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4-09-13 11:25:27 进利 沁园春 我要投稿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 1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 2

  1920年的中国,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作为湖南农民-运动直接领导者的毛泽东,又将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国家前途和个人前途是一样的光明,因此虽然他已经32岁,过了青春时期,不再有虚幻的感情爆发,但他骨子里依然流淌着诗人之血,当他在离开长沙去广州之前,重游橘子洲,我们不难想见他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穿过80年的漫漫时光,我们似乎依旧看到,这个瘦高个子的伟人在略有寒意的秋日午后,用浓重的湘音吟唱的样子。

  他是一个人来的,我们从开头的“独立寒秋”就知道了。至于他为什么是一个人来,这个问题虽然触及了诗歌创作的某种背景;但对我们赏读诗歌来说似乎不是很重要。而从诗人的创作过程来说,“独”字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习惯将这首词分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重点分析本词“景中显情”的生动表达和“化悲秋为乐秋”的高迈境界。的确,这样的文本分析解决了词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尤其是远近仰附的视角变换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很好地彰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拓展了秋词的内容范畴。

  但是,当我们进入诗人的.内心,就会发现“独”字贯穿了全词。我们可以将本词中的几个关键动词拿出来,“立”“看”“问”“忆”;因为这几个动词串起了本词的主要内容,所以有“领词”之称。“独立”,他才强烈感觉到寒意,而这个寒不是心寒,相反,他的内心是高亢的;因为“独”,他才“看”得细,慢慢浏览体会风景的细节,静静观看辽阔江面的船只和高旷青天的雄鹰,才可以看到水底的鱼儿,看到秋天中亮丽的色彩;“独问”,他才会揽景兴怀,自言自语直抒胸臆,喷发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而最后,是因为“独”才“忆”的,正是一个人来的,他才会怀想故人往事,才会展望未来。可谓是抒尽襟怀一“独”字埃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是诗人和他的众多朋友一起来的,那会怎么样呢?他应该把一部分心思放在朋友身上吧?因为他离别了,所以必须和朋友交流、对话、论辩、祝福,他就不会那样专注地看风景、想往事、发幽思,那么,他也许会记载下当时的场景,而我们也许就会读到另外一种版本的《沁园春·长沙》了。

  是的,特定的写作场景会影响写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分析文章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就是作者,揣摩一下写作者的写作姿势、写作习惯、写作氛围,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们也许可以从这里窥见写作的奥秘。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 3

  读毛泽东的诗,总会感觉到很强的时代感,总会感觉到他要抒发的感情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气吞山河。无论是《长沙》还是《雪》,虽是写景,却不失诗中要表达的抱负。

  读毛泽东的诗,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进他所处的环境的。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却倍受君临天下的气势。是的,中国从来就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

  诗的上阕的景物是由远即近,由高到低,由静即动。其中又包含了描写颜色的词语,使整个秋景多姿多彩。几个动词的运用,如:“击”,“翔”,“竞”写出了警务的生机勃勃,十分有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上阕看似描写如画的秋景,实际上写景中隐隐透着一种豪迈的气势。前几句中已有暗示:“看万山红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实际上是指出了生机蓬勃。上阕以激扬的笔调写景,实则是凸显作者的磅礴气势和其志存高远。

  而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更是将情感提高到了一个极致。一个问大地,实际上问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声讨的是军阀统治的黑暗。从而能看出毛泽东当时的志存高远,意在天下了。

  正是因为上阕的.景物描写,下阕忆往事,抒发情感才能更为顺畅。总的来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雪》,磅礴的山峦连在一起,何等壮丽的冬色。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冬雪图就展现在眼前。似没有纹身也一样铭心。写景同时抒发远大的理想,是一代风流人物的表现。

  《长沙》,深远的秋景在毛泽东的笔下,不但没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种感觉:秋原来是可以像春一样充满生机和生命。于是硕果累枝头的季节,解放了人们的旧思想。对四周枫林如火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他火热的革命抱负。

  《雪》与《长沙》是异曲同工,共奏中国美好江山的悠扬乐韵。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 4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该词是各方一致赞誉的,其艺术成就多有论述,下面讲一点独特感受。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谁?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贬长沙的贾谊?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想象的时空是无限的。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那看似千年凝固的“万类”和“霜天”,原来并没有凝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上地下,它们都在“竞自由”!动静切换是这样的自如,动静反差是如此强烈,而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来的“竞自由”三个字完成了,说是“神来之笔”当不为过吧?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一下柳永的《望海潮》。其上阕铺陈“钱塘自古繁华”,下阕描绘了一幅西湖秋色图:“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随后是“千骑拥高牙”的达官出游图。最后归结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虽有人物动作,但只是静态写生,词句华丽却缺少灵魂。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 5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经典之作,每次诵读,都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和青年毛泽东的壮志豪情。

  词的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便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辽阔而又深沉的意境之中。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流不息的湘江,毛泽东的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美景中,毛泽东发出了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感慨。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更体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深知,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词的下阕,毛泽东回忆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一起,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努力。他们不畏强权,敢于批判封建旧制度,展现出了青年一代的朝气和勇气。

  读完这首词,我深受感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以毛泽东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保护好我们的祖国山河,让它们更加美丽富饶。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 6

  读罢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首词以其豪迈的气势、壮阔的意境,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和革命情怀。

  词的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独立于深秋之中,望着湘江向北奔流,站在橘子洲头的宏大画面。那湘江之水,滚滚北去,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象征着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壮丽景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江面上,百舸争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天空中,鹰击长空,展现出勇敢与豪迈;水中,鱼翔浅底,自由自在。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生命的力量。

  下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里,毛泽东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与同学们一起,胸怀壮志,意气风发。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批判旧世界,追求真理和自由。这种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理想,令人钦佩。“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一句,更是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出他们的勇敢和无畏。

  这首词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伟大胸怀和革命精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 7

  《沁园春长沙》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开篇,诗人独自伫立在寒秋之中,望着湘江奔腾而去,橘子洲头的景色尽收眼底。那湘江之水,宛如一条巨龙,奔腾不息,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历史的进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秋景图啊!红叶满山,层林尽染,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绚丽的`色彩绘制而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面上,清澈的江水波光粼粼,众多船只竞相行驶,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词的下阕,诗人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那时的他们,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旧世界进行批判,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他们的豪迈气概和不屈的精神。最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句词更是将诗人的豪情壮志推向了高潮。他们在江水中奋力搏击,浪花都被他们的勇气所阻挡。

  这首词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里,要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也让我们珍惜青春时光,不断充实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优秀《沁园春·长沙》赏析03-27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06-06

沁园春·长沙03-07

沁园春 长沙06-25

沁园春·长沙12-28

【优秀】《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05-29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实录04-10

沁园春 长沙 课件05-15

沁园春 长沙教案12-23

《沁园春·长沙》原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