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读后感

时间:2023-03-07 15:00:36 劝学 我要投稿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7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7篇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1

  讲《孙权劝学》这一课时,老师列举了12条启示,全班哗然。但我觉得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开卷有益。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勤奋学习,受益匪浅,我们在读书中岂不也是如此?

  读书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一世的是,是一种与良师益友相伴的过程。在我们生活中,有用的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考试有用的;另一种是对人的一生有用的。如果只为考试而读书,那么99%的课外书可能都是没用的,只读那剩下的1%的书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读书,并非为了考试,而是要自己去享受读书的乐趣。

  有的人,语文确实学得很好,不敢说天下无敌,反正从小学到大学,各种语文考试永远第一。到了高中阶段,基本不用听语文课,闭着眼也能考90分以上。要知道,他们的本事主要不是从课本中得来,而是“功夫在书外”。所以,各种好书任你读吧。

  小学老师对我们说过:“多读书,读好书。”中学老师又对我们说“不要仅限于一类书籍,否则你的知识面就会太窄。”当时听到这句话,没怎么当回事。但后来一想,还真是,我爱读青春校园小说有点过头了,一本《走走停停》竟重复看了不下十遍。或许,这与我将来想成为业余小说作家有些瓜葛。

  另外,我觉得在读书的同时,可以写一写,背一背。比如,每天写日记,100字就够,写够一千回,下笔如有神。又如,背诵好字词,名言佳句。要知道,“电脑”的`“存盘资料”越多,到关键时刻可调用的东西就越多。努力与收获是成正比例的,所以付出越多,回报越多。

  阅读还是一个人从外界获取信息量最重要的通道,如果每个人的一生是一条走廊的话,那么各种前人宝贵的经验,珍贵的精神遗产,便是走廊两边等待我们阅读的壁画。毫无疑问的是,谁能在同样长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谁便拥有更多的人生智慧和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在读书中完善自我,成为新一代的人才!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2

  《孙权劝学》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共有三位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吕蒙是孙权手下的一员大将,他百战百胜却不肯读书,经过孙权一番有情有理的劝导后,吕蒙明白了自己身负重任则更需要好好读书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换得了鲁肃的“非复吴下阿蒙”的评价。我也由此想到了我的经历。

  记得我上小学时,尤其是六年级,我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每次都在七十分左右徘徊。自从上初中第一天报名开始,我就下定了决心――把在小学的`成绩、经历忘掉,从零开始,认真地拼一次,拿一次满意的成绩,让自己乐一乐。

  我开始在语文学习上下功夫。妈妈对我说要先从练字开始。的确,我的字一直不容乐观。以前,我一直认为把字写对就行了,完全没有练字意识。上了初中,潘老师有一个奖励措施:她会把亲手写的字帖发给优秀的人或是进步大的人。我称不上什么优秀,但我也想以我的努力来换得一本字帖。我便利用每天写完作业的时间来读书练字。中途,有好几次我想放弃,但又暗自对自己说:成功需要努力,假勤劳换不来真成绩!终于,终于,我终于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潘老师的亲笔字贴!我感受到了努力总有回报的快乐。

  不过,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开始。我劝说自己:字虽然有进步,但是当下更应该加强的是阅读和作文。至于这两点,在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基础上,我也给自己列了一个计划:做一些语文小任务。如“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天背一个成语”“每天背一首小诗”等等。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做多了,就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变化。我坚持一边巩固基础,一边完成语文小任务,终于我的语文成绩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妈妈的鼓励。

  古有孙权劝吕蒙,我是自己劝自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更好的自己。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3

  今天我继续到西羊羔中学听课学习。这天我听了七年级《孙权劝学》这一课,感触颇多,因为我也刚刚讲完这节课。

  从整体上来说,西羊羔中学的这位语文老师的课气氛异常活跃,虽然不是那么明显地采用了小组模式,但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了。首先从背景的介绍上,这位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这是我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因为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充分了解,学生才会更准确、更容易地理解文章,而我在处理背景知识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带而过。第二,在语言的使用上,这位老师的语言通俗化、生活化,这样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降低理解难度。但是通俗过度了,就会有失精准,这主要体现在文言文的翻译上。我觉得文言文的翻译应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过度口语化的语言,不免会歪曲了原文的意思。例如有这样一句话,”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说的一句话。在这节课上,这位老师翻译为”我早就进步了,长兄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晚“。我觉得应该是”长兄你怎么明白事理这么晚呢,“而且这个”事理“应该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而不是指吕蒙进步这件事。所以课堂语言应该做到通俗化和科学化的相结合。第三,我觉得这位老师这节课上得特别实在,在课堂上他运用多种方式反复让学生记忆原文和文言词汇的意思。通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学生记忆得不离十了,识记的目标我想应该充分达到了。比较自己的课,却有华而不实之嫌。第四,与这节课相比,我觉得应该算是自己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之前,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三位人物,理清他们各自说了哪些话,然后在分角色朗读。直接让学生读,会导致学生不知何人说何话的结果,不知道自己该读哪儿。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习,我觉得应该抱着一个谦虚、批判的心态。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虚心学习。但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人无完人,一节课肯定会有弊端,这时应该用”挑剔“的眼光去发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谦虚、批判的学习心态应该会使自己真正有所学、有所得。西羊羔中学之行,我收获颇多,满载而归。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4

  记得在老师离开之前教了我们一篇课文,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吧。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很认真的去听,因为这是老师在离开前的最后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还因为它是文言文,是很难懂的,所以我特别认真的去听,当我听到吕蒙原来也是一位不爱学习的人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谁都有丑的一面,吕蒙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不要总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差,只是你比别人的付出少而已。就如我们班的文采欣同学吧,她起早摸黑这个词足以来形容她的勤劳。我是睡在她对面的,每天早上我们宿舍都是她第一个起床,还有她的吃饭速度你一定比不上她,我吃一顿饭她足以可以吃到两顿。这就她的勤劳,她就因为有了她的勤劳所以她才这么棒,决对不是因为她的智商,这完全于她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我们因该向她学习。也不是她爸给她的名字的特殊,叫做文采欣她就很棒的,每有这写理由就是她受到了丰富的后天教育。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个故事没有:它的故事名为牛顿与钝牛。它的'故事内容为,美国有个天才人协会,里面全是智商特高的。但是许多人不但每做特别用脑的工作,反而做粗工。原因是,他们在学校看什么,都瞄一眼就懂了,于是不下功夫,功课奇烂。到社会上也难得专注,到头来没一样专精。

  我一个亲戚就是这样,高一、高二时猛玩,只要考试前看看书,就能拿满分。可是上了高三、高四(美国高中为四年),成绩却一落千丈,后来连人都不见了。原因是,有些东西可以靠聪明,有些东西不能只靠聪明。但他每样都‘十窍通了九窍’,学问做得不踏实,到头来反而‘一窍不通’。所以那些智商高,又有傻劲,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就去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可以成为牛顿。那些自持聪明,就不学不思的,则成为了‘钝牛’。

  这些事情都说明了什么,那不是说明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吗?就如吕蒙那样,就是因为他受到了孙权的劝学,才会有今天的闻名于世的吕蒙,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虽然这句话很幼稚,但这句话出自毛泽东之口,他就是要我们好好的学习啊!难到我们就不明白吗?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5

  读了《孙权劝学》以后,我有很大的感受。

  特别是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导,虚心接受孙权的批评。

  我们也要像吕蒙那样,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不能有一肚子怨气。我们也要学习孙权不断学习。孙权那么忙,但还能抽出时间学习。难道我们不应该像孙权那样不断学习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墨守成规。

  不过为什么吕蒙却能在“三国英雄表”内出现,但天生奇才的方仲永却落个再平庸不过的'“庄稼汉”呢?原因就是在于如何看待原来的天分。年轻时游手好闲的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涉猎将往事”,最终学有所成,使得鲁肃能够真心的感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但是瞧一瞧神童方仲永,五岁能做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过只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结果泯然众人也。一代神童就是因为父亲的贪图小利而毁于一旦,假如父亲能够找个老师好好调教,说不定也是一位栋梁之才啊!“伤仲永”这个题目的“伤”真的是再恰当不过的表现了王安石的叹息啊!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6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讲的是吴王孙权劝其大将吕蒙学习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个从小被狼养大的孩子,自然没有学习的机会,甚至连一点人类的基本技能都没有学会,她17岁时的智商才是我们正常人3岁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鹰学飞的故事,当小鹰羽翼丰满的时候,老鹰就会叼上小鹰狠心地从悬崖上摔下去,因为老鹰知道,搏击万里长空,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学飞开始。当前,我们面临的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淘汰旧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被淘汰,也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认识到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大有收获。不久后,鲁肃经过浔阳,与他相聚,听了吕蒙的谈吐,大为惊讶,认为吕蒙已经不是昔日的吕蒙了,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我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于是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全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一会儿,他又很懊悔,捡得太少了。我们的学习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今天学的东西,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无味,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感到学习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财富和过程。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7

  《孙权劝学》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最终吕蒙有了很大的改变,鲁肃也与他结为好友。读了这一篇文言文,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从三人里任意一人的角度出发,都获益很多。

  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劝人读书善用人才

  在文章中,孙权作为一国之君,能够放下架子来劝吕蒙读书,说明孙权爱惜人才善用人才,君王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君王,例如曹操,当初他看中关羽,想留他在曹营,但关羽不肯,硬是从曹营杀出去,落下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美名。其实是曹操将他放走的,不然关羽不可能活着回到蜀国。再比如汉武帝,当初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他采纳董仲舒的.“推思”建议,实施了“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从而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懂得善用人才,这样更有益于我们管理。

  吕蒙:读书增长才干和谋略

  吕蒙开始学习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增长了才干和谋略,也结识了新的朋友,这足以说明学习的好处。古代有很多勤奋好学的例子:凿壁偷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程门立雪.....这些人都成为了大伟人。可见,读书没有坏处,努力读书的人最终都一定会获得收获。一些伟人用一生去读书,我们更不能懈怠,应更努力读书。

  鲁肃:看待别人的进步,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为跟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身边的人每天都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从开学到现在,大家的字写得更漂亮了,写作水平提高了,做题速度更快了。每一天都要用新的眼光去打量,相信假期结束了,一定会有很多人突飞猛进,我们应“即刮目相待”,重新定义别人,不活在过去。

  《孙权劝学》这一课从任何一人的角度想,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应多读书,扩大阅历,勤勤恳恳定能有所回报!

【孙权劝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09-12

《孙权劝学》09-13

《孙权劝学》教案06-11

《孙权劝学》说课稿06-29

孙权劝学的启示01-08

《孙权劝学》阅读12-12

《孙权劝学》说课稿精选12-12

《孙权劝学》鉴赏10-30

孙权劝学教案08-03

孙权劝学反思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