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通用1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理念
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二、教材分析
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三、学情
接下来说一说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理解诗意、领会主旨的前提是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六、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七、教学过程
那接下来就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用臧克家说过的'一句话:“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导入,请学生回忆并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温故而知新。随后我将用多媒体播放毛泽东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自然地导入本文的学习。
第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学生结合注解集体跟读,注意体验诗中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发现和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听读之后我将请2-3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描绘,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并自然引出对诵读方法的总结和指导上。
那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就是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概括内容,思考讨论:这首词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分别找出上下阙的领字,并感受诵读时的情感把握。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在整体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过诵读提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后。可以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脉络。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上阙写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上下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通过这样一个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学生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读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第三,文本研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请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上阙为例,首先我将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请学生讨论思考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和意境来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将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让学生把握本文远近结合、分总有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此外,我将进一步请学生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之处,从而对比感知毛泽东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品味文本,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习(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毛泽东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毛泽东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看——欣喜问——忧思
忆——自信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5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四册《词二首》,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
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
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
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
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⑧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6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说明:因时间比较仓促,杂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望组内老师谅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师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7
一、教学背景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的教学对策是:通过合作探究问题,动用视听感官渲染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伟人诗词的磅磅气势,更好体会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的方法,为高中语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经典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词的情感脉络,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四、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介绍诗词的奇妙,简洁导入。
【讲授新课】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默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况初读感受。
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配乐朗读、入境体情(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范读)比较并评价。
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二)【我问故我在】
(1)学生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重点)
①上片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2)课堂小结: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有的小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再现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组注重炼字,对“看”“击”“翔”“尽”等字有独到的解读
有的小组读到了词的上片,是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沉沦的忧思;
有的小组分析了同学少年形象,体会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有的小组探究到了词构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艺术回答;
(3)方法总结、能力提升
写景抒情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抓意象,入境体情;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品析语言的精当,构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同学背诵展示。
(三)【我践故我行】
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引入卢新宁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进行本节课的升华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那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在集体朗诵励志诗歌《少年强则国强》中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七、教学总结、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一、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二、不足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八、附说明:
(1)所属课程名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2)知识点(技能点):
1.训练学生诵读经典的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3.培养青年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真情热爱,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效果。
(3)适用对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级学生。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8
教学要点
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②朗读。
2、导入。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现在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作品中写了怎样的景,抒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又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分析上阕。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难点是“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释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毛泽东躲避反动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②“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中用“忆”字领起,《沁园春·雪》中用“望”字领起,均称做一字领起。读词时要会找到这种字。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讲解:这里作者用如橡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③“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提出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题,突出显示了作者之胸襟。此句中的“怅”字,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由深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提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讲解: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中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4、分析下阕。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讲解:“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②“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
提问: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能主沉浮呢?(“同学少年”“百侣”)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反动军阀)
讲解: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似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提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讲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5、总结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远大抱负,全词充满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力量。但这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的,读过全词之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形象的画面代替议论等)
讲解:此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上下阕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上下阕合起来,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青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路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诗的特性,我们也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9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主席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习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习惯、素养目标: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毛泽东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毛泽东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就有毛泽东诗词,就有毛泽东诗词艺术。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China==中国,同样“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中国”,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近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最好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毛泽东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中国,毛泽东诗词==中国,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
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11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篇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相关文章: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12-08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2-01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01-18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精选10篇)03-25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精选10篇)07-19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12-17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12-17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精选14篇)03-27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9篇)12-02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6篇12-12