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范例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整理了《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一、背景案例: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之一。学生讨厌学,老师害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上学期到洋思中学学习了半天,听了一堂公开课《孙权劝学》。回来后,在教学中不断思索,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文化气息。
二、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资治通鉴》及其作者司马光,了解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平及相互关系;
2、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习惯;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5、思考吕蒙前后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课文详略安排恰当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诵读法、角色扮演法
《孙权劝学》
(一)、导入:
ppt出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让学生齐读两遍。
师问:读出意思来了吗?这句话最早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板书:吕蒙)
(二)、解题:请同学们帮老师做一个填空题。ppt出示:孙权劝(谁)学习(什么),结果(怎样)?引出话题。
(三)、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短小精悍,告诉我们一个似乎人人知道却又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道理,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ppt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作者司马光编纂本书的目的:
ppt出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ppt出示关于《资治通鉴》的介绍
(四)、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懂文意。
1、 请一位学生读。
2、 其他学生评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顺。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师最终明确。
3、 学生试读(ppt出示去掉了标点的课文,可以请学生试着挑战)
4、 全班齐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语气)
(五)、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 文中提到了几个人?分别做了什么事?(板书:孙权——吕蒙 —— 鲁肃)
2、 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他是怎么劝的?(让学生找出原文后,ppt出示原文,并分析)
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解释这些句子,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博士、往事等
让学生模拟孙权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
3、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结果怎样?
学生找出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ppt出示原文)
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解释这些句子,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及”
“吴下阿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ppt出示《三国志》中关于吕蒙的两则材料,进行对比)
体会两人对话时的语气,如“大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学生试读。
4、体会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问: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将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与学过的《伤仲永》做比较。(ppt出示中央台主持人敬一丹的一句话:只要你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5、体会《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
师:孙权劝学,使吕蒙学有所成,更改变了吕蒙和鲁肃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直接受益者是吕蒙,但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学生集体回答:孙权)为什么?(因为暑下之间关系融洽了,能帮助他更好的治国)。这也是孙权劝学的用意所在。他的这份良苦用心,他的这种劝说的艺术,能为后代的皇帝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读两遍,问读出意思来了吗?)
师:《资治通鉴》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而是帝王的读本,他要告诉以后的皇帝该怎么治国。所以后代帝王们曾经这样说过:
“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明太祖朱元璋
“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清圣祖康熙
“叙事有法,历代兴衰乱本末毕具,…… 借此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部书,受到了历代帝王的追捧,其实在《资治通鉴》中我们熟悉的小故事还有很多(ppt),希望同学们有空可以去翻一翻。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让学生课后找资料,了解“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
三、案例反思:
上完这堂课,仔细一想: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流畅,基础知识教得很扎实,但太过于细碎,过分强调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文本的厚度。
的确,反观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师生更多的还是将文本当作“语言材料”来处理,关注重点虚实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等。于是课堂上学生忙碌的只是摘记,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再说。一味地“反复强调”重点,只会导致课堂越来越沉闷,文言文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
值得庆幸的是,通过长期的讨论与摸索,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界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基本达成了共识:通过文言材料的学习,体会文本的文言美、音韵美、言辞美、思辨美、情感美,让学生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套用一位前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便是: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希望广大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熏陶者,而不是文言研究的接班人。
基于这一理念,我查找了很多资料特别是《三国志》,反复研读《孙权劝学》,并对教案做了多次修改,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努力体现文言文教学的三层境界:积累、整合;品味、鉴赏;思考、领悟。
1、积累、整合。整堂课不是以串讲为主,而是以问题带出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比如在体味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强化“博士”“往事”等重点字词。这种做法避免了琐碎,使课堂显得节奏紧凑,同时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2、品味、鉴赏。孙权是本文的主人公,他的语言非常有特点,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在循循善诱中又不失君王的果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去品读孙权的语言,使这一人物形象逐渐显得饱满丰厚,更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体会文言文的言辞美、情感美。
3、思考、领悟。《资治通鉴》是一本帝王的读本,但学生对它并不熟悉,以前本人在教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其作者、主要内容等,对于其文化内涵,涉及甚少。所以我设计这堂课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对《资治通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起他们阅读此书的兴趣。虽然他们未必能全部读懂,但在中学阶段能对中国的这些经典书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他们今后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附:《孙权劝学》简析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4-19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7-29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4-22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0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0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4篇)04-1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03-0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03-0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