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导学案

时间:2024-10-01 13:52:49 劝学 我要投稿

《孙权劝学》导学案范文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孙权劝学》叙事简练生动,对话个性鲜明,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淀语文素养的典范文章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也是紧扣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的要求,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汲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特点,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在探寻名人的足迹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了解不多,而且许多信息来自《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更准确、直观的印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揣摩文中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感知人物个性特点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背诵,《孙权劝学》要力求当堂能背诵下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理解文意,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语气、情态和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就描摹出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语言描写的精品按照“朗读——译读——品读——研读”的方式逐步理解文意,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对话,当堂成诵

  难点:

  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情态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在原文上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在朗读指导中加深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在品味交流中结合文本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疑点:

  1.孙权的“善劝”体现在何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详略?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可能存在以上疑点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史料进行了合理剪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语反复品读,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鼓励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发现

  【自主学习过程】

  l 基础层级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初悟,整体感知

  1.自主朗读,听读正音

  2.自主译读,交流积累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标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整理出相关文言知识(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如下:

  ⑴读准下列字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èng)

  ⑵掌握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地阅读)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⑶记住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只是;今:表转折的连词)

  ⑷辨析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了解) 蒙乃始就学(从事)

  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懂得)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⑸翻译重点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⑹积累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3.阐述发现,提出疑问:

  示例1:概述文章故事情节(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示例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叹学)

  示例3: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学,吕蒙才略有惊人长进)

  示例4:疑问(见上文“重点·难点·疑点”)

  l 能力提升

  三、品读课文,思考揣摩

  1.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自由朗读课文,用心揣摩人物语言,看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在原文上圈点评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交流探讨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

  探究话题一:孙权善劝

  示例:①“卿今当涂掌事”,身居要职,职责所在;“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不容推辞陈述学习的必要性,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与厚望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理由正当,但不充分,于是孙权二次相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邪”字隐约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耳”字语气又变得委婉,讲明劝学目的,消除吕蒙的畏惧、抵触情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针锋相对,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孙权循循善诱,语重心长,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探究话题二:鲁肃叹学

  示例: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的惊奇、诧异,吕蒙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情不自禁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衬吕蒙因“学”而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见进步之快,变化之大;“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语幽默,流露出吕蒙的自得、自豪,和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③“结友而别”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折服、钦佩,再衬吕蒙的才学精进

  2.我看千古风流人物

  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交流,再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发现、感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并在熟读中背诵课文

  四、研读文本,拓展延伸

  结合原文,阅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节选)多媒体显示: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探讨话题一:吕蒙变化的启示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伤仲永》,仲永有天才却没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众人;吕蒙发奋读书而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学之士,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天资有关,更取决于后天学习

  吕蒙才能的精进不能忘记孙权劝学之功从文中我感受到一个人要善于向别人提出恰当的意见,并且提建议要有针对性,语气委婉,使对方容易接受

  2.探讨话题二: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示例: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却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作者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相比,本文仅129字,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反思与强化】

  1.阅读本文及《伤仲永》,然后以《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合理想象,借鉴本文写法,力求能够通过对话体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

  2.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勤学的典故,然后写写自己的心得。

【《孙权劝学》导学案】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08-24

《孙权劝学》导学案设计(精选12篇)11-20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08-30

《劝学》优秀导学案06-20

孙权劝学学案及答案06-11

《孙权劝学》学案(通用10篇)05-10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后记08-04

《孙权劝学》的教案08-18

孙权劝学的启示06-20

孙权劝学的ppt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