都有龙灯,所以经常是好几条龙在同一个操场上“短兵相接”,记得最多的时候是九条龙在一个地盘上盘旋争夺,那一个个高昂的龙头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多绚丽的灯把那黑夜几乎折腾成白昼了,整个操场就只看见一片旋转的灯光……那灯旋转着旋转着,把人们所有的欢乐、把整个元宵都带进了那旋转而开心的世界,把人们带进了灯的五彩缤纷,带进了欢乐的顶峰……

  我们家乡的元宵节不仅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就是山上也会被一盏盏红红的灯所装扮的,那是后辈在自家的亲人坟前点亮的灯,那是邀请已逝亲人一起欣赏一起闹元宵的灯,那是思念亲人的灯……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正月十五的散文04-16

唐诗《正月十五夜》11-16

《正月十五夜》诗词鉴赏02-22

《正月十五夜灯》古诗鉴赏02-22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01-13

正月十五月亮古诗词02-06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唐诗02-06

正月十五闹元宵诗歌20首02-22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唐诗鉴赏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