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读后感(通用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读后感1
《劝学》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劝学,顾名思义,即劝勉,鼓励学习。这篇佳作,至今读起来仍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字,大家都会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激人奋进的语句。
学习,最重要的定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古语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样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已知道了,也未能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能找到真谛,就半途而废,真是很可惜的。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进去了,却未得知识,真是很冤啊!也有的人虎头蛇尾的,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要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真是悲惨啊!
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到达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大科学家霍金,患有肌肉萎缩症,只能有限的活动。但他并没有放弃人生,而是靠着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发现了“黑洞”,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科学大家。
倘若你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加上用心专一的态度,成功就已在眼前了。
然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却不值得大肆褒扬。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对于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汲取新知识。
人的一生是在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忙忙碌碌的一生,结果,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
劝学读后感2
《孙权劝学》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最终吕蒙有了很大的改变,鲁肃也与他结为好友。读了这一篇文言文,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从三人里任意一人的角度出发,都获益很多。
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劝人读书善用人才
在文章中,孙权作为一国之君,能够放下架子来劝吕蒙读书,说明孙权爱惜人才善用人才,君王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君王,例如曹操,当初他看中关羽,想留他在曹营,但关羽不肯,硬是从曹营杀出去,落下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美名。其实是曹操将他放走的,不然关羽不可能活着回到蜀国。再比如汉武帝,当初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他采纳董仲舒的“推思”建议,实施了“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从而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懂得善用人才,这样更有益于我们管理。
吕蒙:读书增长才干和谋略
吕蒙开始学习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增长了才干和谋略,也结识了新的朋友,这足以说明学习的好处。古代有很多勤奋好学的例子:凿壁偷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程门立雪.....这些人都成为了大伟人。可见,读书没有坏处,努力读书的人最终都一定会获得收获。一些伟人用一生去读书,我们更不能懈怠,应更努力读书。
鲁肃:看待别人的进步,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为跟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身边的人每天都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从开学到现在,大家的字写得更漂亮了,写作水平提高了,做题速度更快了。每一天都要用新的眼光去打量,相信假期结束了,一定会有很多人突飞猛进,我们应“即刮目相待”,重新定义别人,不活在过去。
《孙权劝学》这一课从任何一人的角度想,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应多读书,扩大阅历,勤勤恳恳定能有所回报!
劝学读后感3
张之洞的劝学篇,在以前就曾接触过,但是没有精心去研究,但是今天再次拿起,突然有种新的感悟……
首先我们来看看张之洞本人对教育的影响力。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 ,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较多。实际上 ,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 ,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的创新贡献 :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 ,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
张之洞作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他所着《劝学篇》之所以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除了中国传统教育与旧文化作为它的生存土壤存在外,还因为《劝学篇》作为向西方和力图保持本土文化力方面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它给僵化的封建文化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以保守主义的方式推进了中国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初步提出了一个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革新的基础上建设融通中西的文化模式与教育体系的设想。
在文章中,张之洞主张“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以为:“夫学堂未设,养之无素,而求之于仓卒,犹不树林木而望隆栋,不作陂池而望巨鱼也”。学校是养才重地,而人才是国家之本,因此要刷新政治,富国强兵,“必以学有初基”。他倡议各省各 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教育系统。他规定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求以中学为本,西学为辅。
张之洞的《劝学篇》可算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名著,其中所提出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思想与措施,确实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
劝学读后感4
这学期,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浓浓的书香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读书活动中,我徜徉在一篇篇短小深奥的短文诗篇中,感受到了中国小古文的无穷魅力。
今天,我又阅读了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劝学》,《劝学》是顾名思义,劝学,就是劝勉、鼓励学习。这篇佳作,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给人诸多启迪。
从题目中的“学”,我不禁想到“活到老,学到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等一代又一代人读书的名言警句;会想起“凿壁偷光”、“囊萤夜读”、“悬梁刺股”等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呢?
荀子曰:“学不可以己!”……是啊,只有每天坚持学习,孜孜不倦,才可以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但我却自愧不如……
记得去年期末考试前,老师要求我们要每天认真复习。可我却想,什么呀,反正离考试还早着,再说了,内容那么简单,我早会了。我只顾着玩,有的同学劝我说:“钱佳闻,快期末考试了,先把玩的放一放吧,等考完试,你怎么玩都行呀……”同学还没说完,我便打断了她的话:“你烦不烦啊,你写你的作业,我玩我的,有什么关系吗?走开。”此话一出,那个同学马上说:“你这个不识好歹的家伙,看你这次考试怎么办,哼!”说完就走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离期末考试只有两天了,这时,我才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我临时抱佛脚,捧着书本才发现时间是那么少,我不会的东西是那么多,而别的同学呢?脸上都是自信满满的表情……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十分不理想。这时,我才明白,要想有好的成绩,功在平时的努力,而不是靠临时抱佛脚!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
小小的古文,蕴含着如此耐人寻味的道理,是我丰富的精神食粮,我爱小古文,爱经典诗词,它们让我领略到了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
劝学读后感5
读了《孙权劝学》以后,我有很大的感受。
特别是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导,虚心接受孙权的批评。
我们也要像吕蒙那样,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不能有一肚子怨气。我们也要学习孙权不断学习。孙权那么忙,但还能抽出时间学习。难道我们不应该像孙权那样不断学习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墨守成规。
不过为什么吕蒙却能在“三国英雄表”内出现,但天生奇才的方仲永却落个再平庸不过的“庄稼汉”呢?原因就是在于如何看待原来的天分。年轻时游手好闲的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涉猎将往事”,最终学有所成,使得鲁肃能够真心的感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但是瞧一瞧神童方仲永,五岁能做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过只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结果泯然众人也。一代神童就是因为父亲的贪图小利而毁于一旦,假如父亲能够找个老师好好调教,说不定也是一位栋梁之才啊!“伤仲永”这个题目的“伤”真的是再恰当不过的表现了王安石的叹息啊!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劝学读后感6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一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一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劝学读后感7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讲的是吴王孙权劝其大将吕蒙学习的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个从小被狼养大的孩子,自然没有学习的机会,甚至连一点人类的基本技能都没有学会,她17岁时的智商才是我们正常人3岁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鹰学飞的故事,当小鹰羽翼丰满的时候,老鹰就会叼上小鹰狠心地从悬崖上摔下去,因为老鹰知道,搏击万里长空,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学飞开始。当前,我们面临的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淘汰旧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被淘汰,也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认识到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大有收获。不久后,鲁肃经过浔阳,与他相聚,听了吕蒙的谈吐,大为惊讶,认为吕蒙已经不是昔日的吕蒙了,真是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我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于是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全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一会儿,他又很懊悔,捡得太少了。我们的学习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今天学的东西,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无味,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感到学习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财富和过程。
劝学读后感8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一定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笃心向学,勤奋向学就是方法。所以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学习难在精。有目可识字,有口可读书,有耳可听教。然而,同一个老师授教,读同一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领悟。每个人都想精益求精,但这并非一件易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读不失为一个办法,不过这不是说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就可以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也启示我们,有时宁可将一本书读百遍,而不去读一百本书。在《劝学》里有句话:“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这也告诉我们,学习要不断追求完美,要讲究方法,要学思结合。多读多思多问,才有助于更深入地学习。
专心致志,埋头苦学固然很重要,但学习也需多与他人交流,讨论。我们不能读死书,更不能死读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都有值得自身学习之处。多与学识丰富的人讨论,多与博学多才的人交流,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我们不断进步。《劝学》中有道:“学莫便乎近其人”,这便是鼓励我们多接触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向这些人靠近,与这些人交流,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收获的还有美德。
学无止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学问的探讨,是一条漫漫长路,没有人知道路的尽头。我们应该永不停下求学的脚步。
劝学读后感9
《劝学》这篇文章是荀况最有名的文章。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形象地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学习要坚持这个道理。比如说“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呀,比如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呀,比如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呀等等,都很有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蚯蚓没有很锋利的爪子,没有很强硬的骨头,却能在坚硬的土地里自由地活动,还能吃到泥土,饮到地下的水,是因为专心致志的缘故。但是螃蟹有很多腿和两个有力的大钳子,却只能住在蛇挖的洞里,是因为浮躁不认真的缘故。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由得想起“囊萤映雪”的故事。“囊萤”说的是一个人叫车胤,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晚上点不起油灯。可他太想读书了,怎么办呢?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他推开窗一看,有很多萤火虫在飞,他灵机一动,找了一个袋子,抓了一把萤火虫进去,用它们微弱的光映着读书。而“映雪”说的是一个叫孙康的人,十分好学,可家里也是很穷没法点灯。他觉得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很可惜。一个冬天,他出去一看,下了大雪,银光闪闪,十分明亮,于是,他取出书来,不顾寒冷地读了起来。
这两个故事都是说的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的故事。我们现代人和古人相比之下条件有多么好,多么优越呀,可我们却不好好读书,这难道不是在浪费这么好的条件吗?我们现代人受的苦能古人相比吗?我们有资格寻找借口不去读书吗?有的人抱怨家长不给买书看,有的人抱怨作业太多没有时间看书,找出各种理由去逃避读书。其实这些都是借口。
所以我们要明白:读书,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想读书,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找借口,只要认真做了,坚持做了,就必定成功!
劝学读后感10
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没有人能不学习就活得很好,只有“学到老,活到老”的,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人活得精彩。然而,古往今来的学子数不胜数,最终能流传千古为人们所尊敬的还是少数。这是为何?我想读了《劝学》这篇文章后,就能真正找到答案。在此,我认为有三条重要理由是决定你成为“学者”还是“庸人”的因素。
其一便是拘泥于传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大家都懂地道理。但举目四望,太多的学子都以古人的处事方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认为他们经历丰富必不会错。于是,很少有人敢于打成城规旧俗,走自己的路了,更别提什么“长江后浪推前浪了”.这也难怪诗仙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却后继无人了。所以,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是很重要的。当然,对他人的怀疑是建立在有根有据上的。
“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便是其二。很多人读书的确是刻苦,甚至会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汗水,但最终却迟迟不见效果,这样的人纵然学富五车,也只能是呆头呆脑的“两脚书柜”罢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了练好戏剧中的一个眼神花费了很多工夫,却没太大进展,一天,他突然看到天上飞过的鸽子,便有了主意。每天放飞鸽子,集中精力观察它们一眨也不眨,一看就是好半天。几天过去了,他把那种眼神运用到戏中,果然取得了好效果。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就告诉了我们其三,学习非一时一天的事,也不是由你的主观意愿与兴趣决定的。十年寒窗纵是对我们的考验。有时,学习的确很枯燥,外面的世界同样很精彩诱人,在这种关键时刻,只有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人才是胜利者。因为专一,蜗牛爬上了金字塔;因为专一,雨滴滴穿了石头。
“书有诗书气自华,”学习既然不能逃避,就该勇敢去面对。用知识塑造完美的自我,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的人才是勇者。
劝学读后感11
《孙权劝学》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共有三位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吕蒙是孙权手下的一员大将,他百战百胜却不肯读书,经过孙权一番有情有理的劝导后,吕蒙明白了自己身负重任则更需要好好读书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换得了鲁肃的“非复吴下阿蒙”的评价。我也由此想到了我的经历。
记得我上小学时,尤其是六年级,我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每次都在七十分左右徘徊。自从上初中第一天报名开始,我就下定了决心――把在小学的成绩、经历忘掉,从零开始,认真地拼一次,拿一次满意的成绩,让自己乐一乐。
我开始在语文学习上下功夫。妈妈对我说要先从练字开始。的确,我的字一直不容乐观。以前,我一直认为把字写对就行了,完全没有练字意识。上了初中,潘老师有一个奖励措施:她会把亲手写的字帖发给优秀的人或是进步大的人。我称不上什么优秀,但我也想以我的努力来换得一本字帖。我便利用每天写完作业的时间来读书练字。中途,有好几次我想放弃,但又暗自对自己说:成功需要努力,假勤劳换不来真成绩!终于,终于,我终于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潘老师的亲笔字贴!我感受到了努力总有回报的快乐。
不过,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开始。我劝说自己:字虽然有进步,但是当下更应该加强的是阅读和作文。至于这两点,在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基础上,我也给自己列了一个计划:做一些语文小任务。如“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天背一个成语”“每天背一首小诗”等等。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做多了,就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变化。我坚持一边巩固基础,一边完成语文小任务,终于我的语文成绩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妈妈的鼓励。
古有孙权劝吕蒙,我是自己劝自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更好的自己。
劝学读后感12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从古至今,有学问有修养的圣贤之人都说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升华自己才可以攀升到顶峰而不坠落。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每个人都在喊,但是真正可以做到终生学习的却很少,因为坚持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毕竟学海无涯,没有艰苦和决心,我们是无法在茫茫的大雾中抵达成功的彼岸的。
学习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明达,也可以使人通理,我们一旦有了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之后,那就可以灵活的将之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啊,学习就是一个慢慢打地基的过程,只要有了一个牢固结实的的底座之后,那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亭台楼阁都可以华丽无比,因此不断学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当然,学习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如果只会傻乎乎的死学死记,那知识就仅仅只是一个肤浅片面的东西了。相反,只有学会举一反三的巧妙学习,那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融会贯通,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正所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有善于运用外物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当我们对一些事情困惑不解时,我们可以请教同行师者,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史料等来寻找答案,切不可一味钻牛角尖,也不可以一直不懂装懂,因为那样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害了自己,也毁了自己。
不断的积累知识和不停地储存经验会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当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的思想和境界也会达到一个不可估量的高度,因此这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荀子曾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学习就和酿酒一样,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的成效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发酵之后才会显现。因此,好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只有拥有了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精神之后,学习才会日见功效。
学习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修行,除了要端正态度之外,我们也必须注重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只有做到内外兼修之后我们才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智者,所以余生请好好努力学习吧!
劝学读后感13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二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椎刺股”等动人典故。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渝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暴十寒,就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进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收获却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努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到达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是自已为事,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心态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德国化学家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化为乌有后,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尽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粗实的铁棒能被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忍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有折不挠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渡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世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劝学读后感14
大家都知道,《劝学》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耐人寻味。荀子写的《劝学》无疑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写的:第一: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即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品德修养。第二:写学习能使人增长才干,有了知识、学识才可以“善假于物”,比一般不学无术的人高明。第三:是写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应当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这样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说,看了《论语》治天下,看了《劝学》学习忙。
下面,就让我们在《劝学》中找到学习的真谛吧!
《劝学》上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意思是说: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在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里面遨游。这里与学习暗藏的关系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学习,就会积少成多。比如说你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并坚持下去,你的课外知识肯定会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这是多么有价值的真理呀!
其实说白了,学习的真谛就在于天天积累新的知识,“九层高台在于垒土,”,就是说,九层高台是一筐一筐垒起来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什么叫好学?就是说你每天知道一些过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来对待,就那么简单。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脑瓜子反应并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刚亮,就去读书,背定律,由于他的勤奋,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他就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证了古代的一个词,叫“笨鸟先飞”,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须用你的勤奋去弥补。别人一个小能掌握的知识、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两小时。“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劝学读后感15
以往写读后感是就所看文章内容立意、论述,联系实际“同理可得”,末了,笔锋回转、收回话题即可。而《劝学》这篇精美的古文早已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且有声有色,再要就此说些什么,那只能扯开去了。
这篇荀子写于二干多年前的文言文毕竟与如今的白话文相去甚远,以我的水平,不看注解只能通读,若要深究其间某些字、词的含义就难了,即便如此,我还是看不横其中的个别句子。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它、朗读它,即便不知所云,每每读来,朗朗上口,齿颊生香。尤其是那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工整、有韵律,倒真正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口中读着,两耳便同时将这些清朗的字音一个个收了进去,似喝了口凉水,又像含了片薄荷,清清爽爽。感觉是种很奇妙的东西,而古文恰恰能给你朗读的感觉,妙不可言。
古文之美,亦在简约。古文往往短小精悍,但其白话文的译文可就长得多了。我们看译文是助于理解,但从不会欣赏译文,倒不是嫌它“盗版”,只是感觉上已繁琐得很。繁琐容易简洁难,古文中主语可省、宾语可省、量词可省、关联词可省,省得有分寸,省去了也看得懂,而且更耐看,更有韵味,这便是古文之美。
古文之美,还在柔。且看,古人惜墨如金,但“之乎者也”是少不了的,我以为这四个字独有妙处。“之、者、也”分别位于句中或句末,多半拖长了声音念,给人一种稳稳当当又悠哉悠哉的感觉,一般阵述句中的生硬语气便由它转为亲切柔和。“乎”常用于感叹句戴疑问句末,无义,音短且轻,念到“乎”字,前半句中激动、气愤之类的情绪便都随之轻轻带去一部分,语气又趋于缓和,一时的心急气盛开始转为冷静。古代文人的儒雅也在这里显留一二了。儒者,柔也。水,柔也。柔是一种宽容的美。因此有些文言文读起来就是糯笃笃的,而即便是议论文,也不会过激、尖锐,总显得诚心诚意,心平气和。
当然,古文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以上仅为读《劝学》之感。
【劝学读后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