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

时间:2024-08-31 13:36:10 劝学 我要投稿

关于劝学教案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劝学教案集合10篇

劝学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4、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习,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习。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但当涉猎( )

  ⑶ 见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习,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劝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寒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3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4词语:輮、槁暴受就中

  三、讲解第三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词语:浮≈隆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教案 篇3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劝学”中的“劝”字理解得准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理解文意的一个突破口。“劝”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劝阻”、“劝解”等意。但是在古汉语中却不是这样解释。大凡古汉语中用“力”作形旁的,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劝勉,鼓励)”、“努(勉力)”、“劭(劝勉)”、“勖(xù)勉励)”等。“劝”也不例外,也是劝勉、鼓励之意。全文以“劝学”为题,就是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字在现在也还保留着“鼓励”的意思,如:“天津劝业场”中的“劝”。

  2、本文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表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3、第3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的学习。

  4、第四段中作者共用了几个比喻?请分析其意义和关系。

  本段共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成德”,正面说明了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的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积累还需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

  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

  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致③绝④假)

  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 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 完成《创新设计》练习。

  七、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对比

  坚持

  专一

劝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容易产生惧怕或厌烦心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很有难度。本节课要让学生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使课堂活跃起来,这需要教师设置问题的梯度有关,先疏通文句再设疑思考,由筛选信息到讨论概括,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

  2、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近必修一至必修三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篇章。本文语言平实,言辞浅易,学生了解文意难度不大。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引领学生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继续尝试新课堂模式教学,力争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同学们共享古文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策略: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的是荀子对于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正在求学中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而且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句,因而读来脍炙人口,热情洋溢,而毫无板滞生硬之嫌。鉴于此,带领并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味文本,应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分析课文。

  六、教学过程

  目标解读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基础,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力求将文言文阅读课上成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课型,不搞串讲,疏通文句也是要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只起点拨作用。然而,这种课型给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还要考虑学生情绪的调动。

  预习反馈

  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1、阅读《导学方案》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材料。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字等。

  二、作者简介和解题:

  1、由学生介绍荀子,师补充:

  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由学生解释。师加以肯定,使其得到认可,激发学习兴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二、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文义—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比喻和排比句,用心读。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通假字: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文言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

  三、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演练,导学方案(略)

  五、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翻译

  二、文本探究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师参与讨论、点拨。)

  明确:

  1、“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随堂练习与学生展示

  三、拓展迁移:

  以“知识的重要性”为题,试着从正、反两方面来写一个比喻句:

  例:1、“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就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2、“没有知识的头脑就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点评与课堂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作业布置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劝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劝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劝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 学生齐读第2段:

  ⑵ 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 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 輮:使…弯曲。

  ⑤ 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 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 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 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 参:验,检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当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过:过错。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 冰─→水

  胜于 寒于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輮 绳 砺

  ⑷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 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 学生齐读第3段。

  ⑵ 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 须臾:片刻。

  ② 跂:提起脚后跟。

  ③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 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舆:车。

  ③ 利足:脚步快。

  ④ 致:达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 绝:渡。

  ⑦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劝学教案 篇10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劝学》的教案07-22

《劝学》 教案09-13

《劝学》教案10-09

《劝学》教案12-28

《劝学》的教案07-02

劝学 教案08-07

劝学优秀教案06-06

《劝学》教案及答案08-20

孙权劝学教案08-15

《劝学》优秀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